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悟母爱
10218700000018

第18章 风筝的家

冷薇

真的说不清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记事的。只记得母亲有时把我关在房门外面,不让我进屋,谎称她要怎样怎样(可能是因为我淘气)。我害怕极了。那时,母亲是我唯一的亲人,我真的怕再失去母亲。

1961年,我出生在淮北农村,父亲在我不满两周的时候就病逝了。母亲带着当时只有9岁的姐姐和我,勇敢地承受这无情的天灾和人祸。希望在母亲心里像是秋夜里被云层遮住的星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出来。能看到的只有狂风暴雨。母亲是个坚强的人,她没有惧怕黑暗,咬紧牙关,向着希望挣扎着。

由于母亲身体很弱,每天的工分值很低,所以不能缺工。否则,到了秋后就得欠账,我们一家三口就没有饭吃。

家里的生活自然是很差。母亲每天要干那么重的活,却连饭都吃不饱,她开始生病了——每天晚上放工回来,她的胃都疼得要命,没钱买药,只有自己用手揉。我那时唯一能干的就是帮着母亲捶背,以解除母亲一天的疲劳。我的小手按照母亲的指令,有节奏地敲打在母亲的背上,背虽然还是疼的,可她的心里甜滋滋的。在母亲的心目中,真正的希望就是我。

为了改善伙食,家里偶尔擀一次面条,每一次母亲都说自己不饿,把碗里的面条拨给我。母亲看上去很胖,大人们说那是浮肿。用拇指在腿上轻轻一按,便立刻下去一个坑。我6岁那年像是真的懂事了,有一次,母亲照例把她碗里的面条拨给我时被我坚定地拒绝了。我似乎明白了,母亲哪里是不饿,她分明是怕我吃不饱。母亲对我的举动先是不解,后又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但我能看得出母亲很高兴——儿子长大了。

9岁那年我上学了。母亲为我缝了个花布书包,可把我乐坏了。虽说学校的课桌和讲台全是泥巴做的,但它们对我的诱惑力太大了。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门门功课几乎全是100分。记得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教算术的王老师突然有事,又没有别的老师,就让我临时给我们班上了一节算术课。这事后来传到母亲耳朵里,母亲别提多高兴了。

从小学到初中,我的学习成绩都很好。1978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我们县城一中的高一(1)班(那时提倡的尖子班)。同时也被省城某重点中专学校录取了。在县城里读了一个月的高中,母亲从五婶家借了20斤粮票。这时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不能再读高中了,尽管我也清楚地知道,这个班里的学生将来的去向多数都是重点大学。拿着中专录取通知书,我坐上了去省城的火车。

联产承包的春风很快吹到我们那里。母亲在家里种着属于我们家的那几亩地(就在我读中专那年,姐姐出嫁了)。由于收成还行,母亲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母亲不认字,我给她寄的信多半是让我舅舅给她念。舅舅家离我们家很近。按说我可以把写给母亲的信直接寄给舅舅,但是我没有那样做。我能够想象得出母亲收到我的来信时的喜悦。那时,这些信也成了母亲的希望。

第一次放寒假,我用省下来的钱买了几包高级香烟。回到家里,母亲用很凝重的语气对我说:“孩子,你带上香烟,到几位叔叔大爷家里去看看他们。”我理解母亲的心思。在我小的时候,他们曾给过我们家很多次无私的帮助。记得在我读初一的时候,家里的房子实在不能住了,北边的墙用木棍撑着,裂缝有巴掌大那么宽。在亲邻们的帮助下,母亲决定重新盖房子。母亲从村子里找来十几个劳动力,整整干了近十天,可他们却没有一个愿意在我们家吃饭。他们回到家里吃完午饭又从家里过来干活,没有任何人有怨言。这就是乡情,使我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乡情。

后来,我和我爱人就是在这间房子里结的婚。那天大家都很高兴,唯独母亲流泪了。这二十多年,她是怎样的含辛茹苦,她承受着一个女人本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在漆黑的布满荆棘而又洒满风雨的长夜里,她坚强地走了过来。如今,看到儿子和媳妇都成了国家干部,这一天来得多么不容易啊!那天夜里,母亲失眠了。

为了照顾自己的孙女,母亲不得不告别那个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家来到城里,和我们住到一起。20世纪90年代,我在单位很忙,经常有应酬,每天很晚才能回家。平日里没有多少时间和母亲交流,晚上回来时经常能看到母亲站在大门口(我们住在院内)。有一次,我竟然责怪母亲:“天这么冷,你站在这儿干什么?”母亲说:“我没事,就回去。”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每天都是在等我。只有看到我安安全全地回到家,母亲才能吃得好晚上的那顿饭。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有一种愧疚感。在母亲心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做儿子的哪里能了解母亲的那份心?

无论多美的语言,在母爱面前,都显得那样的苍白、那样的黯淡。

儿子就是母亲放飞的风筝,无论你飞得多高多远,母亲的目光都将永远注视着你。

我深爱着我的母亲。

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平安、幸福!

心灵寄语

儿时的我在母亲的怀抱中成长,母亲用她的臂弯替我遮蔽风雨,我也体会到乡情宛如冬日的温暖。长大后,母亲又迁就于我,每日的守候让我除了体会到家的温暖,同时还会涌起愧疚。如果我是风筝,母亲的爱是线,这样我才可以放心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