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病从脾胃生
10268400000011

第11章 调理脾胃,饮调中益

气汤

脾胃虚弱的病人,其脉象表现为弦、洪、缓,在切脉时如果中取或沉取,还会出现涩滞之象。病人的症状有手足胀满,关节酸痛,屈伸困难,身体沉重,心烦不安,时而发胖,时而消瘦,四肢困乏无力,口不能辨味,腹部胀满难以舒伸,大便通利,小便清长,但大小便次数增多,或是一饮水便要小便,或是大便涩滞不利,一两天才排便一次。夏天经常泄泻,大便中夹杂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或是大便带有脓血,胸闷气短,吞咽困难,或是咳嗽,咯出的痰液稠黏,口吐白沫,食物入胃便吐,耳鸣耳聋,目中灼热,两眼昏朦,视物不清,眼内胬肉遮住了黑睛,热邪上壅,心烦不能安卧,或是嗜睡,困乏无力,没有食欲。这都是因为湿困脾机,谷气下流所致,应当用调中益气汤主治。

调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3克,人参(除去芦头,有咳嗽症状的不用)、甘草、苍术各1.5克,柴胡、升麻各0.6克,橘皮0.6克(如果感到腹中气息运转不利,再加0.3克),木香0.3~0.6克。

“方义”黄芪、人参、甘草甘温益气;苍术燥湿运脾;橘皮健脾理气;升麻、柴胡以从阴引阳,升举下陷的清阳之气;再加木香芳香行散,可升可降,以运转肠机。诸药合用,使脾胃健运,清升浊降,病即可除。

“用法”以上诸药锉碎如麻豆大小,混匀,作为一服药,加水两大盏,煎到一盏,去除药渣,胃中饮食消化后趁热服用。病人服药后,应该宁神静心,这样药物很快就会奏效。由于病在四肢血脉,清晨空腹时服药,效果更佳。

调中益气汤随证加减法

如果常常感到发热、烦躁,这是下焦阴火蒸蒸上犯所致,可以在调中益气汤中加入生地黄0.6克、黄柏0.9克,以养阴退虚热、泻阴火。如果没有燥热的症状,就去掉这两味药。

如果急欲大便又解不出,或者大便之后还有未解完的感觉,腹中时常有气下迫不舒,这是血虚、血少涩滞的表现,应当在调中益气汤中加入当归身0.9克,以养血活血、润肠通便。

如果身体沉重,这是体内湿气太炽烈的缘故,即使病人小便次数较多,也要在调中益气汤中加入茯苓0.6克、苍术3克、泽泻1.5克、黄柏0.9克,以健脾利湿、清除湿热。但是这种治法只是治疗湿重而盛的权宜之策,不能经常使用以免损伤津液。因为足太阴经属脾,而脾的经脉又与心相络,如果脾被湿邪所困,湿邪还会诱发心火,出现湿热扰动心神而产生烦乱的症状。

如果由于胃气不和而导致胃脘胀闷呕吐,可在调中益气汤中加入半夏1.5克,生姜三片,以和胃降逆;如果同时出现咳嗽,可加入生姜、生地黄0.6克以止嗽,而且生姜还可克制半夏的毒性。

如果痰气上逆而致痰厥头痛,病人四肢逆冷,不用半夏就不能制止头痛,这是足太阴脾经被湿邪所困而导致的头痛。

如果兼有燥热的症状,应当加入黄柏、生地黄各0.6克,以滋肾阴、泻阴火。

如果没有出现上述各种症状,只服调中益气汤就可以了。

调中益气汤四时加减法

如果是在夏季,使用调中益气汤时,方中必须加白芍药0.9克,以养阴平肝泻火。

如果是在肝旺的春季,病人腹中疼痛,调中益气汤中更应该加白芍药,以平抑肝阳,养血柔肝,止痛效果也会更好些。

如果病人怕热口渴,腹中疼痛,更须加白芍药1.5克、生黄芩0.6克,用以止痛清热。

如果病人喜暖畏寒、腹中疼痛,方中应当去掉苦寒的黄芩,加入辛温去皮的桂枝0.9克,这个方剂名为桂枝芍药汤,因前面所加的芍药也在调中益气汤中同煎之故。

如果是在冬季天气寒冷时,病人腹痛,便不可在调中益气汤内加用芍药,因为芍药是大寒药,而此时天气寒冷,若再用芍药便会使寒凝气滞,加重腹痛。只需加干姜0.6克温中散寒,或半夏1.5~2.1克温中止痛即可。另外,还要在汤剂中加少量生姜以制约半夏的毒性。

阳明胃脉和少阳胆脉分别有四条和两条沟通人体上下的大脉道,并且足阳明胃经的经气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由头至足的,且都有脉道经过气冲穴;而冲脉是起于气冲穴的。如果在秋冬季节,冲脉的厥逆之气挟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经脉上逆,引发的疾病叫做“厥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厥逆之气上行,经脉暴满,正常的精神及思维活动被破坏,心神浮越昏乱,神与形相分离,人就会死亡。厥逆的症状表现有:脐下冷气上冲咽喉,人不能正常呼吸,而出现呼吸喘急、喉中鸣响,甚至不能平卧入睡。这时可在调胃益气汤中加入吴茱萸1.5克或4.5克以平冲降逆,吴茱萸最好用水洗以减轻其苦味。同时,还要根据厥逆的轻重来确定吴茱萸的用量。

如果夏季得了厥逆证,这是由于暑热所致。本病的发生常常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临证治病应该具体分析,才能决定用药的寒热温凉。所以天气炎热的时候发病,虽有肢冷气逆的情况,但时常是热盛于中所致。所以应该用同等分量的酒黄连、酒黄柏、酒知母,将其研成细末,用热开水和药,制成梧桐子大的丸剂,每次服二百粒,空腹以白开水送下,服后多喝热水。服药后稍等片刻,再食用一些可口且营养丰富的食物,把丸药压下去,不要使药物在胃中停留,而应促使药性快速到达下焦,从而泻除冲脉的热邪。一般而言,饮食、劳倦所伤而导致的疾病,多属于“虚劳”及“七损”之类的病症,应当多用温平的药物而少用辛味的药物来治疗,这是基本的治疗方法。

假如一时出现怕冷发热,治疗时应结合四时的特点,还要判断是否因调理不当,或饮酒过量,或恣意食用辛热或生冷之物而发病,或身居极寒或极热之地而发病。根据具体情况,即使需要使用大寒、大热的药才能获得疗效的,也只能作为权宜之计,更不可因为见到了疗效而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否则,必定会损伤人体正气而终致难于救治。

《灵枢?官能》说:病从下起的厥逆证,应当引清气上行以去其邪。如果上焦心肺之气不足的,就应当用引气举气的方法使上焦之气充足。这是扶正以祛邪的方法。由于上气是上焦心肺的清气,清气不足,陷于下焦阴分,治疗时,应当从下焦阴分引领清气上升。宜选用入下焦肝肾的药物,用甘多辛少的药,以助脾胃升发清阳之气,同时又能发散侵犯皮毛、腠理的邪气。《灵枢?官能》还说:要审察开始疼痛的部位,先在此处进行针刺治疗,以治其本。常采用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缪刺法泻除经络的壅滞。经络壅滞,是由于血行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因此,要先用缪刺的方法舒通经络,然后治疗其他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