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67

第67章 中秋节观潮习俗

观潮,作为中秋节的活动,有着很强的地域性,主要是在浙江一带流行。而观潮的地点,多是在钱塘江。古代文人更是将潮起潮落的壮观场面吟咏成诗句,流传千古。

在古代,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宋代诗人苏轼就曾写过一首《中秋夜看潮》诗,描写了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中秋观潮的由来

中秋观潮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时候就有关于观涛的风俗了。枚乘《七发》大赋中记:“将以八月之望,于诸侯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于广陵之曲江。”观涛,即观潮。这里的观潮多指钱塘江观潮。因为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

关于钱塘江大潮,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

据说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住在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有一天,钱大王挑了盐,却在钱塘江边休息时睡着了。正巧,东海龙王出来巡江,潮水涨了起来,把钱大王挑的盐慢慢溶化了。钱大王醒来发现找不着盐,就举起扁担打海水。一扁担打得江水里面大大小小的鱼儿都震死了;两扁担打得江底的水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

中秋观潮的历史

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尤其南宋最为盛行。南宋文人周密观钱塘大潮后写下了著名文章《观潮》,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此外,明代朱廷焕的《增补武林旧事》和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所记述的观潮盛况,也说明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而且,当时在中秋不仅有观潮的习俗,还有祭潮的习俗。《梦梁录 观潮》中说:“其日帅司备牲礼、草履、沙木板,与潮来之际,俱祭以江中。士庶多以经文,投于江中。”可见,祭潮在中秋节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习俗。

在杭州等地,中秋节观潮的习俗至今仍然盛行,并成为浙江省中秋节最具特色的观光内容之一。此外,山西汾河中下游,每年中秋节在涨潮时也有许多人结伴观潮。

延伸阅读

钱塘潮与龙王作怪

关于钱江潮的传说,历来有很多说法。除了“钱大王”的故事,还有一个传说是源于龙王作怪。

据说龙王生有九子,却子子不像他,甚至不完全像龙。只有第十个私生子小青龙,像他也像龙,龙王非常宠爱,收为义子,称小太子。

然而小青龙很淘气,经常上岸来惹是生非。有一天,岸上的白额虎嘲笑他是私生子,小青龙气不过,便与他斗了个天昏地暗,淹没了许多田地庄稼。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见两个孽畜作孽,扰乱百姓,遂拔剑一掷,一剑一鞘飞向龙、虎,把小青龙和白额虎都截在江边。龙王闻讯,赶紧派虾兵蟹将兴风作浪来救,据说这就是钱塘江涌潮。

至今,钱塘江南岸尚有青龙山和白虎山,酷似龙虎斗。这潮涌年复一年总在山沿冲击,小青龙一日不回,海龙王涌潮就一日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