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师之责:人性教育
10220000000017

第17章 中小学教师最主要的责任

教育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是一项短期工程,而是一项长期(相当漫长的)工程。我们以前的应试教育,其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教育的长期性——人的终生发展,而只注重分数——一个短期目标。以短期的发展——获得一个高分——遮蔽了长期的发展。真正的教育,注重的应是人的终生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的教育,更是基础的基础,更应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其主要的责任,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能力),而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

那么,教师具体的最主要的责任是什么呢?

一、培养学生终生爱学习的兴趣。

先让我们看一个数据。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专家王玉凤的调查表明,中国⒊4亿未成年人中,至少有3000万人存在学习、情绪和行为的障碍。之所以会存在障碍,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的期望值太高,孩子被逼着学这学那,导致了孩子对学习的厌烦、厌恶心理,最终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从而失去了学习最大的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学习不感兴趣,不爱学习的孩子,你再怎么教得严格,到头来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是不可能学好任何东西的。强扭的瓜不甜。按着牛头不会吃草。这些浅显的道理,我们的家长和教师,虽然明白却往往不去真正执行。

今年“六一”节前夕,全国少工委通过信笺、表格等方式调查汇总得到孩子们的28个烦恼,其中第一个就是:父母管得太多的烦恼。孩子们说,“老拿我和别人比”,“逼我参加各种兴趣班”。孩子的烦恼,我们有多少教师注意到了呢?父母管得太多,我们的教师就管得少了吗?家长和老师之所以管得太多,还是出于“高分”的需要埃我们为了取得“高分”,就顾不得孩子的心理感受,就不惜违背孩子的天性,硬逼着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

孩子的天性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理直气壮地亮出答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现在,不知道玩,不会玩的孩子却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用名目繁多的所谓“兴趣班”“特长班”扼杀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在学校里,我们让孩子自由地玩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我们总是错误地以为,玩和学习是对立的,玩是有害于学习的。其实,玩和学习完全可以相融合在一起。可以这样说:玩,是最好的学习。不会玩的孩子,也是不会学习的孩子。杭州天地实验小学的校长梁广烈说:人的一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玩、学、干。小学生应当以玩为主,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验成功。中学生虽然以学为主,但仍需要玩,以玩带学,以玩促学。其实,玩是贯穿于我们人的一生。如今,哪个成人只工作不需要玩的?哪个成人不爱玩的?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激发孩子爱学习的最佳途径。不久前,杭州市复兴二小举办了学校的首届游戏节,打出了响亮的“今天好玩,玩好今天”的主题。让孩子有机会去玩,让孩子学会玩,正是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此,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长方莉说出了这样的心声:“但愿更多的学校有这样的节日,但愿孩子们每天都有机会玩,每个孩子都能玩得很开心,玩出天真,玩出个性,玩出名堂。”(《钱江晚报》2002年11月12日《玩出名堂》)

在此,我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大声呼吁:现在,到了给玩正名的时候了。我们要大胆地跳出陷学生于各种作业、试卷“题海”的超负荷学习的陷阱,还给学生以玩的时间,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快乐的童年!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什么?那就是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获得自由的发展。一个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心灵的长期压抑,压抑的结果必然是心灵的扭曲。而扭曲的心灵,犹如人工培养的盆景,虽然有时也有一种独特的美,但终究是病态的,不健康的,不自然的。孩子需要自由地呼吸空气,你把他限制得死死,叫他如何发展?

培养学生终生爱学习的兴趣,无疑是教师最主要的责任。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不是让学生获得“高分”的老师,而是让学生喜爱上学习的老师。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项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反过来,一项不良的行为习惯,也能祸害孩子的一生。

在我们的风景区,到处可见到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的现象;在我们的墙上,到处可见到各种各样的乱涂乱画;在我们的电线杆上,到处可见到治愈人类顽症的广告……这一切,都是我们不良的习惯给现实生活带来的直接恶果。学生虽然并非是一张白纸,但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从一进校门就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无疑是提高我们民族整体素质的最有效方法。

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养:

1.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如自学预习的习惯、查字典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积极发言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地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

2.尊重他人的习惯。

储安平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曾指出:我国国情是,在思想上倾向管制,在性格上容忍放任。政府、社会、人民三者不仅容忍性格的放纵,且根本忽视性格的重要。大多数中国父母,虽爱他们的子女但不知如何爱,他们只知投孩子之所好,给他各种不卫生的、不清洁的、不适宜不合时的小吃,满足他不合理的感情,养成他种种放纵而不知检点的性格,而不知对孩子给以正当的适度的教育和引导。(储安平《一条河流般的忧郁》)时至今日,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此种情况不但没有被纠正,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孩子,成了家长的“小太阳”“小月亮”,养成了他们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带来了一个明显的负面倾向:孩子只知有自己,而不知有他人。

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师有责任,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对他加以提醒:不能妨碍他人,要处处注意尊重他人。

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强,表现欲强,这固然是优点,但他们老是管不住自己,常常为了自己舒服愉快而妨碍了他人的舒服愉快。他们常常向老师报告别人的不是,而对自己同样的不是却视而不见。这是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表现。需要我们教师,加以引导和纠正。

3.诚实守信的习惯。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北京某名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前奋力考过了“托福”和“GRE”,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到学校不久的一天下午,女导师给他派了任务,让他从2点到3点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实验室里刚好有一部电话。结果他在2点到3点的1小时里,其打了40分钟的长途电话,和中国的同学、朋友聊天。到了月底,系里的秘书和他的导师算电话费的帐,感到奇怪:“哪里打过这么多的长途电话?”仔细回忆,她就把他叫来询问。学生信誓旦旦地说:“没有。”女教授对他的公然说谎很气愤。几天以后,校方宣布,这个来自中国的“优秀学生”被开除了。

故事说明:诚信是多么的宝贵与重要。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是孕育其他品德的基础,没有了诚信,其品德之恶劣是确凿无疑的。

诚实守信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起。

4.合作的习惯。

省特级教师王燕骅说:现在的社会,个人奋斗难以成功,必须合作。事实确实如此,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合作化的社会,任何人都不能“包打天下”,要成功地办成一件事,离开了他人的合作,任何人都无法实现。

近年来,我们强调了竞争的重要性,刻意培养了孩子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学习上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你追我赶”“争第一”。又加上孩子的“自我中心”性格,导致了孩子们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对此,我们教师有责任,有意识地开展合作教学,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到合作的愉快以及成功的乐趣。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如讲卫生的习惯、讲礼貌的习惯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