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46

第46章 九九话重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重阳诗,可谓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然而人们对重阳节的由来却知之甚少,坊间热传的也多是一些神话传说。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由于年代久远和史料残缺,关于它起始的确切时期难以考究。目前仅可以确定三国时期已有重阳之名,据此推测重阳大概产生于三国之前的汉代。相比之下,民间关于重阳节起源的传说则更有生命力,也更具神话色彩。

桓景降妖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小时候曾听老人说,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桓景长大之后,为了替乡民除害,就四处寻访仙人求救。有一年,他打听到东南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可降此妖。于是,桓景翻越了千山万水,寻访费长房。十年之后,他终于在一只神鸽的指引下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地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费长房被桓景的正气和恒心所感动,亲自将他迎进院中,并收他为徒。之后,费长房便授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

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桓景回到家乡,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日那天,他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一口以逃避瘟疫。安排妥当后,桓景便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虽然发现人群都在山上,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正在瘟魔惊慌之际,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将瘟魔钉死在地上。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但是人们九月九日登高、佩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没有改变,形成了重阳节,一直延续到今天。

占卜避难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便将这位算卦先生请到家里休息。由于家里很窄,于是便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睡在灶房,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便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早点,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十分感动,出门后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烦。于是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庄户人便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一会儿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水淹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日登高。这事传开后,人们便在每年的九月九日,扶老携幼去登高,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九月九日重阳节。

延伸阅读

农历九月初九为何叫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之所以叫重阳,是因为《易经》中有“以阳为九”之说,这个记载大约是在西周早期,其内涵就是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故名“重阳”。由此可见,重阳节的命名和来历最先与中国古代的历法有关。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从此就开始过此节日。除了《易经》外,重阳节的由来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起源说法。如汉代宫女的传说:相传刘邦的妃子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位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中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也纷纷效仿,于是这种风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