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参与了秦廷对赵国实施反间计的决策,当然很清楚让赵国换赵括为将就是为了让赵军攻出来,然而怎么让赵军攻出来并包围歼灭赵军就得靠他来具体执行了。
看完地形和赵军阵势后,白起的脑子里已形成完整的作战计划,他要动手了。在长津湖的陆战1师突围时我们就讲过,当一个防御圈向外拉伸时,往往是该防御圈最薄弱的时刻。现在白起要做的就是把敌人紧绷的防御圈拉出来,拉松后他好再打进去。那么怎么拉出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变双方的攻守态势,秦军不再正面强攻,向赵军示弱让赵军攻出来。也就是说白起认为王龁那套不行,把敌人压迫得太紧了,你压得越紧赵军就越是专注于防守,反而使得战力占优的秦军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他要改变王龁的作战部署。后世之人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要说白起到了长平军中后和赵括一样也改变了秦军的布置,只是最后白起打赢了,要是打输了那岂不是和赵括一样,也就成了白起的罪状——胡乱改变原来的得胜将军王龁的正确部署。
作战有时候和钓鱼是一样的,得给鱼儿吃饵才能让鱼上钩。可司马公只告诉我们这么几句话,《白起王翦列传》:“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这肯定不是全部,刚一新换主将就直接决战是让人难以置信的,除非赵括是个完完全全的蠢人,可赵括并不是,他很有小聪明,有小聪明的人是不会一下子压上全部赌注的,之前应该有一系列小规模的交锋才对。
我们不妨大胆猜测:白起命令王龁选择万余士卒分成三部,一部是精锐之士,一部是普通战士,一部是老弱病残,轮番和赵军作战。精锐之士肯定是胜多败少,普通战士是败多胜少,老弱病残是有败无胜,为的就是给赵括造成假象,秦军虽然能战,但现在赵军在我赵括指挥下,已经战胜多而战败少,胜负的天平开始向我倾斜。只有赵括产生了这样的心理,白起才能实施他的请君入瓮计划。随着心理的膨胀,赵括开始拟定进攻方案,编配突击群队,调兵遣将,将各守备队中的精锐部队集结起来。这么大规模的调动集结是瞒不过白起的眼睛的,白起明白,破赵时机已成熟。
终于,白起等的那天到来了,赵括并没有让他多等。赵括命令赵军分右中左三路向秦军壁垒发动猛攻,其中右路是小部队佯动,此处地形也不利于大部队作战;中路是主攻方向,目标就是突破秦军壁垒夺取二鄣城;左路亦是牵制进攻,保障中路军的侧翼安全。
白起站在指挥台上,看着赵军漫山遍野一路冲杀,中路秦军力不能支、节节后退,笑着对王龁和司马靳说:“作战,亦通音律,跟着敌军节奏走的是败军之将;破坏敌军节奏而不让敌军破坏自己节奏的是高明的将领;而让敌军跟着自己节奏走的是高明中的高明。两位将军,可有破敌之策?”
王龁还在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司马靳笑道:“赵军气势汹汹,似如迅雷,何不缓缓?”话音未落,一路败退的秦军凭借坚垒深沟开始抵抗,赵军先头部队已前进不得。
白起遥望远方,赵军中军举旗调动,似有指挥若定之象。再次回头笑问:“赵军中军未动,前军虽缓,如之奈何?”
王龁一跃而起:“待我冲杀一番。”
司马靳又笑道:“唯乱之耳。”
好,写到这我们还是来看看关于长平之战最有名的一篇文章——靳生禾和谢鸿喜两位先生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中是怎么描述这次决战的。靳、谢二位先生博学多才,亲历山水、实地考究,实非我之所能及也,只是关于他们文中涉及军事方面的,小子不敢苟同,在前文中我已经提出了一些异议,比如空仓岭是不是赵军第一道防线之类。两位先生认为,白起两路奇兵,一路“以25000人向东北溯秦川水(秦河、秦水,今端氏河)河床直插仙公山,然后折东南即于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背后,以断赵军粮道和援兵;另以5000骑兵强行突破已经放松了戒备的泫氏(今高平)、金门镇(今高平店上村)战略要点,然后向东北直插小东仓河河床一线,直扑故关,与包抄百里石长城后路的部队会师,从而将赵军一断为二,即使此线以北的赵军失去了大粮山的军粮和辎重补给,使此线以南的赵军失去了与主将的联系。”
话很长,其实很简单,两位先生的意思就是白起左右勾拳一起挥动,画了个圆就把赵国40万大军包围了。
两位先生说了25000人和5000人都是先头部队,后面还有很多后续部队。那么算25000那一路是数万人好了,一路翻山越岭偷偷地到了赵百里石长城后。这个这个,既然这路这么好走,数万人行动赵军都没发现,那早干什么去了?也许人们会说,这是奇兵,奇就奇在赵军的注意力都被前方的厮杀吸引了,所以没发现。虽然强词夺理,也就算通过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数万人吃什么?总不能让他们空着肚子去长途迂回作战吧。
另外一路先头部队是5000骑兵,再加后续部队怎么样也得有个数万人,两位先生意思是他们杀进赵军防御圈就能一路杀到故关,然后和前面的部队会合了。这个说法在使用这5000骑兵上已经有点靠谱了,只是太夸张。问题还是,既然这么简单就能冲到故关,那早干什么去了?还用等白起来干这事吗?现在赵军在集结进攻,丹河谷地聚集了几十万赵军,这5000骑兵为先头的部队就能一路杀进去了?更何况七佛山和大粮山上的赵军随时能居高临下要击秦军。
我们就算这两路人马一路见人杀人,见佛杀佛,顺利在百里赵长城后会师。那么,完成这么大的包围圈包围赵军四十余万众得多少人呢?至少一百万。嗯,我没有别的话说了。
现在把话题转回来,我们自己来推断下长平之战究竟该怎么打?前面说到白起又开始给王龁一干人上教育课,领悟能力最强的司马靳认为现在到了破坏赵军进攻节奏的好时机。司马公在《白起王翦列传》中是这么写的:“秦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闲,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我们现在开始研究,两支奇兵是怎么使用的?
