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31

第31章 曲水流觞的节日情怀

上巳水边的活动,还有娱乐性的曲水流杯之戏,即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流下,止于何处,则其人取而饮酒,同时赋诗一首。这一习俗,尤为文人雅士所好,为后世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古老的祓禊仪式一度是上巳的主要内容,而后逐渐演变成了水边宴饮赋诗的风雅活动。“曲水流觞”作为主角逐渐登上舞台,尤为文人雅士所好。

《荆楚岁时记》所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曲水流觞,又名“曲水流杯”、“九曲流觞”,觞即是杯,即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流下,止于何处,则其人取而饮酒,同时赋诗一首。觞一般是角质或木质等轻材料制成,因此可以悬浮于水,另有一种陶制的杯,两边有耳,称为“羽觞”,羽觞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或木托盘上。

曲水流觞这种游戏自古有之,谓之“月光禊洛”,相传源于周王修禊饮于曲洛。《续齐谐记》载,晋武帝时的尚书郎束晳指出,当年周公要迁都,占卜后定在了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所以有了曲水流觞。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秦昭王三月上巳在河湾里摆酒宴,有个金人从东方出来,捧上一把水心剑,并说“令君制有西夏”,等到秦国称霸诸侯后,就在当年的地方建立了曲水祠。

不管哪种说法正确,到汉代,曲水流觞之举都相沿而成为盛集。之后的此类盛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描述最为真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自魏晋后,曲水流觞成为上巳日的主要活动,唐时此风犹盛。从唐代诗歌内容来看,皇帝举行过上巳宴的地方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可以“连骑长楸下,浮觞曲水湄”的曲江。曲江古称曲水,取流水屈曲之意,在今西安东南的大雁塔附近。这个地方在秦代曾建宜春苑,汉代建乐游园,唐开元年间再度加以修复,成佳境。这里“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低丛拂砌繁。归浇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销千门”。皇帝常在此宴赐群臣,既可彰近民之心,又可风雅“曲水流觞”之意。

唐以后流觞聚会的禊饮之俗渐衰。南宋范成大在《观禊帖有感三绝》中说:“三日天气新,禊饮传自古。今人不好事,佳节弃如土。”哀叹禊饮之不振。

此后,流觞之俗,还以流杯亭、流杯渠等形式得以半自然化的保存。据东晋郭豫生《述征记》载,洛阳城广场门北,即是魏明帝的流杯池。今存清代流杯之处不少,如北京的故宫乾隆花园、中南海、潭柘寺、香山等地都有微型亭子或微型水渠。水渠是在石基上凿成迂回曲折的沟槽,皇帝题写匾额为“禊赏亭”、“流水音”等,一般通称流杯亭。可见曲水流杯之俗传至清代。流觞的游戏是保留了,但总有取形忘神之感。

延伸阅读

曲水流觞的典故

在绍兴发生了一件流芳千古的佳事,这便是著名的“曲水流”。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已那天,“书圣”王之同当时的天下名士,在江南水乡绍兴的会稽山之阴、兰亭曲水之滨,举行了一次名垂青史的曲水流修盛会。众名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王之酒酣意畅、神采飞扬,当即用蚕茧纸、鼠须笔为这三十七首诗合成的诗集作序,写就了一篇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法经典之作——《兰亭集序》,其书法之美,登峰造极,可谓铁划银钩、龙飞凤舞、媚劲健、字字玲,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文人墨客仿学之墨宝。王之也借此一举奠定了其中国书法历史上“书圣”的崇高地位,为中国的书法史和绍兴的酒文化增添了浓重而辉煌的一笔。兰亭也由此成为众多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书法圣地。据说,王之酒醒之后欲重写《兰亭集序》,但均与曲水流宴上黄酒微醉之时写就的那篇传世佳作相去甚远,这其中绍兴黄酒之于王之的作用,不言自明。“曲水流”和《兰亭集序》也就成为绍兴黄酒的历史殊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