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我国农业企业信息技术采纳理论与实证研究
10315600000017

第17章 农业企业信息技术项目与建设方式

4.2.1 信息技术项目

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项活动进行全方位改造和优化,建立灵活、高效的信息搜集、存储、加工、传播和反馈系统的过程。它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农业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和企业运行管理的各环节。

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是一个人机合一系统工程,一项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的集成技术。不同的学者对农业企业信息技术有各自不同的解读,本书从应用层次和业务功能两个角度对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建设项目进行剖析。

4.2.1.1 从应用层次看

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层次可以理解为农业企业信息化的程度,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为更好的理解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如何应用,本书从“点、线、面、体”等方面对农业企业信息技术项目进行分析,如:

(1)点——单机应用

单机应用是指脱离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应用,如使用计算机进行财务、工资或文字处理等单项辅助类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单机应用一般是各部门都独立使用各自计算机,不涉及部门之间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集成管理,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2)线——基于局域网的企业链集成系统

农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多种“链”条,如价值链等。这些链条不再只是局限于某个单一部门,而是涉及到多个部门或团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Intranet)及数据库技术实现多部门的集成应用,采用各种企业链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运用信息技术对生产、采购、销售、库存、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和管理,实现企业数据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基于局域网的企业链集成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协调度,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企业价值链是由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组成的,前者指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后者包括企业基础设施的管理(如财务、企划、行政等)、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其中基本业务活动在企业的价值链中起着增值作用。以企业价值链为关键因素的信息系统规划从业务的最优化角度考虑应该如何通过信息的交换、处理使一个业务活动中的各种关联活动为企业整体的最优经营活动互相配合。对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用户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需求,以及系统的改进可能带来的机遇。通过信息系统实施中的流程改造,优化企业自身的价值链,促进企业内部各活动的功能更好耦合,从而形成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

(3)面——互联网应用

电子商务时代已经来临,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互联网络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信息手段,也为普通企业创造了与大企业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发展舞台,一家小企业在网上发布的信息与大企业一样也能传递给世界各地的潜在消费者。企业独立网站的建立,就意味着拥有了接入电子商务网络的端口,可以将本企业的信息在互联网世界里自由传播。利用现代科技开展电子商务,这是一种趋势,虚拟的网络空间必将成为商家抢夺战的新战场,农业企业也不例外。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扩大商务范围,丰富农业企业的流通渠道和信息资源。

农业企业的互联网应用主要是构建网络平台,实现企业与外界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保持畅通。具体应用包括企业信息发布及品牌营销、与客户交互反馈系统(包括交流产品质量,产品改进、相关服务建议等“一对一”或论坛形式的沟通)、产品发布及查询系统、网上远程订单系统、在线支付系统、在线技术支持系统。

农业企业的互联网应用要想获得成功,前提是农业企业内部信息化已经比较完善,并且需要有将前端(网络平台)、后端(企业内部)应用连接起来的灵活接口,只有企业的Intranet和外部Internet很好地结合,才能及时响应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需求,更好实现企业前后台的无缝连接。

(4)体——企业间系统集成

随着行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企业要想适应市场,在动态多变、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仅靠企业内部的集成远远不够,必须借助多方优势力量,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以更快、更好、更经济地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这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动态联盟的企业间集成方式将信息化从农业企业内扩展到外部,将企业信息化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企业信息化突破了单一企业的边界,以供应链为导向实现企业间系统集成。

扩展的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围绕核心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在相互关联的部门或业务伙伴之间所发生的物流、资金流、知识流、信息流和服务流,覆盖从产品(或服务)设计、原材料采购、制造、包装到交付给最终用户的全过程的功能网链,如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企业间系统集成促进了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使本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等共同开发产品,实现跨企业信息资源(知识)共享。具体应用系统包括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EC(Electronic Commerce,电子商务)等,利用这些系统实现农业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及虚拟制造等。这是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高级阶段。

