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了解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本章将首先分析我国农业企业发展情况,然后再对农业企业信息化内部建设及农业企业网站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2.1.1 农业企业组织形式及分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村经历了“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时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家庭联产承包制包括联产到组、联产到户、包产到口、包干到组、包干到户等形式,其本质仍属小农家庭经营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每个农户拥有的土地面积少,采用劳动集约的精耕细作方式,以此提高土地生产率。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以小农经济、条块分割为特点的传统生产模式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农业企业化是一个过程,是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在现有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从而聚集力量,装备和武装农业,既调整增量,扩大新经济增长点的生产规模,也调整存量,优化资源组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解决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这一当前我国农业问题的主要症结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我国农业企业获得一定的发展。农业企业是农村市场体系、乡镇企业改造、农业科技进步的载体。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经营、转移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中国农业年鉴(2007)》统计,2006年我国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乡镇企业总数为41.0823万个,企业总产值为2502.6216亿元,企业增加值为66.06921亿元,企业利润总额为171.1223亿元。
按照所有制划分,我国目前的农业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如国有牧场、畜牧场、林场、水产养殖场等),集体所有制农业企业(如乡、村农民集体兴办的各种农业企业),私营、联营及中外合资经营的农业企业等。
2.1.2 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现状
农业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经济单位之一,与其他企业一样,都是合约组织,农业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并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但由于其生产、经营环境和产品、消费市场的特殊性,使得农业企业与其他工商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自身规律。因而除了具有一般企业共有的特征外,还具有本部门企业的一些特征,存在不少问题。
(1)生产、经营环境不佳
农业企业大多地处农村,相对其他工商企业,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较差。从外部环境看,我国农业企业政企不分,负担过重,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发育滞后、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同时多部门分割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依然存在,办事难,费用高,也影响农业企业的效率。
除了从农民手中获得必要的生产原材料之外,农业企业还肩负着振兴农村地方经济发展、长期对农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推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示范应用与推广、有组织地逐步把农民推向市场的艰巨任务。农业企业在不断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对于促进农业发展、调整农村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农业企业这种对农村、农业发展的贡献在经济学上称为“外部性”,或称为农业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溢出效应”。实践中,有些农业企业不自主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2)生产要素特殊
农业企业经济活动的自然性和有机生命性比较明显。农业企业的经营是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业务为主,它区别于其他工商企业的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农业企业是以自然性和有机生命性比较明显的生物、动物农产品作为企业的主要经营对象。由于一般生物产品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期限,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具有较强的链条性,并且对生产、加工、储运等环节的外部环境有特殊的要求。
(3)经营规模小,企业竞争力不强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企业发展起步比较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较弱、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企业使用的劳动力很多,但其人均产出一般都比工业企业低。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农业资源、生产技术条件不好,这一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另外,农业企业大多数处于广大农村,而且比较分散,它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农业企业在生产组织、劳动管理和供销管理等经济活动相对工业企业而言处于劣势,很难产生工业企业的产业群聚集效应。
尽管在农业企业中出现了伊利股份、草原兴发、双汇等大型上市公司,但绝大多数农业企业还是我国企业群体中的“小字辈”,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企业竞争力的塑造。
(4)经济效益不确定性大
由于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自然资源多样性、土地资源稀缺性、生产的周期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自然力制约影响较大,农业生产过程周期长,受客观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不可控因素较多,致使农业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投入产出规律及其结果难以预测,经济效益起伏较大。比如一个种植业企业,某年因气候条件不好,导致企业减产减收,经济效益下滑,同样的投入可能得不到上一年收益。同时农产品在市场中会受到市场价格波动、技术壁垒等市场因素的影响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同时存在,导致农业企业的经营成本比较高,利润相对比较低,而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产品雷同,标准化程度低
农业企业的大多数产品雷同或接近,这是由农业的产业特性所决定的。因为农业属于基础性行业,劳动产品与其他部门相比花色品种较少,而数量却很多,这就加大了企业经营决策调节手段和市场竞争的难度。尽管农业企业产品类别表现雷同,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却不高。由于农业企业对土地、日照、水等自然环境的依赖,使得农业企业生产环境较为复杂,客观自然力难以控制,有别于一般工业企业的工厂化作业环境,进而对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也较为复杂,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较为困难。
(6)员工素质较低
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都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农民工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再加上农业企业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较低,企业一直以来对员工的再教育和培训不重视,导致农业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然而农业企业要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应用科技成果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要想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农业企业就需要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而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企业的资金严重短缺,地域远离城市,工作条件艰苦,在吸引人才方面处于劣势,造成农业企业人才匮乏,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7)资金短缺
我国目前农业投融资体系造成财政、信贷等多方面对农业投资不足,不能满足农业企业经营深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首先,国家财政对农业企业的支持不足,国家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很少,绝大多数农业企业不能享受国家的政策扶持。其次,农业信贷资金投入长期不足,农村金融对农业企业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极为有限。加之农业企业融资渠道有限、面临着发展资金短缺的约束,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由于政策法规所限,农业企业进行的一些融资行为引起了各界广泛的关注,如“孙大午事件”等,这从侧面反映了农业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另外,农业行业作为低利长期回报产业,其自身资本积累速度较为缓慢,加剧了资金短缺的局面。
(8)管理不规范,营销意识较差
农业企业成长于弱势产业,普遍存在管理理念落后、基础管理薄弱、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大多数农业企业仍处在经验管理阶段。
在产品营销方面,我国农业企业的产品普遍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且不注重品牌战略,不注重市场营销,商标意识比较淡泊,对品牌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品牌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对优质名牌产品的重点扶持力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