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恐龙百科
10226700000037

第37章 甲龙

甲龙拉丁文的含义是“披盔甲的爬行动物”。1908年被发掘并命名。化石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以及美国的蒙大拿和墨西哥。被誉为白垩纪的“装甲坦克”。

甲龙的外观

所谓甲龙,就是指身上布满了硬甲的恐龙。甲龙有7~10米长,体重是4.5吨。甲龙头顶有一对大角,它的头几乎被外面包着的骨板盖住,眼前孔已消失,上颞颥孔被封闭,侧颞颥孔只保留一个小的裂隙。甲龙的脖子很短,它的头相对其它恐龙来说是比较小的,但却是宽宽的。嘴内前半部没有牙齿,后半部的牙齿呈树叶状,与剑龙的牙齿差不多。它四肢粗壮,前肢短,后肢长,脚上有蹄爪。它那拱形的肋骨使身体变得很宽,圆形或方形或五角形的骨甲布满全身,有的还在身体两侧长有棘刺状或长钉状的侧刺。但甲龙的腹部却柔软脆弱,这意味着甲龙行走时身体离地面特别近。它的尾巴较长,尾巴末端粗大,形象的说似一个高尔夫球棒。

甲龙的生活习性

甲龙是植食性恐龙。但其嘴内前部没有牙齿,仅是一个角质的套。嘴边的牙齿也极小,取食时估计起不了多少作用。因此,甲龙可能并不是碰到什么植物都吃的恐龙,而只吃些植物的嫩枝叶或多汁的根茎。

虽然一些老的插图显示甲龙行走时四肢趴卧,但完整的骨架表明它的四肢不可能是这个位置,它行走时前、后脚差不多是保持在身体之下,且行走速度适中。

老的复原图有时还显示,甲龙的尾巴是拖在地上的。但甲龙的足迹化石并没有显示出尾巴拖拉的痕迹,说明它的尾巴是抬离地面的。在保存完好的骨架中,骨头的连接方式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同时也表明其尾巴几乎是水平的。

甲龙的甲胄

甲龙的身体两侧均覆盖着骨质甲片(骨板),这是由许多骨骼溶接在一起所形成的,这些甲片上还密布着脊突。相同构造的还有甲龙的头部,化石显示在其眼部区域也有骨骼,这说明在它的眼皮上也有甲胄。骨骼溶接成的头骨相当完整而且坚固,但是留给大脑的空间也相应的小了,实在是利弊相随。甲龙的臀部上方至尾巴的大部分都竖立着尖如匕首的棘刺,身体两侧也各有一排尖刺。据古生物学家推测,甲龙有些类似现代的犰狳或新生代的雕齿兽,其皮肤厚实似皮革,极具韧性。这种严密的防范措施,足以抵挡住大部分的食肉者。

甲龙的尾部

甲龙的尾巴能够用力甩动,它的尾巴只有末端部分才僵硬和相对不能活动。这实际上是有好处的,因为僵硬部分可以起到一种大尾锤“骨柄”的作用。坚实有力的尾锤是行动迟缓的甲龙最好的防御利器。甲龙的尾锤是由几块紧紧联结在一起的骨板构成的。尾锤使用时,以左右摇摆的扇面形式进行攻击。当甲龙遇到袭击时,它的尾锤能有力地甩向敌人,像鞭子一样地抽打敌人,甚至可以把敌人打成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