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中国历代体育史话(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244800000024

第24章 击壤——投掷项目萌芽

远古时代,人类用木棒打野兽,为了投掷得更准确,平时便要练习。后来,狩猎工具得到改进,有弹弓和弓箭,不再依靠木棒掷击野兽。这种练习便演变成一种游戏。

击壤,据《风土记》和《艺经》等文献记载,乃是一种古老的游戏,夏商时期,流传极广的“击壤歌”,据说是帝尧之世所创,可谓是最早的体育歌曲。

明代人刘侗说击壤的游戏规则是“击远”,而三国时代邯郸淳提出的“中者为上”说明古代的击壤强调看准目标,是一种远距离的投掷运动。

两晋南北朝时,击壤在民间流行,南朝诗人谢灵运在《初去郡》中写道“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声”的诗句。张协的《七命八首》中也有“玄龆巷歌,黄发击壤”之句,是说当时黑发的童子歌唱,黄发的老翁在玩击壤游戏。

击壤所用的壤,三国魏邯郸淳《艺经》中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明王圻《三才图会》中也有同样记载,说明击壤在古代是有比赛、分争高下、力求准确的投掷运动。

宋元时期,击壤进化为一种掷砖游戏。掷砖,也分胜负。《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五《掷砖》条引《艺经》说:“以砖二枚,长七寸,相去三十步立为标,各以一枚方圆一尺掷之。主人持筹随多少,甲先掷破则得乙筹,后破则夺先破者。”掷砖,主要动作是投掷,这与击壤相像,或是击壤之一种,或由击壤演变而来,有待进一步考证。

宋代还有一种抛

之戏。

,瓦石也。抛

即明代的打瓦之戏,也是一种投掷形式的戏乐,当也源于古之击壤。明杨慎在《俗言抛

》中说:“宋世寒食有抛

之戏:儿童飞瓦石之戏,今之打瓦也。”梅尧臣《依韵和禁烟近事之什》诗有“‘窃窕踏歌相把袂,轻浮赌胜各飞。’或云起于尧民主击壤。”这里很明确地指出,宋代的抛,今(指明代)之打瓦,均起源于传说中的唐尧时的击壤之戏。

明代,击壤之戏,演变成打尜或曰打拔。尜,是一种小玩具。其形两头尖,中间大。据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说:“京师小儿语:‘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活,抽陀螺;杨柳发,打尜尜。’”说明明代北京地区的儿童在每年杨柳发芽之时,常以打尜尜戏乐。又据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日龙抬头,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者为负,日打,古所称击壤者耶!”的形制如枣核,即两头尖,中间大。它与尜是同一形状。说明打尜和打可能均源于击壤之戏。

这种游戏,直到现在仍为儿童所喜爱。击者将长约三四尺的一根木棒持于手中,将另一根长约二寸、形如枣核的木棒置于地上:用手中的长木棒敲击地上的短木棒的一端,使之飞起,再用力击之,使之飞远:以近者为负。负者需大声呼“……”,边呼边跑,一口气把胜者击出的短木棒拾回来。这种游戏,不仅可锻炼敏感的击敲技能,而且也能锻炼奔跑的能力。它较投掷木块或砖瓦要复杂些,而且更有兴趣。

延伸阅读

打缸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许多人都玩过“打缸”这种游戏。“打缸”又称“砸缸”“缸”,是一种竞技比赛,参赛人数一般为三四人,或者多至五六人亦可。赛具“缸”是较为方正的半截砖,每人各执两块。赛前先划A、B、C三道线,两线间距离约为丈许。比赛开始,一方先将自己的一个“缸”立于A线上。由另一方站在C线上,以各种规定的动作将手中的“缸”投掷过B线,借助于腿脚,将对方的“缸”击倒。然后再站在B线上,以同样的动作投掷,直接将对方的“缸”击倒,是为一段两节。全部赛程共计八段十六节,每段规定的投掷动作姿势各不相同,每节均以击倒对方的“缸”为标的,最终以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