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10248400000016

第16章 父母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去惩罚自己

让孩子自己去消化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让孩子自己去惩罚自己。这不失为一种教育的好方法。

让孩子去面对自己造成的后果。

有一段时间,我们在孩子外婆家吃晚饭时,孩子总是很拖沓,大家都吃完了,她还在慢悠悠地边玩边吃,不论多么晚了,都不着急。

有一天,我们实在受不了了,孩子的外婆就数落孩子,丈夫也扬言要打孩子,我连忙劝阻了大家。我说:“不能打骂孩子。”孩子的外婆和丈夫就问我:“那怎么办?”我想了个办法,那就是让孩子主动承受后果。

我说:“孩子不能按时吃完饭,一是耽误了自己的时间,破坏了自己的生活秩序,可以罚她站,或驱逐到门外。二是对我们不尊重,这个我们可以不理睬她,今天,我们想回家了,就采用不理睬她的办法。”我和丈夫沟通了一下后,我就对孩子宣布:“柯纹,再不赶快把饭吃完,我们就不理你了,回家了。”

孩子玩兴正浓,根本就没有把我们的告诫当一回事。最后,我们关上房门,静静地就回家了。孩子后来才发现我们走了,在我们回家的路上,她就打来电话,又哭又闹的,要我们回去接她,表示今后一定要改,但我们坚决不答应。据孩子的外婆后来跟我们讲,当天晚上孩子哭得昏天黑地,还带着泪花入眠。

结果,这样的效果很好,孩子虽然内心进行了痛苦的挣扎,也可能当时埋怨了父母的做法,但最终她会从父母并没有打骂她这一点,感受到父母的无奈和“只对事不对人”、“让她自己承担责任”、“父母仍然保持了对她的尊重”这些做法,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按这种自然的进程,应该还感受到了自己承担责任的必要和能力。后来,我发觉孩子的自立能力、自制能力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看来,这个办法还真是有用啊。

有些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常常没有很好的办法,一气之下就采取打骂,或者听之任之的错误做法,不懂自己不应该成为针对孩子的主体,而是应该把问题转移到孩子自己面临的责任上,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让自然的责任去惩罚孩子

今天,孩子在玩水果沙拉的时候,把碗打坏了一只,我就提醒她:“小心一点儿,别再把东西打坏了。”接着,她又把果酱和各种水果汁,涂得满桌满墙都是,我又提醒他:“别搞得太脏了,太乱了,到时候不好收拾。”谁知她还是不听,最后把所有的果酱和水果都掺在一起。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制止她的这种做法。

但我要采取什么方法,采取方法的理由和原则是什么呢?我想了想,首先不能打骂,那样就侵犯了孩子的人权,因为责罚孩子不是因为“她的错”,而是“我想”责罚她。然后,既然是她的错,她的错一定影响到我了,不然就不叫错了;那么根据她对我采取的错误的、不尊重我的错误来责罚她,效果应该不错。孩子对我所犯的错,不至于让我打骂她,我已经向她提出了抗议,她还不尊重我,那么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责罚她了。理清了思路,我终于知道最适度的处理方式了。我就再次告诫孩子:“你把家搞得这么脏、这么乱,是对我们的不尊重。”但孩子置若罔闻,我终于采取强制手段,让孩子罚站了十分钟,孩子总算住手了。

我觉得这样做就很有道理,我们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有理、有据地对待孩子,不能处处以自我的喜好,随意、盲目地对待孩子。依据相互尊重、相互影响、共同生活的原则,是完全可以处理好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的。像我这样对待孩子,一方面没有我的主观随意性,是对孩子的尊重,另一方面孩子没有尊重我,对她进行责罚,也是捍卫我的权力。这两方面都同时让孩子知道了尊重别人、坚持法则的重要性,不仅树立了孩子的责任心,而且增强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的一切反应都只能导致她走向健康,而不会逆反。

不理睬也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方式

有一段时间,孩子的状态较差,吃饭慢、废话多、精神不振、事事依赖别人。我们觉得孩子很不正常,令人有点儿厌烦,但又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不至于要责罚她。这种状态对于父母来说,属于既要包容,又要进行适当抵制的状态。我们首先是劝导孩子,给她讲了很多道理,帮她调适心理,也检讨了我们自身的许多问题,尽量做到对孩子的尊重,按自然、平等的原则对待她。但好像孩子需要有这么一个心理过程似的,只能容她慢慢转过弯来,我们不能强求。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保持一个什么状态呢?

我想,一是不能强求,这是当然的了;二是不能给予过多的关照,因为毕竟是孩子不对。最后我想到了顺其自然,什么也不做,就是不理睬她,让她自己转过弯来。

刚开始不理睬孩子的时候,我们大家不习惯,都有一点儿别扭。后来,我们慢慢地感觉到了这种方法的好处。也许是孩子平时被我们关注得过多,产生了骄纵之气,而且这种骄纵之气既是对她的不尊重,又让她感到不舒服;但又是我们过于主观地对她实施了这种方法,孩子在很无奈地接受以后,慢慢产生了依赖和骄纵的思想。现在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错误,及时地纠正之后,孩子慢慢地还原为她自己的有自尊、有责任和有价值感的状态了。

原来,教育孩子的精髓就是不主动介入孩子,很多事情让她自己去把握。而父母只是作为一个提供咨询和生活资料的平常人去对待孩子,做一个爱孩子的平常人。

果然,孩子在没有得到过多的特殊关照之后,就慢慢变得平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