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话是水平 说话是艺术
10307300000018

第18章 听到的信息要谨慎地核实

对于听到的信息我们要秉承真实、可信的原则,不要怕麻烦。对于听到的话要向对方核实一番,哪怕对方因此嫌你嗦也要确认一下;对于某些信息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我们也要谨慎地核实,避免因为误听而犯下更大的错误。

听到的信息一定要经过核实,一是核实你所听到的是否就是对方想要表达的,确保自己没有听错,没有误解的成分在里面;二是确保这个信息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如果听到的信息不符合常识性,那么就一定要去核实这个信息的真实性。现实生活中“以讹传讹”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人并没有证实自己听到的信息就是说者的意思,就开始大肆渲染,以至于掩盖了真相。

历史上误听,甚至被人利用让听者故意听到一些错误信息的故事数不胜数,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周瑜借蒋干盗书反间曹操的故事。

赤壁大战的前夕,曹操亲自率领近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的北岸,想要横渡长江直取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准备大战一场。

此时,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蒋干出面献策了。他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因此自认为有把握劝服周瑜,于是蒋干毛遂自荐要过江去东吴劝服周瑜。曹操大喜,亲自为蒋干送行。

此时东吴这边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蒋干前来,已经猜出他的来意,便计上心来。他设宴款待蒋干,请文武官员作陪,并佯装对手下人说:“蒋干和我是同窗契友,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操的说客,诸位不要心疑。今日宴席之上,只准共叙朋友旧交,有人提起两家战事,即席斩首。”蒋干听了面如土色,不敢多言。宴罢,蒋干扶着周瑜入帐,周瑜趁机拉着蒋干同榻而眠。鼓打二更,蒋干从桌前的一叠文书中摸出一封书信,细看却是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慌忙中又听到周瑜梦呓:“子翼,我数日之内,定叫你看曹操首级!”

清晨,有人入帐叫醒周瑜,“江北有人来……”此人话未说完却被周瑜急忙止住,看了看正在装睡的蒋干,周瑜拉着那人走出帐外。蒋干却听到那人低声说:“蔡瑁、张允说,现在还不能下手……”蒋干此时已然全在周瑜的掌中操控,他趁着周瑜熟睡之际急急回见了曹操。而曹操也果真上了大当,中了反间计,斩杀了蔡瑁、张允,等事后省悟过来却为时已晚。结果,赤壁一战,曹操水军一败涂地、元气大伤。

反间计的成功实施固然是因为周瑜聪明过人,但若不是蒋干和曹操误听了周瑜的话,纵使周瑜再怎么巧舌如簧也奈何不了他们。蒋干一开始听到的话就是周瑜故意让他听到的错误信息,而傻乎乎的蒋干竟然轻信了,并没有核实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就禀报了曹操,而曹操生性多疑,反复之间还是轻信了蒋干,上了周瑜的当。由此可见,核实所听信息的重要性。

听完对方的话后为了确保自己没有误听,最好对所听到的信息确认、核实一下。向对方复述一下自己所听到的信息,这样不仅显得你有礼貌,表现出你对他人的尊重,也不至于因为误听而导致听到的信息有纰漏。

春秋时期,宋国地处中原的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开垦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要从很远的河汊里取水,所以这户人家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久了,凡是在丁家种过庄稼、整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挖掘一口10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的工程并不是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

第一次取水的那天,丁氏一家上上下下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全家人欢天喜地,因为从此以后,他们再也用不着派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就如同得到了一个劳力!”

村里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于是丁氏的话也失去了本意:“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结果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弄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信息得到核实后,谣言也自然得到了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