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把人生折叠51次
10249100000021

第21章 从绝望中站立起来

绝望永远都是存在于失败者心中的一种感觉,是他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行动上受到阻碍而产生的一种悲观情绪。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使我们的工作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它可能会随时抛弃我们而选择更加踏实而又出色的人。这种竞争的残酷性也在一点一点地剥蚀着我们的自信。

在当代社会,“优胜劣汰”的规则在每个人、每个行业中都淋漓尽致地体现着,特别是在城市中,任何有正当职业的人都不敢丝毫松懈。因为失败是现实,也是痛苦。当失败真正来临时,有的人表现出超强的冷静与自信,有的人都表现出对失败的恐惧与绝望。后者把失败看成了固有的发展态势,因而会阻碍他日后前进的脚步。

透过绝望找到黎明

新东方学校的创始人俞敏洪的人生格言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后来这句话成了新东方的校训,成为数万名学子的箴言。的确,只要是活着,所有的人都会遇到人生的挫折,这没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认定“一切都完了”,“活着没意思”“绝望到了极点”。

你应该明白:上帝关上一扇门,也许会打开另外一扇门。但你肯定不知道:那扇门,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尤其在前面那扇门关上时,更要坚定对生活的信念,不能因此而绝望。

我们都知道:人们喜欢成功者,习惯于笑脸相迎胜利者,而对失败者、失意者则常常是不屑一顾,瞧不起的有之,讽刺打击的有之,扫地出门的有之。总之,“胜者王侯败者寇”,人们在失败的时候处境是最艰难的,能够深深地体验到什么叫世态炎凉。而恰恰在这个时候,能够反败为胜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面对他人的冷漠甚至是打击,他们一不气馁,二不自卑,三不绝望,而是把这种悲愤埋藏在心底,使之化作志气和力量,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也许正是他人的白眼使他们透过绝望找到了黎明。

日本著名的丰田汽车公司的缔造者石田退三,幼年时家庭环境很差,他就到京都的一家洋家具店当店员。在家具店工作了8年,由朋友的母亲介绍,到彦根去做赘婿。入赘后才知道太太家没有一点财产,他感到大失所望。

生活逼人,他就把新婚太太留在彦根,一个人到东京一家店里当推销员,实际上是推着车子去推销货品的小贩。这样咬紧牙关干了一年多,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了,于是就离开这家店回到妻子家。

然而,在这里等着他的并不是温暖和安慰,而是鄙视的目光和令人难堪的日子。“没有用的家伙!”周围看他的目光是如此,岳母更是丝毫不留情。她说:“我还没有看到像你这样没有用的人。”他气得眼前一阵阵发黑,几乎要晕倒,几个月后,他终于被逼得想到自杀。他抱着黯淡的心情,前去“琵琶湖”自杀时,突然间恍然大悟,他猛然地抬起头来:

“像我如此没有用的人应该非死不可。但如果我真有跳进琵琶湖的勇气,为什么不拿这勇气来面对现实,奋力拼搏,打开一条出路呢?我该尽最大的努力,奋发图强,克服重重困难,从绝望中站起来并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给鄙视我的人看才是。”石田奋然地站起来,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他体内激荡。他不再满脸愁容了,搭上了回家的火车。从此,他不再自怜自叹,他让别人介绍他去一家服装商店当店员。在这儿,他重新鼓起奋斗的勇气,把忧愁化为力量。

40岁时,他到丰田纺织公司服务。他不怕艰难,刻苦奋斗,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对他处事得当的能力,一丝不苟的精神,丰田公司的创业者丰田喜一郎大为赏识。石田在50岁时,丰田就派他任汽车工厂经理,53岁时,公司就把经营的大权交给了他。

石田感慨地说:“人生就是战场,你要在这战场上打胜仗的惟一法宝,便是斗志和努力,绝望是懦夫的表现。”

通往成功的大道不至一条

做事踏实的人往往能从绝望中找到出路,即使他们碰到了钉子,也不会像其他人那样。马上就会在脑子里映出了两个红色大字“失败”,使自己的心中压上一块大铁板,窒息了自己。当做事踏实的人面对失败时,他们总是能够去努力争取,他们深信:转败为胜的时机总会到来的,但是这种时机是不会等人的,它往往转瞬即逝。所以当时机到来时,他们能够敏感地认识到它,并当机立断,付诸行动,从绝望中站起来。

美国的阿吉丽娜女士说,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父亲就常常教导她:“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你就走另一条路试试。”她牢记父亲这句话,在事业上不断战胜困难,取得了成就。有一次,她的时装店正在筹备一次时装展览,广告已经登出来了。就在展出前几天,她店里的裁缝姑娘们,在另一家时装店的挑唆下全走光了。这下可糟了,她不会裁缝,怎么办?失败看来是不可挽回了。但她想起了父亲的教导,改换方式,出奇制胜。她办了一个时装半成品展览。这个与众不同的展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激发了顾客的兴趣,前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踏实不等于逃避挫折,更不等于在错误中挣扎。当我们遭遇了挫折,与其在绝望中痛苦挣扎,倒不如勇敢的站起来,寻找另一条通向成功的大道。请记住:“通往成功的大道并非只有一条”。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缅因州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伐木工人叫乔治·迈克尔,有一天,他独自一人开车到很远的地方去伐木,一棵被他用电锯锯断的大树,在倒下时碰到对面的大树弹了回来,他躲闪不及,右腿被沉重的树干死死地压住了。血流不止,疼痛使得他眼前一阵阵地发黑。

他对待失败的第一步是正确的。他克制了痛苦,没有作那些无用的感慨,而是集中精力考虑:现在应该怎么办?他的第二步也是正确的。他看清了问题。周围十几里内没有一个人,10小时以内不会有人来救他,他会因为血流过多而死去的。他不能等待,必须自己救自己。现在就要看他的第三步如何了。他用力地抽腿,但怎么也抽不出来。他摸到身边的斧子,开始砍树。但因为用力过猛,才砍了三、四下,斧柄就断了。又失败了。但是迈克尔并没有绝望,而是尽量克制痛苦。他向四周看看,发现在不远的地方,放着他的电锯。他用断了的斧柄,把电锯弄到了手。可是再仔细一看,他发现不能锯树,因为树干是倾斜的,如果锯树,树干就会把锯条死死夹住的。看来要想安全脱险是不可能了。

在这种情景下,换成其他的人可能真的会这样在绝望中,痛苦的等待死神的降临。但迈克尔仍然克制痛苦,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想到了另一条路。那就是用电锯锯断自己被压住的大腿,然后爬到汽车上,开车回去。这是一个脱险的时机。牺牲局部,保全整体。但是,真要拿起电锯锯自己的腿时,这就需要难以想像的决心和勇气。最后,他还是当机立断,付诸行动。乔治·迈克尔真的做到了!他成功地自己救了自己。如果他不能当机立断,再拖延一段时间,血流过多,即使锯断了腿,也难以爬到汽车上,开车回去。

有时候我们碰到的失败看起来是不可挽回的。其实,我们如果把目的弄明确,就会看到通向目的地的路不止一条。我们就可以换一条路试试,往往可以从绝望中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