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76

第76章 功德布施“盂兰盆会”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原本是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的一种佛教仪式,由于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习俗,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

所谓盂兰盆,据唐代《佛说盂兰盆经疏》所说:“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目连救母的传说

相传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连在得道之前,父母早已双亡。他为了报答父母生育之恩,便以天眼观察,看到他的亡母,竟然生在饿鬼道中,腹大如山,喉细如针,无饮无食,只剩皮和骨相连。目连看了悲痛欲绝,便盛了一钵饭菜,使出神通力,拿给他的母亲吃,但食物刚到口边,忽然化为火炭。目连不胜悲哀,于是便去见释迦牟尼佛,把所遇到的情形向佛陀诉说,佛陀道:“你母亲在世时,造下许多罪孽,所以死后才堕入饿鬼道受种种苦报,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救度的,必须仗恃十方僧众的威神力,方能解脱。每年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中,所有僧众都会聚集在一起精进修行。七月十五日为三个月修行结束的日子,在此日必定有很多僧众修行成道,故此你欲救母亲脱离饿鬼之苦,必须在此日备办各种上好素食,供养得道的僧众。这样做的功德非常大,不但能使你母亲脱离饿鬼道,甚至你过去七世的父母,也能生天享福。假如父母在世,也能使他们增福延寿。”

后来目连便照着佛陀的教导去做,除了讽诵经典外,并将珍馐美味的素食置于盆中,用来供奉僧众及布施给僧人,帮助他的母亲早日脱离饿鬼道,经过目连的努力,终于解救母亲的灵魂。从此以后,佛教徒们都会在这天举行功德法会,为孤魂饿鬼超度亡魂。七月十五日也因而具有了教孝的功能。

盂兰盆会

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

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根据清代的《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兰盆仪轨摘要》记载,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但因为仪式较为复杂,真正照此实行者不多。倒是民间以荐亡度鬼为主要目的这一套盆供仪式更为流行。

预先设立三坛,七月十五日清晨,由六位僧人组成的行法小组,在一片唢呐合奏声中出场。“导师”手持铃铎,走在队伍前列,紧随其后的是手执大鼓、木鱼、铛子、铪子、小手鼓的五位僧人。他们的程序是先净坛后开坛。首先,要“演净”,即面向佛坛念诵《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再念用好纸写好的文疏,祈求佛菩萨慈悲下界指导;其次,行“引魂”仪式,读诵用黄纸写好的疏文,招引鬼魂入坛,读诵疏文后,念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最后,由主办盂兰盆会的功德主在法会的“榜文”上用朱笔一点,预示着开坛完毕。

开坛后的仪程是拜忏,大多依照《慈悲水忏》的仪礼进行。拜忏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时间较长,其间还得穿插进行上供与斋僧活动。

普施仪式在晚上举行,主要是施放焰口。焰口结束后,要放河灯、烧法船、烧灵房,在一片火光闪烁中,法会圆满结束。

由此可见,佛教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延伸阅读

慈禧太后的法船

慈禧太后死后,宫里为她烧了一次全国最大的法船。这船长十八丈,宽二丈,基本上是木结构的框架,糊以绫罗绸缎和彩布。上有楼殿亭阁,陈设、侍从、篙工数十人形同真人,皆着真衣,并且殿陛阴森,神佛巍坐,旁立鬼判,状极狰狞,中立十丈高桅,悬一黄缎巨帆,上书“普渡中元”。无数红莲,围绕船外。法船于东华门外沙滩焚烧,烈焰冲天,光照数里。文武百官列队,至东华门北沙滩地方送焚法船。当时,许多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人们“感叹之声,不绝于耳”。

据说,慈禧死后的60 天,过“奈河”时已经烧过一次船桥。可是次年,想借机贪污的大臣却上奏说,老佛爷升遐后60 天,正逢腊月封冻之时,恐不能行船,无法得渡。但按丧礼旧俗,一切丧祭均不得重复,否则有“重丧”(即百日之内再死人)之虞。于是,他们托言于“中元普渡”的说法。在宣统元年七月十五日(即1909 年8 月30 日)再烧了一次法船。按其立意,当然是专门超度慈禧的御用法船,但这也象征着清室替慈禧发心普渡冥界众孤魂的法船,这样,就给慈禧作了身后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