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风临床检查与最佳保健方案
10239100000024

第24章 偏瘫康复

1.分级

肢体瘫痪是指肢体主动运动能力障碍,是中风的常见体征。昏迷病人由于意识丧失不能配合,检查时须仔细观察其体位和姿势,以及有无自主运动和肌张力的改变。正常人平卧位双足与床面自然垂直,如发生瘫痪则下肢呈外旋位,瘫痪侧上下肢不动。如将双下肢屈曲成90°,双足底着于床面,检查者松手后,瘫痪侧肢体则很快伸直,并向外倒。如把患者下肢提起,然后松手任其下落,则瘫痪肢体落下快。另外,偏瘫侧肌张力较对侧低,腱反射亦低,有锥体束征。病人意识清楚,则能配合检查。检查时,令其做自主运动如抬腿、举手等,并逐个关节进行检查,做好记录。

观察肢体主动运动的能力,判断瘫痪的程度,医学上用“肌力”表示,并把肌力分为6级:

0级:完全瘫痪,瘫痪的肢体不能移动。

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可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做抗阻力动作,但未达到正常。

5级:正常肌力。

如果瘫痪很轻,用6级肌力法判断时看不出明显瘫痪,可做“轻瘫试验”检查,即让病人两上肢平伸,掌心向下,数分钟后可见轻瘫侧上肢逐渐下垂而低于健侧,同时可见轻瘫侧自然旋前,掌心向外。若检查下肢,则取仰卧位,双下肢膝、髋关节均屈曲成直角,数秒钟后轻瘫侧下肢逐渐下落。轻瘫试验阳性者,表示有轻微瘫痪。

2.肢体肿胀康复

细心的病人或家属常常会注意到,偏瘫一侧的手臂和下肢往往会莫名其妙地出现肿胀,尤其是偏瘫比较严重、肢体几乎不能活动的病人,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于是他们常常担心这种情况是不是合并了血管的其他毛病,如静脉血栓形成等;这种状况是否还适宜功能锻炼等。偏瘫后肢体肿胀原因有以下几点:

(1)当肢体瘫痪以后,失去神经支配的肢体有继发的营养代谢障碍;肌肉因失去神经支配而停止了活动;血管本身也由于失去了神经支配而出现调节功能障碍,收缩力减弱,收缩和舒张反应变得迟缓。这几方面的作用联合起来,就会使静脉血的回流速度减慢。

(2)瘫痪的肢体受重力作用影响,往往处于下垂的姿势,上肢尤其容易如此。这样血液就会更容易流向下部,这与所谓水向低处流是一个道理。

(3)部分中风病人瘫痪后,由于长期卧床,活动量少,瘫痪的肢体血液循环差,时间一长就会并发下肢的静脉血栓形成,血栓会堵塞下肢的回流血管而导致下肢的浮肿。

所以,肢体肿胀要先排除并发静脉血栓形成,再考虑是否由瘫痪肢体所继发的营养代谢障碍等因素引起。

可相应采取如下几种预防和治疗的办法:

(1)使患肢处于抬高位,防止它们下垂,而且昼夜都应如此。比如坐位时,可用支架或其他支撑物垫高一些,使肢体抬高。卧位时,除手及前臂外,下肢也应垫1-2个软枕头,使患侧肢体比身体的水平位高一些。这样可减少重力对血液灌注的影响,促进血液回流,还可配合热敷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2)按摩、揉捏患肢肌肉以代替肌肉主动活动时对静脉及淋巴管产生的挤压作用,同时增加了局部的代谢功能。

(3)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随着瘫痪肢体活动的增多,下肢水肿的情况会逐渐好转。

(4)在前几项措施应用3-4周后,水肿仍未消失时,可考虑用弹力袜来加强下肢血管所应有的压力。有深静脉血栓时,应首先选用此方法。

一般来讲,只要方法得当,水肿会在半小时至数天内消退。另外,有一点应该注意:对正处于水肿状态的患肢进行被动活动时,动作一定要非常轻柔,关节的活动范围不宜过大。只有在水肿完全消退以后,才能进行全范围的活动。