第一支,也就是25000人的轻军,这就是司马靳说的用来破坏赵军进攻节奏的部队。其使用方法为,在赵军顿于秦军坚垒深沟之前时,从侧翼杀出,沿丹河西岸一线猛插入赵军阵中。作战,无论是突破还是分割,或是穿插都是为了制造或寻找敌军之中的间隙,从中强力插入。现在就是赵军前军和中军产生间隙的时刻,前军在丹河西侧进攻秦军壁垒,中军在丹河东侧向丹河西靠拢,这支轻军部队就是要利用赵中军尚未发动,从两军之间的结合部插进去。现在有学者根据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战车俑认为,长平之战秦军的25000名轻军就是这种战车部队,我对这个意见深表同意,只有在丹河河谷,尤其是丹河沿岸一线展开使用,才能发挥出战车部队强大的冲击和突破能力,这样才能迅速在短时间内分割赵前军和中军。
不过呢,这25000人的轻军部队的作战目标可不是仅仅要分割赵军。如果这25000人的目标就是分割赵军,那在长平之战中白起也就是歼灭赵军一部而已,这和白起的作战指导思想将赵军聚而歼之还有一段距离。白起在前面已经告诉我们:能让敌军的节奏跟着自己走的才叫高明中的高明。那这支轻军部队另一个作战目标是什么呢?
你我不妨把自己置于战场之中,当你看到自己的部队被秦军分割,即将被包围,请问你会如何动作?
毫无疑问,得救人,两面夹击秦军切入部队,恢复原来的战场态势。于是,赵括指挥他的中军向丹河移动了。这就是25000人的轻军部队的第二个作战目标,请你赵括跟我们动。按常理,现在中军向前军靠拢没有任何问题,不然这部分赵军有被秦军吃掉的危险,只是现在的对手是白起,白起打仗一环套一环,每步棋都有它的用法。
现在就可以来看看以5000骑兵为主导的第二支奇兵的使用方法了,这点上我是同意两位先生的意见的,骑兵只是突击的箭头,后面必须有大量的部队跟进填补才行。
白起在指挥台上看到赵中军发动,一脸的笑容更灿烂了,怎么看怎么都像个老狐狸。他一直在等着这一刻,如前所述,只有制造了敌军的间隙才有突破的空间,现在赵中军和身后东壁垒之间的间隙出现了。
只见令旗一挥,秦军突然从赵军右翼和中路军的结合部杀出,直扑赵中军和东壁垒之间的空隙,其势一看就是要阻绝赵军韩王山防御圈和主力部队之间的联系。等等,难道白起就是这样分割赵军成功的吗?
我不这么认为,这样并不是不能,只是会有很激烈的战斗,赵军不会让秦军轻易得逞。所以我认为这步棋是必需的,但不是那5000骑兵,或者5000骑兵的使用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是一路,而是两路。我们先看看现在的战场态势,还是见长平之战第二阶段。
25000人的轻军部队一边分割赵前军和中军,一边做诱饵引诱赵中军,可以说这步棋还是个虚招;另一支秦军,以5000骑兵中的一部为突击箭头,利用赵中军向丹河移动,向其身后留出的空隙迅猛突进,随后步兵大量涌入。
挨了这一闷棍的赵括迅速组织部队反击,这样我们可以看到,赵军的重心刚才是向前移(去救援丹河东岸的前军),现在又在赵括指挥下向右移(抗击突进的秦军,防止自己也被分割)。
那么,现在赵军的空隙在哪呢?对了,左翼。这才是白起的主攻方向,他选定的突破口,白起的第一目标就是要夺取大粮山、七佛山赵军阵地,当赵军重心右移后,秦军从自己右翼突破面对的是丹河谷地一片空旷的空地,极其有利于秦军迅速前进并投入大量部队。可见,刚才还是虚招。
现在,白起的杀手锏发动了,秦军在骑兵的快速突破带领下,飞一般插入赵军左翼,利用赵中军正两面接战的有利时机,直插赵军韩王山防御圈侧后翼,同时阻隔了赵军七佛山、大粮山防御圈和主力之间的联系,并利用大粮山、七佛山赵军阵地被分割的良机迅速投入大量步兵夺取该支撑点,第二梯队亦以此为依托在突击骑兵的引导下直指故关,完成对赵军韩王山中枢阵地的迂回包抄;而秦军左翼另一突入的部队也利用右翼突破造成赵军混乱的有利时机基本完成了突破;赵军全面陷入不利境地。纵观这阶段的战斗,白起充分向人们展示了,怎么让敌军跟着自己的节奏走,这也是在徐晃破关羽之役里讲过的怎么调动敌军,只是徐晃调动关羽是为了制造可以突破敌军的薄弱环节,白起调动赵括是为了制造可以包围敌军的薄弱环节,两者有高下之别。
然而,这还并不是白起包围了赵军,还早,战斗才刚刚开始。光这样是包围不了赵军的,这样的话秦军兵力不足,这只是给秦军制造出了一个极其有利的战场态势。一般来说现在已基本形成包围赵括的战场态势,下一步就是完成包围、歼灭包围圈中的赵军,然而白起说,不。他要再次向人们展示战争的艺术,什么才是歼灭?