4.2.1.2 从业务功能角度看

信息技术对农业企业业务功能的支持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一是支撑层。二是部门层,三是领导层,如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农业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支持企业应用软件的运行,并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及信息交互。计算机网络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主要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网卡、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防火墙及其他网络连接介质等。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的组成包括: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如Unix、Windows系列Server版等)、客户端操作系统、邮件服务器软件、Web服务器软件、FTP服务器软件、代理服务器软件、各类病毒查杀工具等。

数据库系统是农业企业信息化的软件基础,农业企业所有应用系统都需要使用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资源。数据库系统将企业中纷繁复杂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条理地存储起来,使数据的存储、获取、更新更加安全有效,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可供加工的数据资源。数据库系统由计算机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数据库是指按一定的数据模型,长期存放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一组可共享的相关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基于某种结构数据模型、以统一的方式管理和维护数据库,并提供访问数据库接口的通用软件。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有,Oracle、DB2、Sybase、Informix、Microsoft SQL Server、Microsoft Access、MYSQL、Visual FoxPro等。

各类配方软件是指农业企业,特别是种植、养殖企业为在满足动植物营养需要的情况下,有效节约原料(常见为肥料、饲料)成本,制定一系列配方的信息化应用系统。通过该类软件的使用,实现科学投放各种原料,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如某肥料配方软件,以土壤养分归还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有机无机肥的原料供应,采用先进的运筹学原理和方法,基于土壤养分含量,作物目标产量养分需要量,不同种类待选原料三个方面,建立了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最经济肥料原料组合为实现目标的配方模型。充分考虑土壤养分当季利用率,提供线性规划、手工规划两种算法,计算需要营养标准下的最优成本肥料配比,针对不同作物提出相应施肥指导。某饲料配方软件,利用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及多配方技术,建立了猪、鸡、牛、羊、兔、鱼等动物的饲料配方模型,使养殖企业能更容易锁定各种动物饲料的最优配比,降低饲养成本。

生产管理系统。农业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包括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和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市场预测和销售订单排出生产计划,然后根据生产计划给出生产任务单和物料需求计划,从而把企业本身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利益通过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把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科学地组织起来,充分挖掘潜力,使生产经营活动高速、高效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生产过程管理系统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对动植物进行产前预防、产中防治、产后管理,减少疾病及虫害的发生,为农业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动植物优质生产和高产提供保障。

采购、库存管理系统。农业企业为有效对采购、库存进行管理,可通过采购申请、采购订货、进料检验、仓库收料、采购退货、购货发票处理、供应商管理、价格及供货信息管理、订单管理、采购入库、生产入库、销售退货入库、销售发货出库、生产领料出库、实时库存盘点等功能综合运用的管理系统,对采购物流和资金流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双向控制和跟踪,对农产品原料采购时间及过程、产品入出库进行有效控制和跟踪,实现完善的仓储管理,降低资金成本和库存成本。

质量保障系统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条码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对农产品生产实施可追溯机制,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如某畜牧安全生产信息监控系统,该系统通过与各猪场使用的生猪安全生产管理软件相结合,针对存栏数、用药、疾病治疗、免疫、饲料、出售、死亡、淘汰等一系列涉及猪肉安全的相关信息进行即时监控。目前实现了对全上海八十余家规模化养猪场的安全生产监控,提高了生猪安全生产管理效率,便于政府及时监管。

营销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主要通过销售计划、销售订单、仓库发货、销售退货、销售发票处理、统计分析等功能综合运用,对销售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跟踪,实现农业企业的营销管理信息化。如某农资商务管理系统,它是一款专业性服务于农资公司营销管理的企业信息系统。根据我国农资经销商的实际业务情况设计开发,符合我国农业企业的实际业务需要。独创“赊销仓库”管理模式,方便农资经营赊销管理,赊销、赊销退货、赊销调货都可轻松管理。此类软件可为农资经营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有效加强公司管理,降低经营成本,使农资经营企业的管理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主要负责农业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等合作伙伴以及与客户之间的外部业务的运作和管理。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人机信息系统,是将办公自动化技术与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等相融合,贯穿到办公活动的各个方面,综合对企业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将农业企业员工们从手工处理、人为失误、重复劳动、地理局限中解脱出来,简化办公程序,规范办公流程,节省办公成本,提高办公质量和办公效率。