3.康复功能锻炼作用

中风后偏瘫不仅需要药物治疗,更需要功能锻炼。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功能锻炼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促进运动机能的恢复:偏瘫病人由于肌肉缺乏运动,易出现全身机能衰退,通过功能锻炼,可增加病人肌肉、韧带、骨骼的运动,活跃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通过代偿,恢复机体的运动功能。

(2)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关节畸形:通过功能锻炼,可以促进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痉挛和关节畸形。

(3)减轻肢体疼痛:瘫痪的肢体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出现疼痛,出现疼痛后,病人往往不愿意或不敢动。如果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疼痛就可减轻或消除。

(4)心理治疗作用:通过功能锻炼,一是可以转移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二是功能锻炼后肢体功能逐渐恢复,使病人对疾病治疗充满信心和自信。

4.被动运动

被动运动指中风病人全靠外力帮助完成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牵伸缩短的肌腱和韧带,松弛肌肉,恢复关节一定的活动度。被动运动可借助康复器械,也可借助他人或自身健侧肢体来完成。

进行被动运动时,患者不动,全身放松。家人或患者用健手拿起瘫痪的上肢,缓慢地伸展和屈曲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一般每次被动运动5分钟,上、下午各1次。

施行被动运动时,肢体应充分放松,置于舒适的位置,活动的关节要充分支持。被动运动应缓慢而柔和,要有节律性,避免做冲击性动作,被动活动范围要逐步加大。

做被动运动时,应尽量不引起明显的疼痛。当关节显著粘连时,应避免用暴力强行运动,被动运动常用于肩、肘、腕、髋、膝关节等部位。

5.主动运动

中风病人度过急性期后,随着病情的稳定和好转,可进行肢体主动运动,达到尽快恢复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肢体和肌肉的协调能力。进行肢体运动时,应根据病人的肌力情况,训练的动作可由简单到复杂,关节活动范围由大到小,时间由短到长,不可过度劳累。

不完全性瘫痪的病人,或完全性一侧偏瘫,当患侧的肌力已有恢复时,应积极地做主动运动,不能下床的患者,自己要外展肩关节,同时还要做向前、向后的运动,屈曲和伸展肘关节、腕关节,并做握拳和伸掌动作。下肢要坚持做外展和内旋运动,屈曲下肢,以锻炼下肢的肌力和关节的功能为主。每次做10分钟,每日2次。

已能离床下地的病人,可在别人帮助下站立和行走,逐渐过渡到自己扶持物体,例如扶床栏、单杠站立,两腿高抬,练习用患足持重站立,适应后持拐仗或徒手行走。一般偏瘫的中风病人下肢功能的恢复较早。如果条件许可,应在发病后2-3周开始站立行走训练。及早开始站立行走,是防止下肢挛缩畸形,特别是防止顽固的足下垂的有效方法,也是改善全身生理功能的有效措施。练习站立行走,首先做原地踏步,行走时应平稳缓慢,保持正确的步态,纠正八字足,防止身体过于健侧偏斜。为了培养步伐平稳及灵活性,可令病人练习上楼梯或沿直线行走,循环在地上的足印步行等。

此外,中风病人的患手可抓住物体,锻炼拉、推功能;肘关节有屈曲改变时,可用患侧上肢抱住圆柱形物体,拉伸上肢,或经常耸肩、旋转肩关节以及用患手进行拍打墙壁等主动锻炼。

6.早期肢体锻炼

中风病人肢体瘫痪,除进行按摩外,还应进行早期肢体锻炼。

(1)被动运动: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畸形。被动运动的幅度应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至小关节循序进行,注意动作强度,切忌粗暴,以免造成肌肉损伤。

(2)保健操:病情稳定,病人清醒可作床上保健操。方法是健肢进行轻松、主动运动,上下肢交替或同时进行,同时配合呼吸训练。

(3)患肢主动运动训练:

①本体促进法训练:在主动运动恢复之前,可利用各种本体反射(如牵张反射、屈曲反射等)进行训练,以诱发主动运动。如头向一侧旋转,能诱使同侧上肢的伸展和对侧上肢的屈曲运动。

②患肢主动运动:先作患肢的“假想运动”,即病人用意志支配发出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作助力运动,再做主动运动。

③健肢主动运动带动患肢一起活动:如双手合掌,相应手指交叉扣紧,用健手的力量,双手伸直举起;健腿架起患腿一起作抬高活动等。

④病人在床上可做些外展肩关节,伸展肘关节的动作,还应锻炼患手的抓持物体,可多做些耸肩动作。下肢要坚持外展和旋内运动,以锻炼下肢肌力和关节的功能。

7.站立练习

中风偏瘫病人单纯站立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坐位与站立位的交换。如果坐位能保持半小时左右,才可以进行站立训练。可先站在床旁,用健手扶住床档,重心放在患侧下肢,家属可站在病人患侧一边给予辅助。每日1-2次,每次时间视病人情况而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训练。如果患者能完全自己保持站立30分钟以上,就可对病人做立位平衡训练。

8.步行练习

当中风偏瘫病人站立训练基本稳定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步行。在步行训练的开始阶段,为了避免摔倒,家属或陪护人员应给予病人适当的协助和保护。先在室内完成步行的基础训练,以后逐渐过渡到日常生活的实际步行。迈步前,先站立好,左右摆动身体,使体重轮流由两腿负担,然后前后摆动瘫痪肢体,并作踏步练习。迈步时,瘫痪重的病人应由家属扶助。中度瘫痪病人,可在双杠内训练迈步。也可借助椅子背或其他支撑物练习。轻度瘫痪病人练习扶杖行走,先手仗向前,再迈出患肢,然后健肢跟上。平地行走平稳后,可训练上下楼梯和走斜坡。开始训练时,患者两侧都需有可扶持物,以后逐渐过度到一侧有扶手,另一侧用手仗,最后才能单独使用拐杖。训练上下楼梯和走斜坡时还有一个窍门即“上楼先迈好脚,下楼先迈坏腿”。

在练习步行时,应注意病人的上肢配合腿的动作协调性摆动。房间的地面要干净、防滑。病人应穿布底平跟鞋,大小合适,不可过大过小,以免由于重心不稳而跌倒。运动量应逐渐增加,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血压过高或过低的病人,心绞痛发作者或常感头痛、头昏或伴有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发热、腹泻的病人不宜进行步行练习。如运动后出现头昏、心慌、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说明运动量太大,应适当减少运动量。

9.使用轮椅

(1)床上、轮椅间转换。中风病人在床上度过急性期后,精神状态、体力有了一定的恢复,此时,无论家属还是病人本人都渴望坐着轮椅在室内或到户外活动一下。怎样将病人从病床向轮椅上移动呢?病人先用健侧肢体支撑着移坐在床边,双腿下垂,足底着地,轮椅放置在床前,折起脚踏板,挂上手闸。然后用健侧的手握住轮椅的近侧扶手(若用左手就握住轮椅右侧扶手,若用右手则握持左侧扶手)。向前移动髋关节,手用力,伸直腿及躯干并站起来。用手支撑,分别移动双足,然后转身,再把健侧手移到另一侧扶手上。在轮椅前转动身体,使背正对轮椅,当感到双腿后侧接触到了座位边缘时,把另一只手也放在轮椅扶手上。慢慢弯曲上肢和腿,臀对着轮椅坐下,放下脚踏板,把脚放好,松开手闸,转动轮子即可行走。在整个过程中,帮助者应扶住轮椅,防止滑动。

将病人从轮椅上向床上移动时,应先将轮椅放在近床头处,挂上手闸,放下患侧的踏脚板,病人身体向前移动于轮椅前沿,然后起立,用健手握住床栏杆,以健脚为支点变更方向,坐在床边。这一移动动作,也是向前健侧进行。

