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男孩是炼出来的
10305200000076

第76章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男孩的爱心

爱心是教育男孩最自然、最直接的方法和手段。“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个人都天生有爱心,但孩子的爱心表现得并不明显,这就需要做父母的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孩子。

当一个人学会了去爱别人的时候,他就有了一颗爱心。爱心,也就是关爱他人之心,它有许多外在表现形式,蕴含着深广丰富的内涵。孩子从小就会受到各种爱心教育,如敬爱父母、尊重他人、热爱祖国、善待自然、保护弱小等。毋庸置疑,这些包含着爱心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有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使彼此间的交往更加融洽、更加友善。

然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这样的孩子总是很难融入集体,父母如果再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就会难以感受到爱的温暖。

一次,某幼儿园阿姨对她所教的中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小妹妹病了,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衣吗?”结果孩子们半天都不回答。

当老师点名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

第二个孩子说:“我妈妈不让,妈妈会打我。”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

这位老师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就回家问自己4岁的儿子:“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直哭,你正吃早点,该怎么做呢?”见儿子不回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不给!”儿子十分干脆地回答。妈妈又劝:“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儿子竟然回答:“他活该!”

有一位8岁的小男孩在日记里写道:“爸爸妈妈都说我是太阳,可是我宁愿做星星。因为星星有好多朋友。”

孩子之所以选择做星星,是因为他认为星星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努力发出自己的光彩,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共同组成美丽而迷人的星空。可见,孩子们心本善良,只是需要父母的发掘和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从以下方面培养孩子的爱心。

1.父亲要教孩子爱母亲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教师,孩子正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之爱,并且将这种爱推及到别人身上。丈夫应该尊重并爱自己的妻子,以此来教育孩子尊重并爱自己的母亲,因为孩子正是从爱母亲开始扩大到爱老师、爱朋友甚至是爱不相干的人。一个连自己的家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的人,是很难真正地爱其他人的。

2.教育孩子热爱动物、热爱生命

英国有句名言:“爱我者爱我的狗”,把狗等同于人,借用小动物启迪孩子的爱心是最直观、最便捷的方式。现代社会掀起“宠物热”并非全是精神空虚,它是人类在人情淡薄的后工业社会中借用宠物来培育爱心的一种方式,其根本目的仍是呼唤美好的人性。而培养男孩健全的人格,借用小动物活泼可爱的天性来唤起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帮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性格

“我的”、“给我”、“我要”,这是孩子最常说的几个词,由此可见孩子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大人们也习惯用这些来证明“人生来是自私的”。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自私是个体存在的根本条件,只要将自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会让爱心在人性中放射光芒。

父母要取消男孩在家长的“特殊”地位,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孩子最先学会的话一般是“爸爸”、“妈妈”,这表明在孩子的意识中最先接受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的爱让孩子从一出生就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但是,作为父母,千万不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应该让孩子懂得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他人。在家中,应教育孩子尊敬爷爷、奶奶和父母,形成“长辈先用,最后轮到我”的意识。

4.让孩子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法。

(1)转换角色

父母可以在家中做这样的实验:当兄弟姐妹之间、孩子与朋友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时,要求相关的人停下来冷静地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会有什么感受;然后要求每个人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对方会说什么和做什么?”这个方法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能帮助每个人对麻烦的形势获得正确的判断。

角色转换不一定只用于冲突之中,它可以用于任何情况之下,帮助孩子理解相关人士的观点。比如,父母可以经常这样问孩子:“你认为晓峰总是侮辱别人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候孩子可能考虑到是因为晓峰自我感觉不好,羞辱别人会让他好受些。这样孩子就可能会改变对晓峰的态度,或者自觉帮助他。

经常让孩子从别人的观点、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会增强孩子的同情心,也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

(2)设身处地

父母可以选择一个与自己有关的真实情境,让孩子设身处地地为我们想一想,从我们的角度想象一下身临其境会是怎样的感受,这样就会培养孩子照顾别人感受的自觉性。

(3)想象别人的感觉

帮助孩子识别别人的感觉,就是要求他想象别人对某个特定情况的感情。假设孩子为给自己寄来生日礼品的姑妈寄出一张感谢卡,父母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意识到姑妈收到卡片时的感觉。“现在假设你是姑妈,你打开信箱看见这张卡片,你读到上面写的话会有什么感觉呢?”当然,也可以把这种想象的技巧扩展到其他的、孩子没有见过的人身上,比如父母可以经常问:“如果你是一位新搬来的人,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区,谁也不认识,你会感觉怎样?”经常这样问,可以帮助男孩把握住别人的需要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