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08

第8章 祈福迎祥话除夕

除夕源自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说法众多,极具神话色彩。因为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其中的“除”字便有交替之意,人们都希望这一天能除旧布新、祈福消灾、喜迎新岁。

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因常在夏历的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历史上有关“除夕”的最早文字记载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同时,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但是民间关于除夕起源的说法更为传奇。

驱逐年兽说

相传在上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凶猛怪兽,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常年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人,因此人们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人们便把这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办得很丰盛,此外人们在吃饭时还供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他们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守岁。等公鸡啼晓,凶残的“年”离开后,熬过“年关”的人们便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与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万年创历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想把节令定准。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荫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的最后一天,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就叫除夕吧”。

七郎射“夕”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夕”的妖怪,专门害人,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后来出现了一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法高超,他的猎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长年遭受“夕”之害,就想除掉他。于是他带着狗到处找“夕”,直到一年的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人多,说不定“夕”要来。于是他就叫镇上的人们准备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全镇的人们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夕”吓得四处乱跑,七郎马上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

延伸阅读

除夕祭祖仪式

按照中国传统习俗,腊月三十这一天夜里要举行祭祖仪式,一般人家在堂屋正面墙上挂祖宗的影像,下设供桌,摆上香炉、蜡扦和供品。汉族人祭祖的供品是大碗的鱼肉。南方籍的人家就更讲究了,要用八碗大菜,中间设火锅,并为各灵位设杯。满族旗人祭祖用的供品是核桃酥、蓉糕、苹果、蜜供,除夕夜和正月初一还要供素饽(即饺子)。在除夕之夜,全家人要依次在祖宗像前烧香头。王公贵族之家的祭祖仪式在专设的家内举行,场面十分盛大。《红楼梦》中“宁国府除夕祭宗”就描绘了祭祖的具体情景。除夕日后半夜还要“接神”,即迎回灶神,在四更时分,将素馅饺子摆上供桌,首先由一家之长拈香行礼,然后家人依次行礼,香燃尽后焚钱粮,在院中拜喜神、财神、贵神,供品有蜜供、红月饼以及用豆腐、面筋、粉条做成的素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