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揭秘万物由来之谜
10318900000019

第19章 职业称谓

“商人”的由来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朝,在社会上便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交换的人。公元前1000多年,黄河下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的祖先叫契。由于契在大禹治水时有功,被封为商,这便是古代的商族。契的六世孙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很多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一天,王亥在贩运货物途中,突然遭到狄族易氏的袭击,抢走了货物和随从的奴隶,并杀死了王亥。王亥有个儿子叫甲微,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后,便兴兵伐易,最后终于灭了易氏,商的势力也从此扩展到易水流域。到了孙汤商族后裔,商族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纺织业,花色品种优于其他各族。孙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便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和财富,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代的统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农业上定居耕种,手工业等也相当发达。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由统治者一下变成了周朝的种族奴隶。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商族贵族,每况愈下。商族人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便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便在周族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即跑买卖的人都是商族人。后来,慢慢地“族”字也去掉了,简称为商人了。这些称呼一直沿袭至今。

“老师”的由来

老,古时候是指对公卿大夫的尊称。《礼记。王制》:“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左传。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请帅王赋。”这里的“老”均为上公、大夫。师,用于对教师的称呼源自唐代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此后,就把“老”和“师”合称作为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但这里“老师”的“老”不同于“老张”、“老李”、“老二”、“老虎”等作为助词的“老”,而是与“师”两个尊称的合称。到了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也称“老师”。

然而,“老师”这个词不是唐朝以后才出现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已经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不过当时仅指年辈最尊的学者。

“作家”的由来

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务的意思。此语入书见于《三国志。杨戏传》:

“请为明公作家譬之”;《晋书。食货志》载:“(汉)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这说明自三国至晋代“作家”系指“治家”而言。汉桓帝没登基时过着清贫生活,因不善治家理财,才弄得没有私蓄。

“作家”一词转变成现在的意思始于唐代。据北宋李防撰《太平广记》

载:“唐宰相王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左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这就是唐宋时期对在文学艺术上成绩卓著者称“作家”的来由。明代诗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唐之盛时,撑作家在选列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这说明盛唐时选列出来的“作家”以陕西(秦)、山西(晋)人居多。纵观古今词义的演变,“作家”与“作者”的小小区别在于成就和资历:凡有专著,都可称作者,但不一定是作家;作家是已成名成家的作者,须经文学界公认。

“大夫”的由来

远在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宋制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七级,而官职就更多了,有22种,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和安郎、保安郎、翰林医正、翰林医痊、翰林医令、翰林医诊、翰林医学……所以,“大夫”

就是当时医官的头衔。从那时起,人们也就称医生为“大夫”了。

“导游”的由来

导游之称是从“向导”一词演化而来。“向导”这一称谓,在我国古代是军队中的一种专门名词。《孙子兵法》中就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之语。

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不知所措。后来,管仲提出一个办法,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乃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实际上,这老马就是起了向导的作用。因此,后来留下一句“老马识途”的成语,流传至今。

三国时,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他知道“向导”的重要性,就使用了熟悉云南地理的永昌人吕凯为行军教授兼向导官,并按照吕凯所绘《手蛮指掌图》进军入滇,从而获得七擒孟获的胜利,使南方少数民族各首领心服口服,声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返矣”。这应该说是与向导官吕凯的贡献有关。

在我国旅游行业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是袭用“向导”这一称谓,也有把它称为“旅行干事”的;还有一个带有官气的名字,叫做“领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旅游事业突飞猛进,方才确定了“导游”这一专门称谓。

现在导游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作为导游,必须有导游证,具备丰富的地理、历史等文化知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导游迫切要求提高自身水平,方能在竞争中立足。

“会计”的由来

“会计”的历史颇久,古已有之。据记载,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也就是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

再追溯根源考查一下,相传“会计”一词是大禹留下来的。今日浙江省的绍兴、嵊县、诸暨、东阳等地之间有座山,古代曾叫做“苗山”。大禹晚年时,把苗山改名“会稽山”了,至今仍沿用此名。“会稽”即“会计稽核”之意,故此词是大禹发明并且流传下来的。

古书中多处都有使用“会计”一词:《孟子》中有“会计当而已矣”记载;《战国策》有冯谖为“孟尝君市议”故事,孟尝君想派员去薛邑替他取债款,他问他的门下,“谁习计会?”古代的“计会”就是如今的“会计”,冯谖立即站出来,自荐为孟尝君做会计。汉代把周朝的会计官职又作发展,设立了管理这些会计事务的官职了,这也许就是最早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财政司。

