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采纳理论是近年来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信息技术常被视作为创新手段和提升竞争力的工具而被我国许多农业企业寄予厚望。如前文所述,国内外学者在信息技术采纳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在现有的信息技术采纳研究中,缺乏一个统一的框架既能够在纵向结合技术采纳的过程又能在横向综合技术采纳的因素,这使得在分析企业的信息技术采纳行为时,总是得到片面的或是相对静态的研究结论,无法真实反映企业信息技术的成长规律以及个体的接受和使用行为。为更好对我国农业企业信息技术采纳进行研究,本小节将在对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切入点,提出农业企业信息技术采纳的分析角度。
新陈代谢是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任何事务都有其产生、发展、成熟、更新或是消亡的过程,信息技术也逃脱不开这样的循环。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被农业企业引入后,随着农业企业应用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要不断的被维护、修改,当它不再适应农业企业需求的时候就要被淘汰,由新的信息技术来替代老的信息技术,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过程,农业企业从A1点开始接触信息技术,到决策采纳(B1点)引入后,进入实施阶段,实施结束后,农业企业员工开始(C1点)接受和使用该项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进入全面应用。随着企业的发展,又会有新的信息技术需求,进入另一项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过程。在结合信息技术采纳相关研究成果及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书拟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从组织、个体、过程“三个方面”对我国农业企业信息技术采纳进行分析。
4.3.1 组织层面的采纳行为
作为企业信息技术引入中关键的第一步,信息技术组织采纳行为是从企业决策者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引入进行研究。
信息技术以其自有的扩散模式在农业产业中传播,作为目标受众,农业企业需要决策是否采纳信息技术及何时采纳。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很大的投入,与投入相比,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成效有时并不尽人意,农业企业引入信息技术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在导致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众多因素中,科学决策和选择适当的时机是关键的因素。实践中,农业企业信息技术组织采纳行为并不是很科学。如本书对未进行信息化农业企业的外部原因调查显示,69.6%的农业企业选择了“周围的同行都没搞信息化”,表明农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随大流”的现象严重。在已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被调查农业企业中,只有少数(24.2%)认为企业进行信息化的原因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要”,认为自己信息化是“随大流”的企业比例亦不小(45.5%)。
信息技术具有自身特性,农业企业太早采纳信息技术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接受的复杂性、高成本和高风险,太晚采纳信息技术则难于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信息技术具有技术变化速度快、持续升级、二次开发和多版本并存等特点,使技术不确定性在影响企业技术采纳时间的众多因素中显得格外重要。同时,农业企业本身的特征也会影响信息技术采纳决策及信息化建设投入大小等问题。
从现有的组织信息技术采纳研究成果来看,不同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信息技术采纳行为进行了分析,如基于创新扩散视角的信息技术采纳理论、基于制度主义视角的信息技术采纳理论、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信息技术采纳研究等。其中创新扩散理论偏向于采用从理性分析的角度来考察信息技术采纳行为,更多地关注组织的内部因素,组织学习理论偏向于从学习能力、知识壁垒的角度对组织创新采纳后的调适过程进行分析。制度主义理论则偏向从组织所处环境的角度来分析技术采纳行为。不同学派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基于的前提与假设不同,推导出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缺乏一个统一的框架能概括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因素。这使得相关研究只能从不同的方面对有关理论进行验证,从全局来看,结果难免存在偏颇。
农业企业组织层面的技术采纳行为涉及多个方面、多种因素,本书将首先分析农业企业信息技术采纳的外部环境和驱动、阻碍因素,然后构建农业企业信息技术组织采纳决策模型。
4.3.2 个体层面的接受与使用
个体层面的信息技术采纳行为主要指企业员工个体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使用行为。个体成员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行为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企业决策层信息技术采纳决策以后,信息系统的应用、信息系统引发的业务流程的改变等都需要企业员工的参与,他们的接受或抵制行为将直接关系到调适过程顺利与否。当信息系统部署完毕,进行试运行后,最终用户的接受将直接影响的信息系统的使用绩效。
企业员工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度,一直是信息技术导入成功的关键之一。据本书前面研究的调查亦发现,在企业信息化还存在那些问题或不足方面,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被调查农业企业多数(57.6%)选择了“缺乏信息化专业技术和复合型人才”,“职工积极性不够,不能很好配合”的选择比例居其次,选择比例为51.5%。调查结果显示,农业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员工接受及使用信息技术确实是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
企业中的个人用户对信息技术往往有着天生的拒绝心理,很多员工不会屈从于IT的强大影响而主动接受系统。一方面,信息技术应用必定会带来组织结构调整、业务流程以及行为上的变化,从而使员工可能面临被裁员、需要学习新的技能、职权和管理范围的变动、改变早已习惯的工作方法或是信息交流方式等等。另一方面,农业企业员工素质偏低,信息技术技能、自信心不足等都会致使农业企业员工消极对待信息技术。实践中,农业企业员工往往通过各种借口拒绝信息系统,如信息系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技术问题等。透过对各种表明的借口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农业企业员工“积极性不够,不能很好配合”的原因很多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关。
个体层面的采纳行为指的是农业企业员工接受信息技术及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包括主观意愿和实际实际行动。接受是指个体的主观认可,是否愿意使用等;使用是实际行动,指具体的使用程度等。
信息技术个体接纳行为研究涉及信息技术和行为科学两个方面,使得这项研究具有跨学科性,需要从有关的学科吸取知识和研究方法。本研究拟结合动机理论、理性行为模型、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及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对我国农业企业员工信息技术接纳行为进行研究。
4.3.3 采纳过程
采纳过程研究重点关注采纳的时序关系,涉及信息技术在企业中产生、发展、渗透和吸收甚至进入更高阶段生命周期的迭代的整个过程。对农业企业信息技术采纳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清晰划分农业企业信息化的成长阶段。
农业企业信息化作为对农业企业管理流程、经营模式、组织模式以及竞争手段等全方位的变革,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也非一个系统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企业的成长和组织管理的变化而不断扩充、不断发展的过程,农业企业信息技术采纳基本上沿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技术上渐进,阶段上分层的模式发展和演进。农业企业信息化内部建设调查中,企业营业额、职工人数与企业计算机应用项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企业营业额、职工人数与企业计算机应用项数有较强正相关性,即随着农业企业的发展,企业规模逐渐增大,信息技术应用会逐渐扩展。
综合来看,农业企业从计算机的简单应用到较全面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发展过程。它具有阶段性、渐进性和动态发展的特征。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基础,而后一个阶段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升华。同时,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是一项(或多项)具体的信息技术被采纳、接受和使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