白起在完成上述态势后,没有进攻包围圈中的赵军,他很清楚此时进攻赵军,秦军在兵力上并没有占到优势,聚而歼之是很难的。他的做法是,我守。白起以跟进的轻军——战车部队的战车为临时野战工事,以阻挡包围圈中的赵军反扑;另一方面,跟随突入的后续部队迅速扑向他们的既定目标——赵军防御体系中的各山头、高地要点,此时赵军精锐主力在丹河谷地,留守部队自然不是秦军主力对手,虽然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但各要点还是一个个失守,惟留下一些特别坚固的壁垒还在支撑。
占领了这些制高点后,白起才能以他并不占优势的兵力包围赵军,现在秦军据险而守,马上在各要点布置重弩,一直在谷地里和赵军拼杀的秦军才能喘口气,整理队形,在战车和弩箭的掩护下缓缓向各要点退去。
而赵军虽然数次冲锋,但都被秦军依托轻军部队的战车击退,在突破无望,自己防御圈的要点慢慢被秦军夺取的情况下只能以丹河谷地中的金门山为指挥所就地修筑壁垒等待救援。
白起又笑了,看看身后一脸崇拜表情的王龁和司马靳道:“歼灭敌军一定要进攻吗?围而饥之,饥而劳之,劳而疲敝之,亦可破矣。”在古代战争中经常在围攻对方坚固支撑点——城池的战斗采取长围法,白起告诉我们野战中亦可用长围法歼灭被围敌军。
而另一边,一直在后方盼星星盼月亮等消息的秦昭王终于等到了他想了很久的捷报,他的战神白起不负众望,成功包围了赵军,围中赵军无粮支撑,胜利指日可待。只是兵力不够,不足以阻断邯郸方向的赵军援军。秦昭王也是个雄才大略的主儿,在长平战事还在进行时他就命令有司在其他战场积极展开行动了。一方面扣留赵国的谈判使臣,制造秦赵正在就上党领土纠纷积极谈判的假象以迷惑国际社会;另一方面,又展开外交恐吓,威胁可能对赵国进行人道主义援救的齐、楚等国。这些措施取得了极大的成果,任何一个赵国的可能盟友都没敢支援赵国,哪怕是发表一篇谴责性的外交讲话。
现在白起包围了赵军,取得了秦国建国来空前的大捷,秦廷更是以此为基础发布了《上党自古以来就是秦国不可分割之领土》的主权宣言,宣告任何一个敢于侵犯秦国领土、威胁秦国主权的国家都将遭到强大秦军的毁灭性打击。
在此基础上,秦昭王知道前往长平的另一条通道——从河内北上之路已畅通无阻了,如果赵军还在长平和秦军对峙,秦军是万万不敢走这条路的,前进会受阻,后路又有被切断的危险,到时进退两难只有全军覆没。现在前进的阻力已不再有,魏、楚、韩等国慑于秦军军威,是万万不敢在没有强大赵军配合的情况下贸然对秦军进行要击的。
于是,秦昭王以五百里加急电报的形式命令河内地区所有15岁以上男子都编入现役部队,火速前往长平。白起得到这支有生力量后,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把部分精锐骨干编入这支部队,直接将新到的10万大军使用在长平关至故关一线。至此,赵括的最后希望——邯郸方向的援军已无法进入长平战区,赵括插翅难飞了。
后面又没什么好说了的,白起坐在太师椅上一边等着赵括饿死,一边不失时机地给王龁和司马靳上教育课:“看明白了吗?现在叫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在训话时,得到前方报告:赵军主将赵括亲自带领部队向长平关方向突围,已被射杀在围城村;失去主帅的赵军军心涣散现已遣使请降。
白起长笑一声,霍然站起:“受降!”
数日后,投降的赵军40余万众除240名年幼者外皆被坑杀在丹河谷地,丹河为之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