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中国历代体育史话(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244800000014

第14章 养生体育

中国的养生体系中,生命体的自我活动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一套关于人体运动锻炼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体系,我们称之为中国养生体育。

中国古代养生体育思想是建立在对生命的认识基础上的,它是运用人自身的运动锻炼手段,对人体生命功能进行强化或优化的有目的的活动。这种身体运动是为养生长寿服务,即以养护生命使达最长期限为目标的体育活动。

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高度观照人的生命现象,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自然运化的产物,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运化具有相同的节律,与此相应,传统养生观要求顺应自然大化,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运化节律调养身心。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说的“道”,就是自然规律的意思。他认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它的变化规律,人要是能适应这种变化,身体就能健康,甚至长寿。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就是说,一个人对世界万物要有“安”“和”心态,才能达到养生境界。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

传统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形体与精神相结合的整体,因此,在养生观上主张养神与养形相结合,提出了静以养神,动以养形的养生法则。

“动以养生”的思想萌发于商末和西周,成熟于战国末期和汉代,以杂家的《吕氏春秋》为代表。在《吕氏春秋尽数》篇中,提出了著名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色亦然……”的论述,从而指出了运动的重要意义;主张靠积极的运动来增进健康,认为“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故古人贱之也,为其末也”。《尽数》说明靠服药治病不是维护健康的好办法,这与《内经》的《治未病》的积极防疾增进健康的可贵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静以养生”的思想萌发于“劳逸适度”、“张弛相辅”、“不妄作劳”等有关劳逸结合的观点;到了战国末期,进而发展出与“动以养生”相对的一派主张,至汉以后才逐渐构成体系。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老子从“虚无、无为”的哲学观点出发,提出了“恬淡寡欲”、“清静无为”的养生思想和养生原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些话都强调“致虚”、“守静”,指出虚、静是一切事物最根本的状态,人们应该归复于生命本源的虚静状态。老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以静养生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养生观点,进而提出了“无视无听,把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在宥》)。要人们做到“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些思想构成了我国古代养生界主静派的思想基础,对后世的养生家、医学家,甚至哲学家所采用的修炼身心的方法产生了影响。

“静以养生”的思想,是在“动以养生”思想形成以后,在养生实践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支流,二者时间相距足有五百至一千年之久。但是“以静养生”思想提出了一套“养性”、“养神”、“练心”、“内修”、“行气”、“胎息”等观点和措施来,形成了“治气养心之术”。经唐宋两代而渐具规模,足可以和“动以养生”之术相媲美。

延伸阅读

却谷与服食

“却谷”和“服食”是秦汉时期流行的养生术。却谷,后世也称绝谷或辟谷,指不吃五谷杂粮而以“食气”的方法采集日精月华、松涛流泉等精气的养生术,常与行气吐纳相结合。

服食,最初可能源于先秦的“食医”、“食养”,《山海经》里记载了某些食物或药物食后有“善走”、“不天”、“多力”、“美人色”的作用,战国时被神仙方士作为修炼成仙的手段之一而加以染,称之为“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