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对双方都不是好事情,双方的军粮都要通过崎岖的山路进行运输,这就意味着后勤运输的压力进一步增大。4月到7月正是农忙时节,而两国各有数十万强壮劳动力在前线打仗,当时的士兵拿起武器是战士,放下武器是农民,再加上运输所需要的人员,将是个庞大的数字,这对秦赵两国当年的土地收成不可避免地产生负面影响。从当时的几个小事情就可看出两军前线军粮吃紧,秦军在空仓岭设置空粮仓以迷惑赵军,空仓岭即因此而得名;赵军亦在大粮山有同样举动,而且赵国还有向齐国等借粮之事。
在这种情况下,秦廷计议决定对赵国实行反间之计,使赵军换将,以促成双方主力决战。在老范先生的主使之下,秦国间谍不断在赵国散布谣言:“赵国能和秦军抗衡的只有马服之子赵括。”秦国的这个反间计其实在赵国是很有市场的,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是前面说的后勤开始慢慢跟不上了,赵国国内的粮食压力大增,百姓疲敝;二是廉颇连连吃败仗,丧军失地、有辱国体,现在在赵人眼里又是畏秦如虎、不敢出战。对赵人来说这样拖下去何时才是尽头?肩上的负担越来越重,心中的不满也就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很自然赵人就希望出现一个英雄,而这个英雄就是九年前在阏与打败秦军的赵奢。当年赵奢在阏与轻松漂亮击败秦军,其故事早已成为赵人的美谈,其英勇的形象在人们的流传中越来越伟岸;而你廉颇却是屡吃败仗,一看就是个软蛋,这种对比在赵人的心里会越来越强烈。现在英雄赵奢虽然已经故世,但儿子赵括还在,老子英雄儿好汉,况且赵括向来有知兵之名,连老子赵奢都难不倒他,屡屡在和他的口谈中败北,所以让赵括为将的呼声在朝野上下越来越高是毫不稀奇的。于是,赵孝成王决定以赵括代替廉颇,前往长平。
这里顺便说下,史学界对长平之战的时间向来有三年和六个月的争议,我认为六个月毫无疑义。秦军就是在4月抢占了空仓岭后才和赵军接触交战的。按三年的说法,两军要相持两年多,才发生前哨战赵茄被斩杀,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了。
话题转回来,正因为现实的战况,国家财政的压力和强大的民意,赵廷决定换将是顺理成章的,秦的反间计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廉颇屡战屡败,换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换将。史书那么写强调反间计的作用,一是司马迁喜欢廉颇为廉颇找理由,二是《史记》中战国部分史料本就不完整,很多史料都是战国时纵横家们写的东西,里面一味给纵横活动家脸上贴金,吹嘘其游说能力之强足以改变当时形势,虚假成分太多太多。比如司马迁所采用的《乐毅传》里很多文字就是纵横家的捏造之文。
正因为赵括战败,前面的败军之将廉颇反而成了老成持重的英雄,很多脏水就开始往赵括身上泼。这些脏水里有很多是滑稽可笑之言。比如,司马迁说“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后世就纷纷攻击说赵括瞎搞,胡乱改变军中规矩,胡乱改变廉颇的部署。哪里瞎搞了?新将军赴任后自然带来他的一套规矩,而且赵括年轻,军中不服者必多,不换军吏如何指挥部队?下面的校尉们不听指挥,光有个将军这样的军队是没战斗力的。实际上司马迁的这句话反而说明了赵括是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确实是个有才之人,短时间内能抓住军队指挥大权,换掉不听令的骄兵悍将,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赵括的果敢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但赵括和马谡一样,有才是有才,却极度缺乏实际战阵的历练,贸然指挥一场这么大规模的战争不是赵括能胜任的,当个参谋才是明智之举。像后世陈庆之这样的天才直接拜将的也没一上来就指挥几十万大军的。兵者,死地耳。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去打这样超级规模的仗简直就是把战争当儿戏了,如果赵括像后来的霍去病一样从基层干起,先积累经验后为大将,也许能真正成为将才。赵国换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必须的,而换上赵括就太过轻率,也许还有赵孝成王年轻想要选用新人、扶植起忠于自己、自己也放心的势力的心理在作祟吧。