偏瘫较轻的病人经过几次训练,很快就会掌握;但对瘫痪重者开始训练时一定要有保护,以免发生危险。开始时,病人由于卧床的时间较长,活动后身体会很疲乏,以后随着体力的逐渐恢复,这种不适感会逐渐消失。这种经常的体位转移活动,对于防止心肺功能的并发症和褥疮的发生均有益处,同时也增加了户外活动的机会,为病人增添恢复健康的信心。

(2)使用轮椅宜忌。轮椅的两个车轮平行并列在座位的两侧,在同时用手向前推动手轮时,车轮即随着手轮的转动而转动。如果两侧用力相等时,轮椅便向前方行动。若力量不平衡,则向力量小的一侧偏移。

要使轮椅向前行动,就用双手同时用力推动手轮。若向右转弯就使用左手用力推左侧手轮向前转动,向左转弯就使用右手用力推右侧手轮向前转动。后退则须双手同时向后推动后轮。双臂有力的病人,操作很方便,平坦道路时病人可自如地行驶。但在上下坡时一定要有人帮助,以免发生意外。

但是,如果一个中风偏瘫病人按上述方法操作轮椅就有困难,因为偏瘫患者只有一侧肢体是健康的,所以两侧推动的力量就不平衡,使轮椅总朝力量弱的患肢侧转动,也就是原地转圈。在这种状态下,病人就要借助于健侧下肢的力量来调整方向,锻炼一种偏瘫状态下的协调,增加轮椅移动的力量。方法是:病人坐座位上,臀部稍向前移,翻起脚踏板,把健侧的脚(注意一定要穿好鞋)接触在地面上,先把腿伸直,用足跟(也有人用足前掌)着地,踩实,然后屈曲膝关节,足跟(或足趾)用力向后蹬,同时手扶手轮向前推动,轮椅即向前进。若向健侧转弯时,需健手向后推动手轮而健脚仍向后用力。若向患侧转弯则健侧的脚向前用力蹬,使轮椅倒退,同时推手轮向前产生力矩。若使轮椅向后退时,则脚的动作同上,而手向后推动手轮。操作轮椅正确的姿势应该是用健侧的手放在轮椅扶手上,上身的背部要伸直(累时可靠在靠背上),头抬起,目向前视,双足自然放在脚踏板上(偏瘫病人健肢例外),屈髋,身体前倾,抬高臀部,伸直双腿,用手推动轮椅扶手。

使用轮椅需要臂力,所以尽可能地把患侧上肢放在扶手上,练习屈肘、伸直动作,使肩部肌肉和三角肌以及肱二头肌等不因瘫痪日久而废用。在使用轮椅之前,一定要熟悉轮椅的性能和操作方法。刚开始使用轮椅时,身边一定要有家属陪同,以保证安全。另外,轮椅容易助长病人逃避锻炼患肢,过分依赖他人的心理,个别病人因有此代步工具,就不思锻炼,这样会推迟中风病人的彻底恢复时间。

10.肌力训练

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肌力训练对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根据瘫痪肌的肌力与全身情况选择训练的方式方法。对于瘫痪重的肢体,肌力在2级以下者(肢体不能抬离床面),可做近端运动,再做远端肢体的被动运动,每次每个关节做5-10遍,每日4次,以后逐渐增加活动幅度重复次数。病人自己也可以健侧肢体带动患肢活动。当患肢已有部分功能恢复,就应多做主动运动来锻炼肌力。开始可以做助力运动,即借助器械的重量或其他助力,加大运动的惯性以帮助肌力的恢复。例如在床头上方悬挂滑轮,两手抓住通过滑轮的吊环,健手向下拉,患手就被动作上举运动。肌力恢复至3级以上(能克服地心引力),可作徒手体操、功能锻炼,一般每天进行1-2次。当肌力恢复到4级以上,可做负重运动,即增加一定阻力做主动运动。有条件者可到体疗室,借助一些设备进行关节和肌力的训练,例如肩梯、助步器、下肢功能下摆器、坐式脚踏器等。在家庭以肢体功能锻炼为主,可做步行练习、日常生活功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