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阴阳寒热养生智慧
10245000000009

第9章 阴阳是把握疾病的总纲

1.表证与里证

《医学心悟》说“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中医用表里辨别病位的深浅,寒热辨别病证的性质,虚实辨别邪正的盛衰,阴阳则为统摄其他六纲的总纲。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表和里代表着病邪的位置。表指的是离体表较近的部位,而里指的是身体的内部。

表证,是病位浅在皮肤、肌肉、经络的证候,一般是指六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主要表现是:以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鼻塞、咳嗽、头痛、四肢酸痛,其中发热、恶寒、脉浮是表证的特征,可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及流感、麻疹、流脑等疾病的早期。

里证,是指病邪累及脏腑。此时已无恶寒,而出现高热或潮热、神昏、烦躁、1:1渴、腹胀或腹痛、大便泄泻或秘结、小便短赤或不利、舌苔黄、脉沉数等。另外如肝病的眩晕、胸胁痛;心病的心悸、怔忡;脾病的腹胀、腹泻等都是里证。

2.寒证与热证

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中医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辨明寒热,实际上就是辨别阴阳的盛衰,辨明寒证、热证,是确定用温热药还是寒凉药的依据。

寒证,凡由寒邪引起或因阳气不足所产生的功能减退,阴气偏胜的症状,是为寒证。寒证,是外感阴寒之邪,或久病引起阳气耗伤,阴邪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寒证者恶寒喜暖,不发热,口淡不渴。腹痛喜按,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滑,脉沉迟无力。

热证,凡由热邪引起,或因其他病理变化所产生的功能亢奋,阳气过盛的症状,是为热证。热证多由外感火热之邪或因七情过激、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所致。热证者有高热、烦躁谵语、多汗、渴喜冷饮、咳嗽黄痰、气喘、腹痛、小便短赤、灼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症状。

3.虚证与实证

虚、实是指正、邪的盛衰。虚指人体正气(抗病能力)虚;实指邪气(致病因素)盛。“正气”与“邪气”的虚实消长,是互相联系的,如正气充足,就能驱除邪气;邪气过盛,也会消耗正气。所以虚证与实证的互相消长,取决于正气与邪气力量的强弱。辨别虚实,是临床治疗采用扶正或祛邪的依据。

虚证,指人体内正气,也就是抗病的能力虚,多发生于重病、久病之后,身体虚弱,正气不足,如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消瘦乏力、食少自汗、精神不振、动则心悸、舌淡无苔、脉细弱无力等,可见于各种慢性疾病。

实证,指邪气,也就是致病因素强大。多发生于疾病新起,病势较凶。由于病邪过盛,机体功能及代谢亢进,表现为:形体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胸腹胀满,疼痛拒按,或肿块积聚,大便秘结,舌苔较厚,脉搏有力等。

4.阴证与阳证

阴阳是个总纲,里证、寒证、虚证归于阴证,表证、热证、实证归于阳证。同时也包括人体阴液亏损(阴虚)和阳气不足(阳虚)的证候。临床应用八纲辨证的一般顺序:首先辨别表、里——找出病变部位;然后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性质和正邪盛衰,最后再分以阴、阳加以总结。

阴证,指体内阳气衰虚和寒邪凝滞的病变和征象,即虚、寒证表现。主要是精神委靡、面色苍白、晦暗、四肢不温、卧喜蜷缩,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静、不渴或喜热饮、腹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舌苔润滑、脉象多沉迟细弱。

在治疗上由于阴证包括寒证、虚证、里证,在治疗上分别应用散寒、补虚、和里的药物。

阳证,指体内热邪壅盛,阳气亢盛的病变和征象,即实、热证表现。

主要是精神亢奋,面色发红,身热肢温,卧喜伸展,气粗多言,语声洪亮喜动,口渴喜冷饮,腹痛拒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象多洪数有力。

在治疗上,由于阳证包括热证、实证和表证,分别应用清热、泻下、解表等药物。

问:什么是解表?

答:是以发汗药物使病患发汗,解除病邪的方法。中医汗法有解热,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常用于外感表证及表证之痛肿。麻疹、水肿初期、惟过度发汗易使津液消耗,甚时易引起虚脱,宜限于初期使用,尤如病患虚弱又须发汗解表时,须井用益气鼗阴等药。解表剂有辛温解表(如香苏散)及辛凉解表(如银翘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