书城哲学儒家的智慧
10323600000050

第50章 止于至善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道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止于至善,表达了儒家对理想中的人格境界的一种追求。只有达到了至善,才能够做到止于至善,可见止于至善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理想,但正是对这种境界的不懈追求造就了人类的伟大人格!人类的伟大,或者说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有一颗伟大而勇敢的心灵,一颗追求人类尊严、追求卓越、追求万世和平的心灵!他们追求的具体内容或许不同,但他们的东西肯定是人类伟大的事业与心灵的象征,是人类走向完美所需要的美丽之花!或许他们在求追至善的道路上失败或牺牲,但们他们留给我们的将是永恒的记忆与魅力!

关于人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至善,他已经被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宗教家所描述,甚至用生命去谱写与诠释,就是在现代我们也还不断的去描绘这种让人无限憧憬的宏伟蓝图。人应该怎样生活才是完美的?社会怎样运行才是最好的?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追求至善所最应该回答的两个问题。我国古代的道家认为人只有成仙得道才所完美,才可以超越肉体而达到永恒与至善,至善只有神仙才能达到,所以道家注重生活的超脱,只有超脱万物,不拘于俗,才能成为至人、真人。至于怎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社会呢?道家的思想别具一格,把人类的逆向思维发挥到极致,庄子有一句名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意思是说,人们与其在世上劳劳碌碌相互关怀,相互为用,那么辛苦,干脆还不如归隐深山,回归自然,自由自在,无所牵挂,主张社会干脆解体算啦!认为社会越发达人们越辛苦,还不如“相忘乎江湖”!我国的佛家思想认为人格的至善境界是成佛,佛才是完人,理想的人,崇高到没有缺陷而无所不能的人,所以成佛是佛价值追高理想!

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内心道德与外在行为的完美合一,它表现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内在修养,亲民是外在表现,而止于至善则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朱熹在《大学章句》上说:“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所谓“明明德”,即彰明自己天赋灵明的德胜,也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发掘光大个人内在的优良品德;所谓“亲民”,即亲近、爱恤人民,时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亲民”即“新民”,也就是使人民除去旧习恶染,不断求取进步。而“止于至善”,也就是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一方面表现为将自己本有的明德推至极致,使人心不受一毫私欲之沾染;同时又表现为应事接物之际体察入微,不仅不受事物千变万化所左右而保持吾心之贞定,而且更能将事物之方方面面照管得周匝无遗,无不妥当合理。另一方面,要“止于至善”,不仅要博学多闻,工夫上要无所不用其极,而且在实践领域也要“止于至善”。

《诗经》上描写理想的君子形象,是我们道德修养的模范。这样的君子形象是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因为人们的心是永远向善的,永远指向美好的未来,而和美的君子风范,是苍茫路上的生命之光,它将永远指引人们走向至善和完美。《诗经》中说:看那淇水的河岸弯曲迤逦,绿色的竹林茂盛优美;有文采的君子,就如同用锉刀雕刻过的象牙,用砂石琢磨过的美玉。庄重而严整,威严而亲切。这样的君子,真是令人终生不能忘记呀!君子专心求学,内心谨慎恭敬,仪态严整威严,外表正气凛然,德行高尚美好,尽善尽美,百姓们当然不会忘记他。《诗经》中还曾描述理想的圣王形象,是万古帝君所效仿的楷模,他们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诗经》说:啊!前代的文王、武王,使人不能忘怀啊!前代的君王继承先人的法制与德行,发展先人的遗志,亲近君子,安抚百姓。百姓们丰衣足食,和睦安详。前代君主的德行如此美好,前代君王的功绩如此卓著,后代的百姓怎么会不怀念他们呢!《诗经》中还赞叹说:庄严肃穆的周文王,他的德行高尚美好,人们无限崇敬。周文王顺从天命,谨慎的治理国家;对待长辈谦恭有礼;对待弟兄亲爱友善;对待子孙后代和善而又威严;推行仁爱治理天下,百姓得以生活富足和睦,国泰民安。出现了相互仁爱的盛世景象:做君主的,施行仁政,造福百姓;做臣子的,恪尽职守,辅佐君王造福百姓;做儿子的,孝顺父母,继承先辈的遗志;做父亲的,既疼爱子女,又要严格要求;与别人做朋友,诚实亲爱。这种景象难道不是我们所应当追求的吗?《诗经》说:黄鸟“缗蛮”的叫着,栖息在幽密的深林里。孔子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候,说:“连黄鸟都知道最适合它栖息的地方,难道人还不如一只鸟吗?”

“止于至善”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决不停止自己的努力。在现代人们好像完全失去了理想,胸无大志,只追求自己的显得有些卑俗的经济利益,所以尼采惊呼:说上帝死了!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伟大与崇高,再也不会出现为理想、为维护无上尊严而献身的英雄!没了理想,又哪有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呢?“止于至善”彻底沦为空谈,只不过是少数古董学家把玩的珍玩,成为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东西而被束之高阁。人们正生活在无限的忙碌、空虚和颓废之间,“善良”再也不和我发生任何来联系,和我有关的只是无穷的、卑俗不堪的物欲、金钱和兽欲,人们都在诅咒这非人的生活,却没有任何改变这一现实的想法和行动,只能做一个顺从世俗的“小人物”。也许这真是一个平庸的时代!

§§第九章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