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55

第55章 虫王会,灭虫灾

在靠农作物为生的中国古代,人们面对蝗虫灾害既痛恨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神灵,六月六各地都有为灭蝗虫而举行的活动,这是人们祈福心理的一种体现。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百姓赖以为生的是耕地种田,这就很容易受到天时、地利以及病虫害的影响,尤其是蝗虫灾害,是百姓最为恐惧的事情。因为蝗虫旱涝都不怕,既不怕阴雨,也不怕曝晒,越干旱、越炎热,它的生命力越强,活动越猖狂;它能蹦、能飞,动作快捷,而且繁殖能力极强。一遇蝗灾,蝗虫所过之处的庄稼的茎叶会被一扫而空。蝗灾在中国古代屡见不鲜,中国古人饱受蝗虫之苦。

面对可怕的蝗灾,人们心生畏惧。一方面想尽办法消灭蝗虫,另一方面会认为有什么虫神控制着这一切而去祭祀供奉虫神,祭祀供奉的这一天便被当做节日来过了,这便是中国不同地方的虫王节、虫王会、蜡庙会、虫王生日、扫田坝、打保符、杀天马、敬天王等节日,又由于六七月份是虫灾泛滥时节,所以“六月六”这样一个吉利的日子便成为节日的首选。

虫王节,也叫“虫王会”,是流行于东北岫岩、凤城一代的满族聚居地的节日。每到六月六,每户便会派出一个人去虫王庙宰牲畜,摆供品,供祭虫王神,祈求庄稼免遭虫害,五谷丰登。

蜡庙会,这是辽宁省盖县一带的汉族人在六月六举行的祭祀之礼,为期五天。据《盖平县志》记载,蜡庙是康熙四年(1665年)因遭蝗灾而修建的。每逢会期,附近的善男信女前往庙中焚香设供,行祭祀礼仪,同时,还演五天大戏以娱神,认为蜡神在酒足饭饱、观赏戏曲之后便不再施发淫威了。

青苗会,这是东北三省的百姓在六月六为虫王过生日而举行的活动。这一天,农民们在虫王庙杀牲祭拜虫王,同时规定照看保护青苗的约章,有的还在田野里插上各色小旗。据记载,昆明一带的汉族农民也会在六月六这天祭祀青苗太子,祈求青苗太子保佑秧苗肥壮,不生虫害。

扫田坝、打保符、杀天马、敬天王等是贵州省各地布依族同胞在六月六这天的习俗。当天会有一个人扮做“魔公”,身穿道袍,手摇铃铛,口中念念有词:“涝鬼蝗妖快快逃,咒语一念你难活!”布依族还会集体或分家宰杀鸡、猪、牛等,然后把血染的小旗或彩旗插到地里或者打着彩旗到地里转圈,认为这样蝗虫就会四散逃开。对于这一想法的由来,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传说,如在贵定和安顺地区的布依族人民中流传着下面一则故事:

从前有个财主叫王幺公,他娶了两个妻子──王大娘和王二娘,前者心狠手毒,后者面善心慈。她们各生了一个儿子,分别叫玉连和慕连。兄弟俩长大后一起去上学。玉连又笨又懒,慕连却又灵又勤,先生时常夸奖慕连。王大娘嫉妒心起,担心日后家产落在慕连母子手里,于是,想尽各种办法加害他们,但都以失败告终。王幺公刚一断气,慕连母子就被赶到破烂的厢房里。不久,皇帝征兵时王大娘将慕连推了出去。但是,慕连却凭借自己的机智与“神仙”的帮助而当上了大将军。在他准备回家接母亲时,也接到了母亲诉说她被王大娘虐待的家信,慕连快马加鞭在六月六那天赶到家乡。看到红红绿绿的彩旗开道,慕连骑着高头大马,王大娘连惊带怕居然昏晕过去,醒来后一头撞到石柱上死了。寨民们见恶毒的王大娘死了都很高兴,把她的尸体当场焚烧,哪知尸灰随风一吹,竟然变成无数“天马”(布衣语为蝗虫),一窝蜂飞到地里蚕食庄稼。大家很惊恐,慕连也很着急。后来,他想,王大娘怕他当官,那么她变的蝗虫应该也会怕吧,于是就带着随从打着旗子到田里去转,结果蝗虫真被吓跑了。从此,人们就在六月六那天用鸡血、猪血等染成各种小旗子吓唬蝗虫,以免它们祸害庄稼。

延伸阅读

民间治理蝗虫的方法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蝗虫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治蝗经验。除了出动人力捕杀外,还发明了利用飞禽防治的办法,养鸭治蝗便是其中之一。据说,明朝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之子陈经伦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到大西北一带推广山芋种植。正当山芋呈现一派丰收景象时,蝗虫铺天盖地而至。陈经伦看着这一切绝望极了,可是,随后他又看到数十只飞鸟从天而降,捕捉蝗虫吃。陈经伦受此启发,想到了灭蝗灾的办法。鸟很难驯养,但是鸭子与鸟在生活习性上有很多相近之处。于是陈经伦边教乡民种植山芋,边与乡民蓄养鸭予。春夏间随地放养,因小鸭专爱以小活虫为食,一有幼蝗出现,就被鸭予吃掉了,所以始终不能形成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