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有一种责任叫教育
10279300000039

第39章 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爱

独生子、单元楼以及现代的生活方式,让孩子自然地成为“小皇帝”或“小公主”,他们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性格首先无法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长大后步入社会也不适应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现代社会最需要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可是怎样让孩子适应社会、顺应时代呢?关键是要让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

一、利用节假日开展“孝敬父母日”活动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代家长长时间地溺爱孩子,使得他们认为不管父母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应当的,全国上下出现了一种“倒孝顺”现象。小学生经常会因为家长晚到学校几分钟就露出不满意的表情,更有甚者向父母大声吆喝;面对父母的关心却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会不厌其烦地回一句“怎么这么啰嗦”;父母千里迢迢跑去孩子上学的城市看孩子,却得不到一句感激的话。

如果一个孩子都不懂得疼爱和关心自己的父母,那又怎么会懂得疼爱和关心别人呢?所以为了增强大家的孝敬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帮父母洗碗或者打扫卫生,也可以找个安静的晚上跟父母面对面地谈谈心,以此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劳,珍惜父母的付出,明白父母的期望。开展这样的活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一个学生在经过了几次这样的活动后,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以前因为饭菜不合胃口经常埋怨妈妈,上学找不到新衣服穿也总是责怪爸爸,等跟他们聊过以后才知道这些琐碎的小事其实没那么简单,妈妈每天中午都冒着油烟为一家人做饭,而爸爸每天上班都很辛苦。我已经是个小学生了,但这些吃饭和穿衣的小事却还是要经常麻烦他们,实在是太不懂事了,现在我终于体会了父母的辛劳,以后我再也不让他们为我的事情而心烦了。相反,我要好好学习,平时也会关心和照顾他们两个,我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利用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

学生对老师有时会敬而远之,这其实是一种敬畏的态度,有时是害怕老师的威严,但更多时候是因为对老师的了解不够多或者对自己不是很自信。每年的教师节,学生们会给老师送上各种各样的卡片,然而再漂亮的卡片也只是一种温暖的形式。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在教师节的前几天,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任务:了解课下的老师。具体任务是请同学们用朋友的身份去了解老师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后来,在专题班会上同学们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踊跃发言:“郭老师家住在距离学校20里以外的小区,但他从来没有迟到和早退过,有一次结束对我们的辅导后在路上差点遇到车祸,但只休息了一天他就拐着腿来学校给大家上课。”“张老师的父母因病卧床,丧失劳动能力,但为了支持张老师工作,不忍心打扰张老师,竟然通过少喝水的方式来减少小便,最后终于引起便秘。”“现在我才知道当老师是这么辛劳,以前我还故意不完成作业,上课总爱乱说话让老师难堪,我真是太该死了。”……教师节来临的那一天,同学们不仅送了卡片,而且集体去打扫老师的办公室。有的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书送给老师,有的同学主动制定学习计划,请求老师帮忙监督,他们都说“老师为了我们头发都熬白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班级争光。”从这以后,班里同学不再主动躲着老师了,而是打着招呼;也不再潦草地对待作业,而是认真完成;大家的口头禅一致从“老师不了解我们”变成了“老师真的太辛苦了”。

三、在同学间开展“学会道歉与接受道歉”的活动

学校是一个大集体,同学之间多少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处理不好就会引起争吵,甚至是打架事件。比如有位同学在讲话时不小心将口水喷到了另一个同学的脸上,两人谁都不肯道歉、互相指责,以至于最后大动干戈。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开展“学会道歉与接受道歉”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只需要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和“没关系”,就能免去很多小摩擦。双方经过交流和沟通,能够形成一种互谅互让、和谐融洽的氛围。

教育无小事,教师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它自身携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经常能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