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77

第77章 七月半“鬼节”文化

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俗称鬼节,是中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摆开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

相传,每年七月一日至七月十五,阎王大开地狱之门,阴间鬼魂悉回阳间,探视自己的亲友及子孙,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

中国的鬼文化

古时候,人们都相信鬼神之说。《周礼祭法》:“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列子天瑞篇》:“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归其真宅。”《辞海》释为:人死后精灵不灭谓之鬼,或万物之精怪亦谓之鬼。民间之说鬼来无影去无踪,形象恐怖,魔力无穷,常常在夜间作祟捣乱,人们对它又敬畏,又恐惧。鬼观念本是虚幻、想象的产物。但不知不觉中,鬼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悄悄进入我们的生活。

原始先民认知和理解鬼时认为,人具有三魂七魄,人死之后,七魄分离,只剩下三魂就叫做鬼了。有德之人,死后有人祭祀,不会伤害人类;但那些没人祭拜的鬼魂野鬼,就不一样了。所以,鬼节这一天,人们除了摆供品祭祀祖先外,也供奉附近的冤魂,以祈家宅安宁。

其实,人和鬼实质上是同构的,“鬼字从人”,古人是以人为认知参照的,只是和人相比,鬼被赋予了可怕的形象,一般长着可怕的大脑袋,非常丑陋。“人所归为鬼”,鬼只是人死后的另一种存在方式,鬼和人一样,都为中性词。

现在,民间的七月十五,大多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了祭奠的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鬼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的融合

民间的鬼月俗信,与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之间,在精神实质上出现了惊人的相通之处,皆是以奉亲、敬养、普渡为主题。

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与华夏民间文化礼俗的一致,使它们迅即得到广泛的认同。两者皆指向七月十五,又使民间的鬼月有了成为节日的重要时间契机。节日的确立需要确定一个固定的节期和拥有特有的节俗,佛、道两教一同确定了七月鬼节的固定节期,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的打醮等仪式活动成了鬼节特有节俗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道教是完全的本土宗教,“中元”这一名词也为民间接受,成为这一节日通行的称呼。

华夏文化与民间信仰有强大的同化作用,不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传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佛教与道教在七月十五日的仪式逐渐世俗化,与民间的鬼月俗信和风物渐渐难分难解。

从此,中元节成为一个内涵丰富、节俗丰富多彩的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盛大的华夏民俗节日。

延伸阅读

何为“三魂七魄”?

“三魂七魄”是道教对人的灵魂的说法。

三魂: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其中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独住身。

七魄: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精,七魄为英。这七魄,实际上就是藏密所说的位于人体从头顶到胯下会阴穴的中脉之上的七个脉轮,七个能量场。其中天冲魄在顶轮,灵慧魄在眉心轮,气魄在喉轮,力魄在心轮上,并同时与双手心和双脚心相连。中枢魄在脐轮,精魄在生殖轮,英魄在海底轮。人体的七魄同由命魂所掌。命魂又称为人魂,或者色魂。人类生命就是从此命魂住胎而产生的。命魂住胎之后,将能量分布于人体中脉的七个脉轮之上。而形成人的七魄。魄为人的肉身所独有,人死之后,七魄随之消散,而命魂也自离去,生命即以此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