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戚继光传
10265400000024

第24章 修长城,练边兵

戚继光上任后,经常深入边塞了解边情。实地考察中,他获得许多有用信息。他深深地体会到,北方的情况与南方简直截然不同。在他面前的不再是惊涛骇浪、楼船帆影的海上风光,也不再是河湖遍地、道路曲折的江南水乡景色;而是黄沙盖地、荒草雄关的塞外景色。在南方抗击的是海上入侵的倭寇;而北方要抵御强悍的蒙古骑兵。他们以游牧为生,擅长骑马射箭,动不动数万、十几万,来如风,去如云,飘忽不定。南方是河湖密布的水网沼泽地,不利于大兵团作战;而北方多是开阔地带,利于骑兵作战。戚继光意识到情况不同了,应该创造新的战略战术。

他首先想到的是建立车兵。他的好友余大猷很有这方面的经验,岑港战役后,他被罚到大同戴罪立功,创建兵车营,并以兵车百辆,步兵、骑兵3000,在安银堡挫败十万蒙古铁骑,一时成为车战名家。他常向戚继光谈起车战的好处。戚继光同样认为车战是有很多好处的,他这样写道:“敌人以数万之众,气势如山崩地裂,直取我军。如果我有车营,车上有火器,可以终日发射火器。也不用挖什么战壕,把车连起来就是一座营房,要行就行,要停就停,十分方便。”戚继光决定先建立车营。

建车营的目的还不止这些,他想创建一支车兵、骑兵、步兵三军联合作战的大军。他认为今后作战,应当车、骑、兵三军配合。车兵为正兵,战斗时可代替甲胄,抵御敌军的冲击;步兵以车为掩护,一方面出击保卫战车;骑兵平常在车营保护之下,必要时包抄突袭。平原广阔的地方用车战,半险半易的地方用马战,山高水深的地方用步兵。骑兵靠车兵保护,车兵依靠骑兵冲锋。如果敌人忽然进攻,应先以骑兵列阵出击游击埋伏的敌人;敌人败退时,再用骑兵追击。宿营时,车就是营垒。

戚继光想把边防守军训练成这样的部队。从军营巡视回来,戚继光感到深深的失望。蓟州守军并不少,成分比较复杂:有外地调来的士兵;有京城来的禁军;还有当地招募的军兵。不论什么兵,都存在相同的弊病,那就是纪律松弛,战斗力不强。巡视中,他发现许多士兵连最基本的号令都不知道。有的兵见他到来,依旧我行我素,好像没有他这个长官。许多人漫无军纪,甚至聚在一块赌博。他们练武,喜欢练没有用的花架子,对杀敌本领却不感兴趣。靠这样一支队伍,是很难完成防御任务的。他决定再次上疏,请求政府允许他练兵。谭纶也上书支持戚继光,关心边事的执政大臣张居正也看重戚继光,练兵的事,终于得到明政府的批准。

1568年冬天,戚继光把蓟州镇的全部防区划分为十二路,每路设一将领,上面又设协守(和主将同守一城称为协守)东路副总兵和协守西路副总兵,分管东西各路军队。此外,又设立七座车营,分别驻扎在建昌、遵化、石匣、密云、三屯、昌平等地,并配以骑兵、步兵,进行混合训练。另一方面,派他的部下胡守仁到浙江招募鸟铳手3000,来蓟州听用。戚继光想趁练兵做一番事业。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原先他总理四处练兵事务时,驻在蓟州,而蓟州还有一个总兵,一个地方,两个统帅,办事互相牵制,戚继光十分别扭。后来那个总兵被调走,但他的主张却依然得不到各地的大力支持。戚继光无法放手工作,只好对蓟州现有的兵力加以训练,另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修筑防御工事这件事上来。

大同、宣府一带的长城,在翁年达、杨博时任总督时曾经修过,建起许多烽火台,较好地发挥了防御功能。蓟州地区的长城虽也修过,但没建过墩台,修的边墙又低又薄,天长日久,大都倒了,再不能发挥阻击蒙古骑兵的功能。于是戚继光向谭纶提出修边墙、筑墩台的建议。谭纶对戚继光深有了解,深知戚继光是有战略眼光的,他表示支持他的建设,希望他周密勘察,然后再正式上报朝廷。

