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10248400000015

第15章 打骂会使孩子丧失自我

打骂孩子是一种用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除了多增加了问题,什么也没有解决。

不要由于打骂孩子而交了教育的白卷

有一段时间,孩子回家做家庭作业特别慢,常常边做边玩,不用心。到天黑很久后,别人家都吃过晚饭上街散步了,她的作业还没完成。最后往往在父母的不断催促和协助下,她的作业才能完成,搞得全家人很晚才能吃上晚饭。

我们多次告诫孩子后,孩子还是难以调整自己的状态。无奈之下,孩子的外婆就开始数落孩子,丈夫就动手打孩子。当然,打骂之下,孩子泣不成声,肯定会战战兢兢地把作业赶完。对于这样完成的作业质量,我们当然不会有什么奢望了,只图把当天的事情解决,让生活稍微恢复正常一点儿,否则家庭都有快崩溃的感觉了。

但是,打骂往往只能管一两天,之后,同样的事情再次上演,孩子做作业依然很慢,问题难以解决。糟糕的是,孩子与父母家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渐渐地开始出现了疏远的迹象,而且孩子也开始出现了厌恶学习的苗头。

我看这样“解决”问题可不是什么好办法,表面上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只是遮掩问题,问题反而变得更严重了。于是,我和孩子进行了沟通,理解了孩子由于学习负担过重而导致身心疲惫,我有时也愿意在作业特别多的时候帮助孩子做一些作业,但同时我希望孩子对这样的状况有更多的包容,还是要尽量地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家庭作业。

为了给孩子树立责任心,培养她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把问题返回给学校一些。我以孩子阻碍了家庭生活秩序为由,规定孩子每天的作业必须在某个时间完成,剩下完不成的作业,只能第二天到学校去解决了,如果老师与我们交涉,我们也不会妥协。希望通过让孩子主动承担后果的办法,阻止问题的蔓延。果然,一方面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有了自我价值感,对学习比较主动起来,保留了一份情趣;另一方面笑容又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与父母的关系急速回暖。

我们的教育是要讲道理的,绝不能一意孤行,否则会害了孩子。当教育中出现了问题,我们绝不能草率了事。要成为负责任的父母,有些事情还必须三思而后行。

压制孩子甚于打骂孩子

期末了,我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假期作业多不多。孩子说,布置得可多了,然后是这里多、那里多地数落着。最后,还特别对我强调:因为她在班上属于优等生,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少些;但那些差生就可怜了,除了所有同学都有的作业之外,还要把语文每一课的生字抄五遍,再做一本数学基础训练。

表面上看来,老师这是针对掌握知识程度较差的差等生的关心,但这种关心只是出于老师的一厢情愿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盲目追求,也全然不顾学生自身的感受,我认为这未必是真正的关心。当老师只是在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无视学生文化建设的时候,就无意间通过对学习成绩的盲目追求,而在文化环境上制造了等级差别,形成了对差等生的人格歧视。在布置假期作业的时候,也就顺理成章地要给他们多布置一点儿了。而同学之间最终对这种文化差别是敏感的,只是老师没注意到,所以最终形成了对差等生的歧视。

同样,老师在学生平时学习的时候,为了鼓励、拔擢、突显优等生,经常表扬他们,让他们参加各项活动,同时又经常批评差等生,这就更加形成了差等生与优等生在文化层面上的差别。久而久之,就对差等生形成了心理压制。究其原委,主要是学校以学习成绩为主,以学生身心健康为辅导致的。正因为无视人的文化建设,而只注重学习的成绩,所以压制孩子的事就最大限度地被忽略、甚至被利用了。其实,学校的主要任务首先不是让学生们学到多少知识,而是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文化环境,让学生们在文化环境的熏陶中,获得文化知识。

这种对学生形成的压制,往往是潜行的,甚至是被默认的,所以差等生在实际的行为中,才产生了厌学、逃学、逆反等行为,算是对漠视文化教育的自然反抗心理的彰显。这种压制让差等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因为打骂是一种公认的错误行为,也是一种临时行为,对人的伤害有限;但压制却是一种不易被人发觉、长期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文化伤害。所以,压制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打骂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当我们的教育者不能明白这一点,而在各个方面向相反的方向演化的时候,孩子被伤害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而那样的教育去向,也就令人咋舌了。

父母要把包容进行到底

一天中午,孩子因为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心理很不舒服。回家后,我见她脸色阴沉,见什么事都不顺心,时而为一点点小事而恼火,把东西碰得砰砰直响,吃饭时还说“煮的稀饭怎么这么烫”,显然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我看出来孩子肯定受到了什么挫折。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对孩子发火,但又觉得孩子的表现还不是很明显,不便发作。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时候,我并不急于表现出自己的情绪,而是静观其变。我想,如果对孩子也发火,是不是和孩子的做法如出一辙,将会和孩子产生激烈的对抗?因为孩子没有足够的包容力,父母也没有,那不是冲到一块儿了吗?如果此时我包容下来,孩子气头上遇到我的包容,一是孩子将没有对象发火,二是接受了我的包容性的影响,自己也会自觉起来,便可以慢慢地改正。所以,对于孩子的表现,我干脆忍着,假装没看见、没听到,一切都顺其自然进行,按平静的方式跟孩子说话。

其实这样对待孩子已经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即没有任何人帮她下台阶,她必须自己理清自己的情绪,自己去面对。

没想到,午觉过后,我发觉孩子平静多了,心态也正常起来了,脸上也渐渐地挂起了微笑。我这才慢慢地问孩子中午的情况。孩子向我作了解释,其实也只是老师在班上批评孩子最近写字不怎么端正。我安慰了孩子一阵子,孩子也向我道了歉。

我觉得这样的解决办法不错,只要父母稳得住,孩子就很难得到犯错误的机会。所以,我们要以一颗很真诚的心去面对孩子,孩子在父母的真诚中得到自然的净化。我们的教育并不需要什么非常手段,需要的是我们真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