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新教师的50条建议
10298000000040

第40章 让学生学会生活

如今,一个孩子的家庭已是很普遍的现象,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的国情,这对我国的教育形成了很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在家庭里一般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享受着父母以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戚长辈的溺爱、娇惯,这就使得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有的孩子都七八岁了连衣服都不会穿,甚至连松了的鞋带也不会系;很多学生不会扫地,擦桌子,学校的值日轮到他竟然让家长代劳;平时天天戴的红领巾也不会自己戴,而是每天都要妈妈帮忙戴好。

真是活生生的小皇帝、小公主啊,无能到这个地步。

怪不得日本人这样评价中国的孩子:中国这一代的孩子和日本的同代孩子相比,差太远了。

这样令人悲哀的现实,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再不重视,那么后果将会相当严重。

所以教师对此要高度警惕,要尽快加强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终身学习已变成必要。

但是当前青少年生活能力如此低下,将来又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呢?又如何去与人竞争呢?可以说,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已到了不得不做的地步了。

那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对学生的生活能力进行培养呢?以下几个建议供教师参考:

(1)教育孩子理解父母

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总是把自己的辛苦遮盖起来,只让孩子看到最快乐、最舒服的一面,以为这样做才是为孩子好。

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多问题,孩子们看不到生活的真实面目,就无法理解父母的辛劳,以为一切得来都很容易,从而会奢侈,追求高要求,并且也不知对父母心存感激。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故事,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来教育学生珍惜父母之爱,理解父母的艰辛。

现在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专心学习,家里什么活都不敢让孩子做,这是造成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孩子干点家务活是有很多好处的,如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得到提高,独立精神得到培养,意志受到锻炼,心理素质得到增强,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也会在劳动中形成,责任心会变强,身体自然也得到了锻炼,等等。

生存的基本能力就是劳动,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古人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话语,就是讲只有加强劳动培养才能使孩子成才。

因此,教师要和家长沟通,要家长配合,给家长建议指导,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给他们设立家务劳动的岗位和目标,制定奖惩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学军、学农和其他各项公益劳动,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能力。

(2)教育孩子知恩图报

老师不仅要将知识教给学生,还要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老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者,是求学之海中亮起的灯塔,为学生指引前进的航向。

“我尊重老师亚里士多德如生身之父,因为如果说我的生命属于父亲,那么赋予生命价值的所有一切都属于亚里士多德。”

伟大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如此说道。

从小事做起,比如尊敬老师,不给老师添麻烦,为老师擦黑板,给老师倒茶等都是孩子感谢师长的表现。

当然更应该教育学生好好学习,这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人一生会交很多朋友,而真正的朋友会和你同甘共苦,当你有困难和麻烦时,他们会及时伸出手来帮助你。

大凡成功之人都离不开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教师要教育孩子以诚待人、助人而不求回报,而对于他人给予的帮助,应怀有感恩的心,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3)让孩子多动手实践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让孩子多动手实践,会增强孩子的生活能力。

比如美国在教育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时,会搞很多寓教于乐、丰富多样的小型活动。

如举办缝纽扣、洗衣服、刷鞋、叠被子等各种比赛;与家长沟通让孩子“当一天家,理一日财”;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如让学生们自己做贺年卡迎接新年的到来,为家里做一天饭等;组织女同学比赛织东西等。

这些都是锻炼孩子的好方法,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生活的乐趣,又可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生活能力。

(4)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这样教育儿子。

生活既美好又痛苦。

心怀感恩的人会对苦难视而不见,在他眼里,生活时时刻刻都是美好的。

教育孩子感谢生活吧,当他们学会感谢的时候,就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乎、珍惜,就会在遇到困难、遭到不幸时,不气馁,不悲观,仍然积极地去面对,去感谢。

总之,人离开群体就无法生存,只有心怀感恩,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

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让他们热爱国家,热爱自然,热爱父母、老师和朋友,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这样他们就会健康地成长,乐观地生活。

(5)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当今社会,人际关系越来越重要,要在社会中生存,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非常重要。

教师要教育孩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帮助学生克服自私自利、自我中心主义思想,树立利他、双赢的合作思想。

教师和家长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与各种人交往,如组织他们访问老干部、老红军、科技工作者,开展敬老助残活动等。

利用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鼓励引导学生广交朋友,扩大交往天地。

在交往实践中,教育他们学会坚持原则,鼓励他们交良友、诤友,而不要交狐朋狗友。

尤其不要结交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人。

(6)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在日本,一些学校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将学生送到荒无人烟的小岛,让他们体验几天独自生存的生活。

在这几天里,孩子们自己搭建住处、自己去找水源、自己生火、自己做饭,有时找不到什么东西吃,就自己采集野果充饥。

这样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学军、学农这样锻炼的好机会,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家长舍不得孩子吃苦,不愿送孩子去。这样做是不好的。

孩子不锻炼怎么能成才?难道让他们纸上谈兵,做个有知识没能力的书呆子?要知道不经历风雨,就见不了彩虹,成功也不是随随便便,轻而易举的事。

当今社会,能力的培养变得比知识的培养更重要了,应试教育已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作为老师不能再做误尽天下苍生的事了。

教师应当担负起素质教育的大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生活能力的培养,就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今天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反映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

当看到在学生未来发出耀眼的光芒时,难道不是一件幸福和自豪的事吗?所以,教师要务必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把它当成当务之急的大事,比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大事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