有了谭纶的支持,事情就比较好办了。他亲自带领人马勘察地形,调查研究。1568年5月,戚继光把拟定修筑长城的方案上呈朝廷。他认为,加强长城防御力量,一方面要加高、加固、加厚原有的城墙,墙两面都设垛口,重要的地方修筑两层墙;另一方面就是在长城沿线修筑敌台(又叫空心台),作为边军驻守和战斗的堡垒。他设想修筑的敌台,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平面有方有圆,突出城墙外,供射击。空心敌台有大小两种,大敌台多设在险要地段,高五丈,内有三层:上层供了望和观察;中层为战斗室;下层为库房和休息室。小敌台突出城墙外约一丈,高出城墙约一丈五尺,上层建有骑墙铺,下层比较宽敞,可供10人休息和战斗。实心敌台,高与城墙顶平,其他与大敌台相同。敌台有很重要的作用,敌人进攻时,就举烽火报警,并登台迎战,用弓箭、鸟铳、火炮、石头等居高临下打敌人,使敌人不能靠近;即使敌人攻破长城,敌台守军依然可以稳固防守,攻击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敌台之下,另有屯田军队,和台上守军配合作战,不让敌人拆墙进犯。平时在敌台附近屯田,解决军粮问题。

蓟州防线连绵2000里,一处出错则等于前功尽弃。戚继光建议修筑敌台3000座,整个修筑工程全部由戍守士兵承担,既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农民的徭役,又可锻炼边军吃苦耐劳的品质。

戚继光的建议得到批准,不过明政府把应修的敌台数目从3000座减到1000多座。1569年春天起,戚继光调动军队,开始了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

北方戍边士卒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突然承担繁重的修建长城的任务很不情愿。许多人满腹牢骚,暗骂戚继光,“边墙再坚固,敌台再高大,也抵挡不住蒙古兵的进攻,何苦劳民伤财。”戚继光听了这些议论,解释说:“过去的城墙太低太薄,敌台也是砖石小台,相互之间联络不灵,无法储备粮草器械,士兵暴露在墙上,敌人射箭,我们无处藏身。这样的城墙形同虚设,根本就不能防御蒙古兵,所以长城非修不可。”不管他怎么解释,私下议论仍然不断。

正在这时,去浙江招兵的胡守仁带领3000浙江兵赶到。部队驻扎在蓟州城外,等候戚继光的点验。

第二天天刚亮,紧急的集合军号吹响了。士兵们长途跋涉,十分疲劳,还在酣睡之中。但一听军号,迅速起身,很短时间内,营房前多了一块整齐的兵阵。胡守仁讲了些话,大军向点验场出发。

边兵久闻戚继光治军有方,但到底怎样还没见过,想趁此机会看看。他们拖拖沓沓,好长时间才集合完毕,稀稀拉拉地进入指定区域。

天有不测风云。刚才还是晴空万里、朝阳似火。不一会,天空乌云密布、大风猛刮,一场大雨即将到来。部将请求改日检验,戚继光笑道:“继续检验。这正是天赐良机,让这些边兵看看我治军的威严。”这时雨已下大,瓢泼不止。戚继光手执令旗,冒雨向将台走去。

大雨淋得士兵们睁不开眼,全身都湿了。熟知戚继光脾气的浙江兵看到主帅冒雨站在指挥台上,环顾受阅将士,个个精神抖擞,巍然不动。边兵们十分狼狈,但看到戚继光和浙江兵的样子,都不敢动了。戚继光高声说到:“当兵是干什么的?是杀贼保民的,是打仗卫国的。军队之所以成为军队,最重要的是有铁的纪律。没有铁的纪律,那就不叫军队。铁的纪律是怎样形成的,就是平常养成的……”戚继光声如洪钟,似乎压住了雨声。

点验一直到下午,雨也一直下个不停。浙江兵一直军容严整,直立如林。这下可苦了边兵,一个个十分狼狈,这才知道戚继光军法如此严格。从此以后,边兵中再无人敢以身试法,轻易违犯军令了。军队风气逐渐好了起来。

戚继光精心组织指挥,建造长城的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不久,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带领7000沂州(今山东临沂)兵来到蓟州戍边,戚继光请求朝廷将这支部队留下,参加修建长城。经过紧张艰苦的施工,到1571年秋,全部边墙敌台修筑完毕。从此,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今昌平县西)的2000里边防线上,屹立起一道钢铁防线,数以千计的坚固雄壮的敌台,随着蜿蜓曲折的地势,高低相间,参差突兀,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