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89

第89章 腊八美食粥飘香

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这一天,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吃腊八粥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仅历史悠久,也逐渐在各地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腊八食俗。

腊八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每到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蒜便成为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最讲究的习俗。

腊八粥

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千年之久。早在宋代,每逢腊八,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之后,此风一直延续到清朝,直到今天腊八粥依旧风行九州。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繁多,品种多样。最初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熬制的,后经过演变,加上了很多特色,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腊八食俗。古代很多典籍都描写了腊八粥的做法,南宋《武林旧事》中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代《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往往就开始为煮粥忙碌了,洗米、泡料、剥皮、挑选,然后在半夜之时开始煮,用微火炖,一直要炖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能算熬好。腊八粥熬好后,首先要祭祀祖先,之后还要赠送亲朋好友,旧时习俗,腊八粥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剩下的,才可以全家人共同食用。如果出现了剩下的腊八粥,吃了几天都吃不完的情况,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个好兆头,有“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如果有人家把粥送给贫穷人家,那更是一件为自己积德的大好事。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作用,如果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人们会在树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希望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蒜

除了吃腊八粥,民间还有泡腊八蒜的风俗,此食俗在华北地区尤为盛行。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人们会准备好醋和大蒜瓣儿,然后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或者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曾经在《粥谱》中详细描述了腊八粥的保健营养功效,他认为腊八粥可以调理饮食,易于被人体吸收,是“食疗”中的佳品,有养心、补脾、和胃、清肺、益肾、通便、利肝、安神、消渴、明目的效果。这些结论都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也是有益的美食,但是要因人而异,食用有度。

此外,传统的腊八蒜都是自家泡制,这里有一段典故。在中国古代,每到腊月初八,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一年的收支算清,尤其是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故人们便称之为“腊八算”。通常在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要到欠他钱的人家收账。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逐渐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所以,在老北京的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就是没有卖腊八蒜的。因为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制。

其他腊八食品

在中国民间,腊八节除了吃腊八粥和腊八蒜,还有其他节日食品。如“腊八豆腐”,它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而在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此外,在腊八前一天,民间还有吃冰的习俗。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腊八节就将冰脱盆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

延伸阅读

各地的腊八粥

天津腊八粥,通常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芸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

陕西腊八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

甘肃腊八粥,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

宁夏腊八粥,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成,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

在山东“孔府”,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的当差们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