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优秀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艺术
10210500000016

第16章 讲究批评的技巧

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闻名世界的宏伟建筑。当时,石匠在处理那些石材时,结果发现一些石头坚硬得无法穿凿,就试着用铁楔或锤子劈砍。然而,这些艰辛的劳作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于是,石匠试着将铁楔改换成木楔。把一块块木楔嵌入石缝之后,再用水来润湿这些木块。奇迹发生了!干木楔吸水之后膨胀的力量,使得再坚硬的花岗石也无法抗拒。在潮湿木楔的沉默无声的膨胀力量的挤迫下,坚硬的花岗石终于裂开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回味这个故事,联想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所谓的“学困生”和“顽劣生”抑或处理那些不经意的“偶发事件”时而在常规批评不大通达的情况下,不妨学会一点给“木楔”加点水的方法,用一种更富有创意的,甚至近乎另类的批评艺术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倘能如此,学生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宽广而又稳固的平台。

曾听一位同行给我描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两位年轻的女教师愉快地走进各自的教室,一位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人的头像,上面写着“××(老师的名字)遗像”4个大字;一位发现教室的墙被涂成了黑色。

看来,暴风雨就要降临在这两个教室了!然而,且看两位老师的表现:

A教师面带笑容对着画像欣赏了一下,转脸环视全班,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不错,可是好像多写了一个字。”当她从学生表情上认定画像是王小虎的“杰作”之后,点名提问了他。王小虎回答,多了一个“遗”字。“为什么呢?”老师追问。“因为老师没有死,所以不是遗像。”“回答得好1老师微笑着点头赞许。

B老师也面带笑容对着黑板墙欣赏了一下,诚恳地说:“我很高兴,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幽默的同学,他非常聪明,非常有创造力。这么多年了,没有一个人想到把墙刷成黑色,可是我们这位同学却想到了。我相信这位同学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而且,我也相信,这位同学既然能把墙刷成黑的,那么,他肯定也能把墙还原成白的。让我们用掌声来表示对他的信任1

教室里顿时云开雾散,春意盎然。然而对那两个淘气的孩子来讲,却应该是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这两个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懂得了用给“木楔”加点水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这里,成功的批评方法,恰恰就像能破开坚硬石头的木楔,既简洁,又有效。

报载:欧洲有一家剧院,在一次演出时,许多夫人、小姐都戴着一顶时髦的高帽子。坐在后面的观众向剧院老板提出意见后,老板马上到台前说道:“请戴帽子的女士们将头上的帽子取下来1

尽管他十分礼貌的重复了三遍,但无人理睬。

在另一家剧院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老板说:“女士们,为照顾年纪大的女士,年轻的女士请取下头上的帽子,年长的则可以不脱帽。”

同样的一个意思倒过来一说,效果居然完全不一样:场内几乎所有戴帽子的女观众都将帽子摘了下来。

同样的事,一个是提醒式的催促,一个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后者仅仅是给“木楔”加了点“水”而得到的结果就迥然而异了。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要是果真弄到了无法可想的地步,那只能怨自己是笨蛋,是懒汉。”爱迪生的这句话,虽然很尖刻,但是也很深刻。身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懂得以退为进,让学生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氛围中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批评。学生需要关爱,需要宽容,毕竟,有“弦月之憾”,才有“满月之美”呀!要做到真正地关爱学生,让宽容结出累累硕果,还需要一种睿智的教育引导艺术。只要我们时常拥有一种冷静的心态和创新的思路,用委婉的方式、不露痕迹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知晓过错,促使其源自内心的觉悟,进而达到自律,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动心为上的教育艺术,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以退为进,“化敌为友”,让孩子不羁的心灵,在机智的时刻,进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我们要善做学生的“引导者”,而不要做“强势指导者”或“命令者”,因为有创意、有耐心、循循善诱的引导,往往更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老师,批评时别忘了给“木楔”加点水,相信你一定会收到“水到渠成”“水到石开”之效!

(汪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