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真正的病已治愈
我有脾胃病,脾胃早就衰弱了,视力和听力也都丧失了一半,这是阴火过盛克伐阳气所致。再加上出现呼吸短促、精神不振、弦脉等症状,这都是因为脾胃之气本就虚弱,平日说话太多又损伤元气,导致阳气衰弱,不能伸展布散,伏于下焦阴位,从而使得阴火亢盛而上凌的缘故。
癸卯年的六七月份,阴雨连绵,阴寒潮湿,超过一个月都没有停止,当时的人大多都得了泄泻,这是水湿太盛困阻脾胃,致使脾胃之气衰弱。脾胃一衰弱,便不能正常运化水湿,于是就引发了各种泄泻。有一天,我自己也出现了身体沉重,四肢关节疼痛,大便泄泻,食物残渣与水液混合而下的症状,但是小便却闭塞不通。于是我思考它的治法,按照《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如果大小便都不通利,那就不用辨别标本,首先要通利大小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病邪在下焦的,要用疏导的方法祛除,也要先通利小便。先贤还论述说:所有泄泻的病证,只要出现小便不通畅的,就应该先通利小便。又说:治疗水湿之邪,如果不通利小便,就不是正确的治法。总之都应当通利小便。必须使用淡味渗泄的方剂通利小便,这才是正确的治法。唉!先圣的方法,虽然遍布于书册之上,但是其中也会有不详尽的地方,这是可以推想出来的。
现在阴雨连绵,寒湿邪气泛滥,由外侵入体内,发病急骤。如果遵从上面的治则,使用淡渗利水的方剂来除湿,疾病虽然可以立刻痊愈,但是淡渗利水的药物会使已经下降的阳气再被沉降,而这会增益阴气,耗竭阳气,导致阳气更加削弱,精神越来越委靡。体内阴阳之气升降失调,阴气得到加强而阳气被削弱,会进一步助长阴邪。因此,治疗时必须使用升发阳气、祛风胜湿的药物才能治愈。用味辛性温的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3克,截断的防风根1.5克,截断的炙甘草根1.5克,一起切碎,加四中盏水煎煮,煎至一盏,去除药渣,温热服下。论治的大法说:寒湿偏重的疾病,要用祛风的方药来治疗。又说:病邪在下焦的,就要用向上升举的方法治疗,阳气能够向上升腾,病邪就会消除。还说:外邪侵入人体,影响阳气的升腾,就要驱除外来的邪气,外邪一除,被郁阻的阳气就能正常运行了。先圣这些治病的方法,可以类推,举一反三,从而通晓百病的治法。但是如果不懂得升降浮沉的道理,而统一施治,即使能治愈疾病,那也只能算是走运了。
以清神益气汤为例
戊申年六月初,枢密院判官白文举,六十二岁,平时就有脾胃虚弱损伤的疾病,眼病时常发作,身体、面色、眼珠都呈黄色,小便有时色黄有时色白,大便不正常,进食减少,呼吸短促,咳嗽气喘,倦怠嗜睡,四肢无力。到了六月中旬,眼病复发。医生认为这是肝火上炎,使用泻肝散治疗,结果腹泻了几次,前面的病情反而加重了。我认为大黄、牵牛子之类的药物,属于峻下之品,虽然能除湿清热,但是却不能在经络中运行。药物咽下之后,不是先进入肝经,而是到了胃里。大黄味苦性寒,会严重地削弱胃气;牵牛子辛散,能泄利阳气,严重地削弱肺气,甚至引起咳嗽大作。这是因为在标的实邪没有被祛除,而人体的阳气却更加虚衰。再加上正值暑天多雨,湿热交蒸,平时就有黄疸证的人,因外界湿热助长体内的湿热之邪,因此病情便会加重。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内补脾、胃、肺三脏的虚弱之气,外泻经络中的湿热。于是我制订了清神益气汤来治疗。白文举服用后病愈。
清神益气汤
“组成”茯苓、升麻各0.6克,泽泻、苍术、防风各0.9克,生姜1.5克,青皮0.3克,橘皮、生甘草、白芍药、白术各0.6克,人参1.5克,黄柏0.3克,麦门冬、人参各0.6克,五味子0.9克。
“方义”茯苓、泽泻能利湿,使湿热从小便中排出;升麻、防风、生姜、苍术等辛散能走经络,助风胜湿,鼓舞阳气而外行经络。以上药物可以进入经络,能驱除其中的湿热邪气却又不滞留,因此它们不仅不会消散脾、胃、肺三脏之气,还能补益三者之虚。青皮、橘皮能行气消滞,疏利肝脾。人参、甘草、白术,能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中焦气旺,人体的元气就会旺盛,然后再配上白芍以敛阴。以上药物能够固守脾、胃、肺,补益三脏的元气,而不会进入经络,滋长其中的邪气。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合成生脉散益气生津;加黄柏既能助麦门冬、五味子敛阴生津泻热,又能助苍术清热利湿。以上药物能除去盛夏的湿热。诸药合用,达到补脾胃、升阳气、除湿热的功效,标本兼治。
“用法”以上药物锉如麻豆大小,作为一服药,加水两盏,煎至一盏,去除药渣,微温空腹服用。