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系统指农业企业利用企业网站来宣传农产品、构建企业品牌、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系统。

ERP系统。ERP系统的管理思想将供应链的概念由侠义的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扩展为广义的行业供应链,通过行业供应链实现企业间系统集成。由供应链核心企业实施ERP系统,使该供应链中的多家农业企业在一个整体ERP管理下协作经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大大增强该供应链条在大市场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实践中可由农业产业化龙头担当供应链核心企业,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降低交易成本,使最终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具备成本优势。农业企业实施ERP可选用专业ERP软件(如SAP、ORACLE等),亦可选用特殊的ERP软件(如国内某软件公司开发的肉羊、奶牛ERP软件等)。

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如中国农业大学开发的鱼病会诊决策支持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水产领域专家知识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为渔业养殖企业提供鱼病诊断与防治的辅助决策工具。

4.2.2 建设方式

从项目建设过程看,农业企业信息化包括可行性研究、开发计划、现状调查、管理模型设计、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软件详细设计、软件编码、软件系统测试、系统转换、软件系统试运行和软件系统维护等阶段。农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特殊需求,灵活决定适合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方式。实践中,可供农业企业选择的信息化建设方式主要有以下:购买标准产品、自主开发、合作开发及外包模式。

(1)购买标准产品

农业企业直接购买成熟的商品化软件系统,如财务软件及农业软件公司开发的一系列针对农业企业的软件。这种模式不要求农业企业有专业的信息化队伍,只需要能使用软件的人员即可。商品化软件通常是由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专家和高级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的,软件本身蕴涵了许多管理的先进思想和手段,针对行业特点为农业企业提供了各种管理功能的模块,这些软件模块为企业流程优化与重组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模型,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自行开发方式

自主开发模式是指农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的变革、业务流程的优化以及管理过程的改进,进而逐步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与战略发展的变化,并由内部人员充分参与的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依靠自身的信息化队伍,结合自己的软硬件条件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这种模式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基础,具有一支专业的信息化队伍。

(3)合作开发方式

这种模式是农业企业与系统集成商、计算机软硬件公司合作,联合进行信息化建设。采取合作开发的方式,由农业企业提出软件需求,软件公司负责解决技术难点,对开发过程进行科学的安排和控制,这样就回避了企业信息开发队伍开发经验少、技术低下及商品化软件适应性不好等问题。

(4)外包方式

外包模式是指农业企业利用其外部专业化资源,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维护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建设模式。具体的建设方式包括:ASP模式和SaaS模式。

ASP模式。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即应用服务供应商)作为一种业务模式,是指在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企业客户将其部分或全部与业务流程的相关应用委托给服务提供商,由服务商通过网络管理和交付服务并保证质量的商业运作模式。服务商将保证这些业务流程的平滑运转,即不仅要负责应用程序的建立、维护与升级,还要对应用系统进行管理,所有这些服务的交付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客户则是通过互联网远程获取这些服务。在ASP模式下,强调的是应用系统的应用而不是所有权,企业不再拥有应用程序,也不需要负责对程序内外部维护。具体应用中,农业企业可由行业龙头企业建立ASP信息平台模式,将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企业适用的信息化应用产品等集成在这个平台上,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一站式”服务,广大农业企业可利用这一平台发布和撮合农产品交易。在ASP信息平台模式下,企业不需要投入资金购买应用系统和应用软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实现信息化。

SaaS模式是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的模式,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在这种模式下,客户不再象传统模式那样花费大量投资用于硬件、软件、人员,而只需要支出一定的租赁服务费用,通过互联网便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硬件、软件和维护服务,享有软件使用权和不断升级。

SaaS模式与ASP模式类似,都是“软件托管服务,通过因特网存取”,但ASP和SaaS应用的侧重点不同。主要表现在:传统ASP只是针对每个客户定制不同的应用,而没有将所有的客户放在一起进行考虑。在SaaS模式中,在用户和Web服务器上的应用之间增加了一个中间层,这个中间层用来处理用户的定制、扩展性和多用户的效率问题。从技术上来说,SaaS模式要比ASP模式复杂。

(5)各种建设方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