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师之责:人性教育
10220000000016

第16章 严是爱吗

有老师在谈到“严与爱”的问题时说:学生要用严格的纪律来约束,“严是爱,松是害”。在此,我想问的是:严,真的是爱吗?

其实,“严是爱”的观点,不是今人的发明,是我们老祖宗很早以前就提出来了。最典型的是“教不严,师之惰”和“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都是封建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要求和准则,是与封建社会权力高度集中的“皇权”观相一致的。时至今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除了严之外,就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吗?仍停留在千百年前的那个教育高度毫无进步吗?

有人口口声声说严是爱,严是爱的依据何在?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严?我们凭什么对孩子严?对此,有人作进一步的思考没有?

对孩子要求严,其实是有一种认识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造成的,那就是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孩子没有自控力,容易学坏,孩子不会自己学习,不会自己要求上进。在“严”的背后,有一种可怕的等级观念在作祟,即大人与孩子是不平等的,大人高高在上作全知全能无所不能状,孩子低低在下作匍匐在地状。在“严”的背后,是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忽视和抹杀。正因为要严,我们才给孩子规定了学这学那,给孩子规定了不能学这不能学那,即我们给孩子的成长发展人为地规定了一个框框一个范围,除此之外的更广大的空间便与他们无缘。显然,这种严,这种成长,这种发展,是不全面的、片面的、不健康的、不自然的,也是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的。一粒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我们能做的,不是给他搭一个荫棚,为他遮风挡雨,不是给他穿一身衣服来束缚住他枝条的生长方向,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松松土,浇浇水,施施肥,不让人砍而已,至于如此做之后,能否最终长成参天大树,那是种子自己的事。拔苗助长,或修剪成盆景不让长高,都是不人道的、残忍的行为。

对孩子要求严,还有一个问题,即严的标准是什么?“孟母三迁”“囊萤凿壁”和“悬梁刺股”的故事,一再地告诉我们,对孩子严,那是出于盼孩子有出息的强烈愿望,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在作怪。即严的标准是为了有出息。而什么是“成龙”“成凤”?什么是“有出息”呢?在国人的观念中,由于封建科举制度的长期毒害,往往是认为“学而优则仕”是唯一的人生成功范例。时至今日,读书为了什么,虽已有多种答案,不再是“当官”这唯一的选择,但归根结底仍逃不出这样一个目的,即为了拥有未来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将来的所谓幸福生活作一敲门砖。正因有如此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要求严的同时,不知不觉中犯了短视的毛病:眼盯着好工作好地位,而忽视了孩子在奔向这一目的的路上心情如何有何感受!好的工作、好的地位和心情如何感受如何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好的工作、好的地位,而感觉一直痛苦不堪的话,又有何意义呢?更何况,什么是好的工作、好的地位?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问题,家长大人认为是好的工作、好的地位,但孩子不一定认同,大人们有何权力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呢?

1997年第9期的《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生命的价值在哪里》的报道:一个14岁少年自杀的故事。

“孩子,你在这儿放牛为什么?”

“让牛长大1

“那牛长大了呢?”

“卖钱,盖房子。”

“有了房子又做什么?”

“娶媳妇,生娃。”

“生了娃呢?”

“让他来放牛呗。”

这是一位电视记者对偏僻乡村的一个放牛娃的现场采访,可四句简单的回答,却触发了一个14岁少年的死亡。这位少年连续三年是校级三好生、班长,可在他的日记中,却记录了和许多同龄人相同的困惑:

今天,期末考试已经过了大半,感觉轻松了许多,可是想到三天后那连续几天的加课,心便凉了半截。又要公布成绩,召开家长会了,心中更是不安。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如此激烈的竞争?……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他说明了死的理由——

那天,我看了一个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了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么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这位14岁少年得出的结论。在夜里,在与父母一墙之隔的自己的房间里,他饮毒身亡,14岁的花蕾就这样凋谢了。(自杨雁斌《创新思维法》)

14岁少年的死,还不能让我们警醒吗?对孩子严的结果,不是爱,而是“杀人”啊!让孩子为了有出息——为了考大学,为了好工作——而读书,而要求严,这是不见血的杀人啊!

真正的爱是无私的,真正的爱是给对方以最大的自由,而绝不是“严”。对孩子规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严,其本质是对人——孩子——的不尊重,是对人的独立性的忽视,是对人的无情摧残。

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孩子,不是大人(家长)手中的私有财产,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想放在哪就放在哪。孩子,自己有发展的欲望,自己能管理好自己。让我们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给他们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大环境,让他们自己去闯,去学习,去发展。让我们的孩子远离大人指手画脚的“严”,还他们以快乐,还他们以自由,还他们以选择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