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墙内开花墙外香
10320500000024

第24章 文学鉴赏与审美距离

《三国演义》如今已家喻户晓。上海美术出版社的六十集大型连环画,袁阔成的评书,中央电视台的八十四集连续剧,造就了各种年龄与文化层次的一大批“三国迷”。喜读《三国》的人,都很神往那群雄逐鹿、英才辈出的年代,对各方人物如数家珍,说得琅琅上口。特别是对那些战将,更令具有尚武精神的国民崇拜:吕奉先无人可敌,刘备有关张赵马黄,曹操有许褚徐晃曹仁曹洪夏侯悖夏侯渊张辽张郃,孙权有韩当周泰程普黄盖……连他们各自的坐骑兵器也为人所熟知。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小霸王酣斗太史慈、许褚裸衣斗马超等故事脍炙人口。少年们被感染得是一个个顶纸盔贯布甲挺木棍枪骑破自行车斗它几回合,都似唐·吉诃德一般。他们只恨生不逢时,没赶上那个英雄时代。

然而,这些“三国迷”们如果真的生活在汉末的战乱年代,就不一定都有那么多闲情逸致欣赏武功了。单是那频频出现的“首级”,就足以令人瞠目。“首级”本来是活生生的头颅,能吃饭会说话还能脉脉含情暗送秋波,但一被“斩”得离开了身体,就变做令人恐怖的“首级”了。由于战乱,由于有那么多斩首级如砍瓜切菜探囊取物的武士,当时是“生民百遗一”。曹操诗中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王粲诗中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蔡琰诗中说“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作为当事人,应非夸张。我们若处在那个年代,也许就是那些首级、白骨的主人之一了。

为什么今人与古人对同样的事会有不同感受,为什么那些惨相如今却能给人带来美感呢?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外,恐怕另一缘由就是今人与作品中的战争已拉开了时间、空间与利害上的距离。

审美的心理距离学说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创立的,它认为审美主体如果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就能排除实用功利意念对审美活动的干扰,得到审美的愉悦。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要补充的是,“距离”不只是心理距离,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有时也是必要的。中国有名俗语:“看景不如听景。”为什么呢?因为“看景”时没有了距离。比如我们去游一座名山,没去之前听到各种宣传和传说,头脑中就想象出一个美妙的仙境般图景,而且都是按最理想的情境想象的。等到真的去爬山,固然也有人感到“百闻不如一见”,但也可能因想象与虚构的成分没有了,也许多了些疲劳,旅游点服务不好惹了一肚子气,或者天气不好令人担忧,或者当地空气污染严重,遍地是游人丢弃的垃圾……从而干扰了审美心境。画上的老虎我们觉得很美。有人还悬之中堂,但若在山中遇到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恐怕就没心思欣赏了。

但是,欣赏文艺作品时,心理距离又不可拉得过大。欣赏《三国》之类作品,也需要感情上的投入、需要与作品“共鸣”。总之,“距离”必须适当。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二、数学学习故事

数学不仅仅是枯燥数学的罗列,其中也蕴含了无数有趣的知识。数学游戏可以开发智力,日常生活中也隐藏着美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