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15

第15章 旧时元旦——春节

古人十分重视正月初一的元旦即春节。中国人过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标志着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是中国最富特色、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元旦,在中国汉语中是一个合成词,“元”就是“初”、“始”;“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面升起。元旦合起来就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将古人过春节时的喜庆气氛生动地吟咏了出来。

元旦的称谓

在历史上,元旦有许多称谓。东汉崔《四民月令》说:“正月元旦,是谓正日。”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汉书》中亦有“三元”、“三朝”、“四始”之说。“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四始”即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也因此,古人又称之为“履端”。

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

除上述称谓外,还有正旦、元正、新年、初年、太岁日、岁日、岁旦、新正、开年、开岁、芳岁、华岁、鸡日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元旦及新年的名称一直流传,不过自1911年辛亥革命后,元旦及新年是指阳历年,而传统的元旦相当于现在的阴历春节。

历史上的春节

春节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它兴起于虞舜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中国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中就有“旦”的象形字了。

但春节的正式形成时期应是汉代。汉武帝以前,春节的具体日期不太统一。夏朝的夏历以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又以夏历的十月为端月(即正月,为避秦始皇“嬴政”的名讳)。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将春节固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并由此逐渐升华为民族节日。

春节的习俗与功能在唐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盛唐气象,百业兴旺,思想昌明,文化繁荣。从这个时期开始,春节慢慢从驱邪祈愿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过春节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可以说,在唐代以后,春节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万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明清时,春节习俗的礼仪性、应酬性逐渐加强。人们在春节之际相互拜年,馈赠礼品。此外,游艺性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此期间,耍狮子、舞龙、演戏、说书、扭秧歌、荡秋千、踩高跷、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戏、比才艺等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各地举办的庙会活动丰富多彩,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欢乐。

现代的春节活动中仍有一些相关的习俗和信仰,便是这种古老文化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

延伸阅读

元旦为何称为“鸡日”?

古代对元旦的说法不同,将元旦称为“鸡日”。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在三国魏董勋《问礼俗》中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称呼呢?古人是从阴阳观念来解释这一说法的。元旦属阳,鸡也是阳物,两者的性质是一致的,所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产生之后,鸡就在元旦中扮演着一种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些与鸡有关的活动也纷纷出现,首先是用鸡避邪,贴鸡画在门上,这也与鸡的特性有关系。随着这种活动的展开,元旦以鸡避邪的原意就发展为以鸡祈福,这些古代的说法一直传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