“记者”的由来

16世纪的威尼斯是欧洲的经济中心,各国商人、银行家以至达官贵人等纷纷来到这里,进行商务活动。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

这样,有些人便投其所好,专门采集有关政治事务、物价行情、船只抵达起航等方面的消息,或手抄成单卷,或刊刻成册,然后公开出售。人们根据这种工作的特点,分别称他们为报告记者、手书新闻记者、报纸记者。这些专以采集和出卖新闻为生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记者。

我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有专职的采访记者,起初叫“访员”、“访事”、“报事人”,19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记者”这种称谓。

“护士”的由来

护士在医院出现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初,英国虽然设立了许多较大规模的医院,但还没有专门的护士,只是由仆役兼管一些护理工作。1836年德国有一位青年宗教人士开设了一所医院,并训练了一批年轻的姑娘专门负责病人的护理工作,这就是最早的护士。在1852年到1856年间,沙皇俄国与土耳其之间发生了克里米亚战争,双方伤亡惨重,大量的伤病员无人照顾。当时,英国有一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女士名叫佛洛伦斯。南丁格尔,她自愿组织战地救护队,率领38名女救护队员负责伤病员的护理。在她的领导下,建立了医院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又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就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学科创始人佛洛伦斯。南丁格尔而设立的。

不久,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办了专门的护士学校。以后由于护士教育与技术水准的提高,各大医院都设有专科护士,各大医院也都有一批护士在从事对病人的护理工作了。

“秘书”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秘书是掌管典籍或起草文书的官。自从汉代以来我国封建政权中便设有秘书监、秘书郎。三国魏有秘书令、秘书丞,可见“秘书”一词出现早于“书记”。但秘书并非官名,要在秘书下缀上“令、监、丞、郎”等才是完整的官名。此外尚有“秘书省”,这是南朝梁始设的官署,是行政机关,虽有“秘书”之名,却无现在秘书之义。为后期沿袭,明清不设此官署,也没有“秘书”的职称。清代各衙署设文案,一般称“师爷”,不称“秘书”。民国时,大多数的行政机关都开始设秘书,可见秘书在我国官制史上还很年轻。

秘书这个名称,原来是指皇家秘密的藏书。东汉桓帝时开始设秘书监这个职官,其实是相当于国家的图书馆长,年俸600石。实际上的“秘书长”汉初叫“长史”,后来叫“中书侍郎”、“翰林学士”等。幕僚中的“记实”、地方官府的“主簿”,都相当于秘书。击鼓骂曹的祢衡,就是江夏太守黄祖的秘书,他能写出黄祖“所欲言而未能言”的内容,是一个出色的秘书工作者。

“时装模特”的由来

意大利的米兰是世界的时装之都,每年时装展览会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除了时装外,意大利也是盛产国际名模的地方。时装模特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漫长时期。

1573年,意大利修道士圣。马乐尔柯用木料和黏土制作了一个类似玩偶的人体模型,并用零碎的麻布加以装饰。这种早期的人体模型很快传入法国。后来,巴黎的一位女裁缝利用这种人体模型向顾客展示新式服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果,其他女裁缝争相仿效。当时,人们称这种穿上时装的人体模型为“时装模特”。

真正人体时装模特发明者是英国时装设计大师沃恩。据说,他20岁时来到法国巴黎,在一个新式服装店当销售员。1846年,他为了推销一种披肩服装,让店里漂亮的小姐玛丽。韦尔纳穿上招待顾客,结果取得成功。玛丽也成为了他的妻子。

从1851年起,他为玛丽设计了许多服装,因而赢得了大量顾客,以后在巴黎又以“沃恩”为名开了一家自己的服装店,并雇了几个年轻女子专做招待顾客的工作,服装生意相当兴隆,使得许多服装商纷纷效仿。于是,女模特便很快在法国大批量出现,并迅速遍及了欧洲。据说,这就是第一位时装模特的由来。

“节目主持人”的由来

1952年美国第34届总统大选。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负责人米克尔森挑选具有丰富经验的记者沃尔特。克朗凯主持报道这一年的美国两党代表大会。米克尔森和制片人唐。休伊特认为,为了使报道显得更有力,必须把一些主要新闻都串接起来,并进行一番概括、总结。休伊特把这种设想比做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最后一棒,持棒人即“主持人”。“持”就是拿的意思,所谓“主持人”即主要拿(棒)的人。于是,克朗凯特便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节目主持人。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是一个电视节目或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主持人的话语就像一根线一样,把各个节目巧妙地串在一起。

