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果把希望仅寄托在学校或是家庭身上,那么无疑都是不可取的。
教师看到的只是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而家长也只能看到孩子在家里的表现,都不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双方通力合作。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做到全面性和针对性。
我们必须承认,在有关校园的人际关系中,这是一种很难处理的关系。
家长的职业各种各样、层次高低不一,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所以,很难让他们都与学校的步调保持一致。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跟家长相互配合、共同施教,从而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成为创造性人才。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
每个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总会受到其父母的影响,这其中有其父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影响,也有其父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在德育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让教育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而学生父母自身的素质水平对家庭教育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将提高家长的教育理论水平融入到平日里的教育工作当中,以便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
(1)沟通的必要性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不能割裂开来的。
如果学校与家庭不能统一认识,不能保持一致步调,不能加强合作,那么必然不能形成合力,也就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学生和家长之间合作与交流的加强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站在学校的立场上看,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那么良好的教学成果也就无从谈起。
现代的教育理念已经达成共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教育的成败有着决定性影响,如果双方方向一致,则教育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必然失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所以,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多沟通,不断消除隔阂,尽可能地达成一致,以便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健全成才。
(2)引导原则
引导原则就是,通过教师讲课引导家长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发展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他们对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的重要性有一个全新认识,以便让他们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进行全方位的配合。
虽然学校可以采用很多方法让家长不间断地参与到教育子女的活动中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是不能亲自去学校的,其实更多的是不愿意亲自到学校。
因此,首先就得要学校与家长定期进行沟通。
沟通的时候必须注意:最好采用双向沟通的方式,提供和接收学生的表现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在这方面,许多校长和老师存在一个误区:误以为只要打电话告诉家长学校已经寄出了简报给他们,就完成了一次有效的沟通。
我们承认这些事情是很重要的,但是只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必然非常注重给家长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
例如,学校主办一次让家长来学校与校长或教师沟通的社交活动,有心的教师必然会在明显的位置挂上一个意见箱,这样即使有的家长不愿意与校长或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他们仍有表达他们意见的机会。
优秀的教师之所以做这些事情,就是为了更多地倾听学习家长的看法。
一般说来,人们首先想要的是表达,然后才是倾听。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人类关系或沟通培训才有了理论基础。
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首先得确立这样一个观念:只有你让对方感觉到你在倾听他的意见,他才可能信任地听取你的意见。
(3)可操作原则
可操作原则,就是说要学以致用。
在进行理论辅导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分析学生的心理,还要提出一些正确的家长可操作的相应措施。
校方与家长定期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信每一个教师都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
但是教师和校长也要明白家长也同样很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
作为一个专业的提供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组织,全美家长参与子女学校教育联合会指出:学校应当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沟通的主要内容就是孩子取得的进步以及学校的教育理念。
此外,这个组织积极鼓励那些没有这种意识的家长获得相关的信息。
此外,公民教育全国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家长从来没有向学校提出要求去学校参与子女的教育,而且学校也没有给家长提供相关的信息。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组织都是为了达到有益于学校教育的开展这样一个共同的目的而采取这些行动的。
这两个组织给家长提出很好的建议:对于子女的教育,家长必须积极参与其中。
另外,他们还认为,即使家长不去学校,也能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去。
在家长看来,这确实是一个让他们乐于接受的好主意,同时还证明了这样一个现实:家庭的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