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98

第98章 打点灶君保平安

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神。

祭灶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古代百姓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众企盼祥和、平安的心情。祭灶节的习俗很多,但大多与灶神的传说有关。

祭灶神

祭灶节最为典型的习俗就是祭灶神了。据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在民间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实际上,祭灶节也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一般而言,灶君神像是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这类食品又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糖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送神上天”。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就开始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平时不应该犯的小过错。直到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才返回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仪式。此外,中国古代还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

扫年

除了祭灶神,中国还沿袭着“扫年”的习俗,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三尸神,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有一次他上书玉帝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并命令他把亵读神灵人家的罪行写在墙上,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而后玉帝又命王灵宫在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企图独占人间的三尸神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便命令每户人家必须在除夕之前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于是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便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惯。

实际上,古代的扫年类似于现今的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祭灶神之后扫尘,是人们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前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延伸阅读

祭灶节的其他风俗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此外,此时还是婚嫁之日,因为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