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87

第87章 腊八与佛教渊源

自古以来,中国佛门就有腊八浴佛的传统,以纪念佛祖悟道成佛。同时,中国佛教徒还在这一天用米和果物煮成粥来供佛,称为腊八粥,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民间习俗。

腊月初八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不仅民间百姓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佛教寺庙也有施舍腊八粥的传统。由此可见,腊八与佛门有着深厚的渊源。

腊八的佛家传说

在佛家看来,腊八粥传自古印度,是一种宗教节日食品。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便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在他苦行修道期间,无暇顾及个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到他学习期满时,已是衣衫槛褛,瘦骨嶙峋,容貌好似枯木一般。他疲惫不堪地走下迎嘟山,坐在河畔,向村人乞讨。有一位牧女把自己带的午餐拿出来给释迎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种食品混合而成的,里面有采来的各种野果。释迎牟尼吃后元气恢复,后来他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

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每年到腊月初七这天,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新鲜干果,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将熬成的粥供奉佛祖,届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而后喝粥以示纪念。这就是腊八粥的来源,“腊八”也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佛门腊八史话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并没有腊月初八施舍腊八粥的习俗。因为据《温室经》和《贤愚经》记载,佛教寺院十二月八日仅有洗佛之举。到了南朝时期,十二月八日沐浴已不仅限于僧众,而广泛流行于民间。可见,这时的腊日习俗也深受佛教影响,并且人们把它同逐疫联系起来。

唐宋时期仍有腊八浴佛之俗,孟浩然有诗谓:“石壁开金像,香山绕铁围。下生弥勒佛,四向一心归。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余照发光辉。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愿从功德水,从此灌尘机。”反映的正是唐代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浴佛的情景。因为在唐人看来,十二月八日是佛教沐浴之日。北宋时代十二月八日浴佛仍盛行,《东京梦华录》说:“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

但是从北宋起,佛门开始流行十二月八日施粥的习俗。如《东京梦华录》:寺院“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不仅寺院,民间也吃腊八粥。此俗相当流行,寺院已经把十二月八日叫做“腊八”。据《武林旧事》记载,可知南宋时代杭州寺院的腊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制成。这时各地佛寺还把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称为“福寿粥”、“福德粥”,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增福增寿,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到了明清时期,食腊八粥的风俗不仅在寺庙更为深入,还在民间得到进一步普及。从明代的地方志看,几乎全国各地民间均有腊八节,人们自作腊八粥。南北方的腊八粥因物产和饮食习惯不同而有差异,如嘉靖《隆庆志》记载:“用黍樱稻粱米杂之以豆,并枣、栗、核桃仁等物,煮粥食之。”典型地反映了北方腊八粥的食物构成;江南地区则于果品之外,要在粥中加些肉脍、姜桂等。民间除了自食腊八粥之外,一些城镇村落还要施粥济贫,甚至个别地方还要向寺庙施粥。

延伸阅读

浴佛起源的传说

浴佛的起源是佛教故事中一个重要的题材。据记载,摩耶夫人怀胎临近产期,一日出游兰毗尼园,行至无忧树下,诞生了悉达多太子。难陀和伏波难陀龙王吐清净水,灌太子身。因此,后世佛教徒纪念佛陀诞生的仪式,都在佛堂中或露天净地设灌佛盘,在盘中的莲台上安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释迦太子金像,然后灌以香水,以表示庆祝和供养,就叫做“浴佛”或“灌佛”。印度鹿野苑和阿摩罗伐底近代出土的佛砖雕刻,都有这种情景的构图。这一天是佛教四众信徒的欢喜节日。浴佛的仪式开始于印度,是从求福灭罪的一种宗教要求传衍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