农历六月,正是火热之邪旺盛到极点,金气伏藏的三伏时节,热气蒸腾,汗大出,津液最易被耗伤,此时要用生脉散急救津液,而不能用泻下药来清除湿热,以免加重津液的损伤。肺气喜于收敛,心气苦于缓散不收,因此它们都要用酸味的药物来收敛。如果心火过于旺盛,就用甘味的药物来清泻心火,因此用甘味的人参,配上酸味的五味子以补益元气、收敛肺气。孙思邈说:夏天经常服用五味子,能够补益五脏之气。麦门冬性寒味微苦,能滋养肾水生化之源――肺金,清利肃降肺气,还能解除心火刑克肺金引发的咳嗽,清肃肺中的痰液。再稍微加点味苦性寒的黄柏,以泻火坚阴,滋养肾水,还可以抑制升浮的阳气,从而除去两腿的痿弱无力。
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例
范天的妻子,平时就有脾胃衰弱病,时常感到烦躁不安,胸中胀满不舒,大便不通畅。初冬时节,外出回来晚了,身体的阳气被寒气郁闭,胸中气满不舒,苦闷烦躁。这是风寒外闭,火热内生,火气被郁遏,不能升腾的缘故。当时的医生怀疑她体有内热,用疏风丸来治疗。结果大便通畅了,但病情并没有好转。医生又怀疑是药力太小了,又增加了七八十丸疏风丸。结果病人腹泻了两次,前面的症状不仅没有减轻,又增加了呕吐,饮食进入胃肠立即泻出,痰液和唾液黏稠,涌吐不止,头晕眼花,恶心烦闷,呼吸短促,喘息无力,不想言语,神志不清,昏昏沉沉,眼睛不敢睁开,就像置身于云雾中,头痛得像要裂开了一样,身体沉重得像压了座山,四肢逆冷,睡不安稳等症。我认为上面的症状是胃气已经被损耗,却又两次误用泻下药,这就严重削弱了胃气,胃气衰弱,脾胃便不能升举水谷清气,运化痰湿,于是就出现了痰气上逆所致的头痛等症。于是我制订了半夏白术天麻汤来治疗。病人服用后病愈。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黄柏0.6克,干姜0.9克,天麻、苍术、白茯苓、黄芪、泽泻、人参各1.5克,白术、炒神曲各3克,半夏(热水洗七次)、大麦芽面、橘皮各4.5克。
“方义”头痛得厉害,是足太阴脾经受邪,不能转输水谷清气、运化水湿所致。治疗痰气上逆所致的头痛,非半夏不可,半夏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善祛脾胃湿痰。头晕眼花,是体内有虚风的表现,必须使用天麻才能祛风。天麻的苗叫定风草,唯独它能够不被风吹动。黄芪味甘性温,能够泻虚火,补益元气。人参味甘性温,能泻虚火,补中益气。苍术和白术都是味苦、甘性温的药物,能够除湿,补益中焦之气。泽泻、茯苓能通利小便引导湿热之邪外出;橘皮苦温,能够调理中焦之气,升腾阳气。炒神曲能消食化滞,涤荡胃中滞留之气,大麦芽面能够宽中,助长胃气。干姜性辛热,可用来驱散中焦的寒邪。黄柏大苦大寒,酒洗之后,入肾能够降伏冬天潜伏在下化生元气的少火。
“用法”以上药物切碎,每次服用15克,加水两盏,煎至一盏,除去药渣,饭前趁热服用。
以人参芍药汤和麻黄人参芍药汤为例
戊申年有一个贫穷的读书人,七月中旬出现脾胃虚弱的病症,呼吸急促,颜色憔悴,于是就以人参芍药汤来为他治病。
人参芍药汤
“组成”麦门冬0.6克,当归身、人参各0.9克,炙甘草、白芍药、黄芪各3克,五味子五个。
“方义”用人参补益元气,黄芪补气固表。用当归、白芍养血活血,并能助黄芪补气生血。麦门冬、五味子、炙甘草能滋养肺阴和胃阴。以上药物合用,可以起到补中益气、养胃生津的作用。
“用法”以上药物切碎,分为两服药,每服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除药渣,温热服下。
此人病愈之后,到了冬天居住在空旷的房子里,睡在热炕上,又吐血很多次。我认为此人脾胃虚弱的时间太长了,在肚脐或者它的周围可以摸到有形的包块,又久睡热炕,阴火得外热之助而亢盛于内,阴火过盛就会耗伤元气,导致上输心肺的清阳之气不足,阳气虚弱,卫外不固。治疗时应当补益在表的阳气,清泻在里的虚热(阴火)。
冬天居住在空旷的房子里,衣服又单薄,这会加重削弱阳气。冬日寒气袭表,郁遏卫阳,使火热之邪不能向外舒展伸发,就会迫使血妄行,从口中吐出。于是联想到张仲景治疗太阳经伤寒证,应当用麻黄汤来发汗解表,如果不以麻黄汤治疗,就会形成衄血,(但是)给予麻黄汤就能立刻治愈。这个情况和现在非常相似,于是就以麻黄人参芍药汤来治疗。
麻黄人参芍药汤
“组成”人参、麦门冬各0.9克,桂枝、当归身各1.5克,麻黄、炙甘草、白芍药、黄芪各3克,五味子二个。
“方义”方用味辛性温的麻黄、桂枝走表以散外寒,麦门冬、白芍滋阴清热,人参、黄芪、炙甘草甘温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当归配上人参、黄芪补血,合白芍养血和营,五味子益气生津,人参、麦门冬滋阴润肺。本方是在人参芍药汤的基础上,加入了麻黄、桂枝两味药,以增强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
“用法”以上药物切碎,作为一服药,加水三盏,先煎煮麻黄,等水沸腾后,去掉上面的浮沫,煎至两盏水后再加入其余的药物,煎至一盏,除去药渣,睡前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