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71

第71章 元宵节由来史话

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又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关于元宵节的起源说法颇多。

元宵节的由来传说

元宵节的由来,传说与“诛吕之乱”有关。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吕后野心勃勃,而惠帝又生性懦弱,于是,大权自然渐渐落入了吕后手中。惠帝病死后,吕后更是变本加厉,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皆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的子孙们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吕禄联合吕姓家族,密谋作乱,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到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共同制定策略,于正月十五日除掉了吕禄,“诸吕之乱”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一种传说:天上有一个状元天神下凡,他是一个孩童,喜欢全体孩子打灯火、游戏,把黑夜变成白天,于是形成了元宵节。

元宵节溯源

传说归传说,其实在历史记载上,元宵节的确切年代也不统一,有以下说法:

最普遍的说法是,认为元宵节是汉代流传下来的。《史记?乐书》有“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的记载。太一也叫“泰一”、“泰乙”、“太乙”。据称,太一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武帝,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的活动定在正月十五,被认为是元宵节的起源,但这时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代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汉明帝敕令燃灯与佛教有关,《西域记》称古印度摩揭陀国正月十五日有观看佛舍利放光雨花之举,届时僧徒俗众云集,颇为可观。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便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

第二种说法,认为元宵灯节形成于唐代。《七修类稿》云:“元宵放灯,起唐开元之间……从十四至十六夜,后增至五夜。”林达祖的看法与《七修类稿》稍有不同,他在《唐宋时代元宵看灯的盛况》一文中根据《旧唐书》有关睿宗的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看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灯。”认为“元宵灯节在明皇的父亲睿宗朝代已盛行了”。那么,元宵节的形成应早于唐明皇时期,但都无确切的时间记载。

延伸阅读

元宵节趣事

元宵节除了保留着许多有趣的游戏习俗外,还流传着许多轶闻趣事。“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成语,其趣事就是出于元宵节。

相传,宋朝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深讳人用其名。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登”字,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只要是与“登”字同音的,都要用其他字来代替。谁要是触犯了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但因田登的骄横跋扈,“点灯”只能叫“点火”。他就在元宵节时,贴出告示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不少外地人见此大为吃惊,问明缘由后,讽云:“真乃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