和赵国的轻率相比,秦国才叫老成持重,秦廷上下清楚地认识到长平一战关系到秦国的国运,虽然王龁在前线干得不错,但为更保险起见还是让头号战神白起出场,这才是对战争认真的态度。
秦国祭出了白起这张牌,表明了秦廷定下了在长平地区消灭赵军主力的总体战略构想。白起秘密到达前线后,第一件事就是看地形,看完两军阵势后,白起马上明白了王龁在接连获胜的情况下为什么止于丹河的原因。
在长平之战第一阶段,赵军并不是主动防守,而是一直在积极地采取攻势作战争取战场的主动权。只是廉颇连战连败,不仅未能抢占战略要地空仓岭,反而把丹河以西一线全给丢掉了。在这之后赵军被迫转入被动防御,在丹河以西构筑了严密的防御体系。那么白起看到的赵军防御体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见长平之战第二阶段。
我们可以看到:赵军以长平关、故关、大粮山和七佛山为依托构筑了一个倒三角的防御阵型。长平关至大粮山为赵军的防御正面;长平关一线为赵军右翼,长平关为其支撑点;韩王山以及长平城背后的圣皇岭一线为其中枢阵地,韩王山为赵军指挥部所在地;大粮山、七佛山一线为赵军左翼,大粮山、七佛山为其支撑点;故关一带为赵军后方纵深,故关为其支撑点。这是从秦军正面进攻的角度来看的。
如果把观察角度偏转一点,可以看到赵军防御体系实际是以长平关至故关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纵深依托的,长平关和故关是赵军最基础的两个支撑点;在这个基础上,长平关向大粮山延伸、故关亦向大粮山延伸,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而大粮山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实际上从这个角度看,赵军防御体系是从长平关和故关一线延伸出的一个突出部。
故关作为赵军后勤补给的必经之路,重要性不言而喻;长平关这个支撑点的存在牢牢地钳制了秦军北向长平的通道,保证了赵军右翼不会被秦军迂回,它的存在是对故关的安全保证;同理,大粮山、七佛山支撑点牢牢地钳制了秦军东北向故关的通道,而故关正是秦军东北向长平的必经之路,这样就保证了秦军无法从赵军左翼实施迂回,威胁故关。
对于秦军来说如果正面强攻,赵军以丹河为其防御前沿,丹河以东谷地距离其身后高地仅数百米距离,秦军强渡丹河会遭到居高临下的赵军的强有力冲击,这么点距离很不利于大兵团的作战。沿丹河南下至泫氏,地形稍稍平坦,然而此处赵军以韩王山和大粮山、七佛山构成一个袋状防御,秦军到此处作战正好进入赵军口袋阵,背靠丹河而身受赵军三面夹击,亦十分不利。
前面在巨鹿之战就讲过,正面没办法就要在侧翼做文章。但赵军的右翼以长平关为支撑点,凭借崇山峻岭构成,唯一的通道长平关被赵军牢牢掌握,想从这一翼迂回,那是想也别想。然而赵军防御体系并不是无懈可击,也有弱点,就是其左翼。正如刚才分析的赵军纵深底部实际上是由长平关至故关一线构成的,其正对着秦军的左翼大粮山、七佛山一线是个突出部,而且左翼所在的大粮山、七佛山与韩王山之间正被小东仓河谷地所分离,使得大粮山、七佛山在整个赵军防御体系中稍显孤立,更重要的是夺取大粮山、七佛山后能对故关直接实施攻击,同时亦能完成对赵军的一翼包围,对以韩王山为中心的赵军中枢阵地侧后实施攻击。
虽然看起来大粮山、七佛山一线有隙可乘,但实际操作的难度还是很大,毕竟赵军之左翼还是和其防御体系是一体的,要想夺取大粮山、七佛山一线对赵军实施战役迂回首先还是要解决正面攻坚的问题。
前面在汉尼拔的坎尼战役中讲过,只有压缩了敌军的防御体系才叫真正包围了敌军。现在秦军并没能包围赵军,只是在不停压迫赵军的防御圈,在面对赵军坚固阵地、赵军有生力量保持完整、战斗力相当强的情况下,秦军的正面强攻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赵军能依托有利地形反击秦军进攻,保持防御圈的完整,而且几乎没有空隙可以让秦军突破插入,在这种情况下秦军无法分割赵军实施战役包围。
在白起到达前线之前的这段时间里,王龁肯定想了很多办法,可是不管他怎么攻,赵军防线就是岿然不动,双方只能保持这样的对峙局面。现在白起来了,他是来解决问题的,他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