人物称谓

“太太”的由来

汉哀帝时,“太太”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到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太太的称谓,汉代在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起来。明代时称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清朝的人,则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都以婢仆称女主人的居多。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从大帅到芝麻绿豆官,其眷属都可相称太太,官太太、经理太太、校长教授太太,到处都是,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20多年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港澳台和外籍华裔、侨胞的归乡入里,“太太”的称谓同小姐、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从广泛性来说似乎我国人们喜欢称年轻女子为小姐,但是“小姐”这个称呼原来并不是美称。据清代文史家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为大家闺秀所忌。”宋代钱惟演在《玉堂逢辰录》中,记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由此可见,“小姐”最初是指宫女而言。在南宋洪迈撰的《夷坚志》又记载:“傅九者,好使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林小姐”是个艺人。苏武也有《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此诗是赠给妓女的。可见宋代妓女也称为“小姐”。宋、元时姬妾也常被称为“小姐”。

现在,“小姐”一词用于称呼未婚女性,成为人们的日常称谓词。

“千金小姐”的由来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

途中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触为礼教和舆论所不容。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国相,吴王调遣劲旅攻入楚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先生”的由来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据《孟子》记载:“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期,《国策》记载:“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汉代,“先生”前加上一个“老”字。

清初,称相国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后,官场中已经很少用老先生这个称呼了。

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个称呼又盛行起来。交际场中,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先生。

现在,妻子多称自己的丈夫为“先生”。对别的妇女的丈夫也叫“先生”。

有时候,先生也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德高望重的女性也有被称为先生的,比如“宋庆龄先生”。

“老板”的由来

17世纪初,荷兰印度公司的殖民主义者开始在现在的纽约市建立贸易站,他们用十分低廉的价钱,买下了许多土地,而后又转手倒卖给享有采地权的地主们。

为了赚更多的钱,不少荷兰殖民主义者干脆在纽约市定居下来。他们修建房屋,经营农场,从事贸易。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荷兰人将领队的人称为“户主”,而后转指“监工”,之后又改称为“监督徒弟的工人师傅”。

“这个名称太长了,叫起来不太方便!”

“就是嘛,应该短些才好。”

“还是叫‘上司’吧。”

“不,我看叫‘老板’更好!”

一些殖民主义者议论纷纷。

经过一番议论,大家一致同意叫“老板”,这个名称很快就叫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称成了美国的俚语。

“黎民百姓”的由来

几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炎帝族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了。

“丫头”的由来

古代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头上都要梳着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像个“丫”字,所以称为“丫头”。唐代刘禹锡《寄赠小樊》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另外,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丫头”又成为婢女的称呼。宋代王洋在《大阳道中题丫头岩》诗中写道:“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疏。”

并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可能由于“丫头”称呼流行于吴地,北方人不明白,所以王洋写诗为注。从此以后,“丫头”称呼广泛流行,直至现在有的地区仍在沿用此说。

“桃李”的由来

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大臣名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了。他在北方遇见了一个名叫子筒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到此地。

子筒听了,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据《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载,狄仁杰经常推荐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后来人们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受教育后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作“桃李”;老师的学生多而广,则称为“桃李满天下”。

“海外赤子”的由来

“赤子”原意是指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

《疏》中:“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还引申为平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中“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前,距离陛下如此之近,万一有狂妄无知之徒暗中向您发射,您又没有戒备,可大大伤害社稷啊!”唐太宗答道:“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此,人们便从中引出“海内赤子”一语。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转换演变而来。后来“海外赤子”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她”字的由来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才出现。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时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

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巾帼”的由来

中国古代的贵族妇女在祭祀庆典时,头上佩戴头巾或发饰品,将此称作“巾帼”。巾帼的种类和颜色很多,头巾选用高级丝织品制成,发饰品则缀上一些珍珠翡翠。

因巾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一般妇女望尘莫及,所以人们便把妇女中的英雄人物、为国为民不畏艰险而英勇奋斗的女豪杰称为“巾帼英雄”。后来,人们又把巾帼作为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华侨”的由来

史料记载,早在先秦两汉时期,随着我国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就陆续有中国人到海外谋生。公元540年,日本大藏长岁调查,当时日本有“秦民”7053户。对新近在墨西哥发现的“大齐田人之墓”的墓碑考记,乃是战国或秦末从山东半岛放舟美洲的田齐人埋骨遗迹。到了唐朝,有更多的中国商民先后出海,定居南洋、日本等地。时称华侨为“唐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我国1980年通过的国籍法规定,凡定居外国而尚未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包括其后裔)才称作华侨。而我国政府派往外国的公务人员、留学生、劳务人员、出国访问、考察、讲学、探亲以及香港、澳门的中国居民和经常出入国境的我国边境的居民,均不能称为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