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保龄球效应”: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没看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之所以不断上升,就在于教练懂得激励的艺术,是教练的赞赏让队员找到了自信,获得了持续进步的力量。而教练乙虽然客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却伤害了队员的自尊心,让队员自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成绩一次不如一次。
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我们的很多教师其实不也是像教练乙一样对待学生的吗?对于考试,哪怕学生考了99分,我们也会紧紧地盯着做错的那道题,对学生语重心长地说:“下次一定要仔细了,可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知道吗1为什么老师会紧紧地盯着那做错的一分,而对于学生答对的99分熟视无睹呢?因为我们教师期待着每个学生都能十全十美,我们希望学生成绩优异、品德良好、思想先进、多才多艺。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期待与希望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即使个别极优秀的学生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并不十分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也许是我们太爱自己的学生,正是这种爱,让我们紧盯着学生的不足,以求学生达到完美的境界。
只不过教师这种看似严格要求学生的举动,看似爱学生的表现,其实却深深地伤害了学生,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反而让学生失去了不断努力与进取的动力,以至于自己放弃自己,表现越来越差。作为教师,确实应当从“保龄球效应”之中,反省自己,反省我们的教育了。我们不能紧紧盯着学生没有打倒的那3只瓶,而应学会看到学生打倒的那7只瓶。
看到打倒的7只瓶,是一种欣赏的教育眼光。拥有这种眼光的教师才能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发现学生的长处,发现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力。正是因为学生已经打倒了7只瓶,才说明学生已经努力过,已经奋斗过,并且已经掌握了击球的方法,而且还有进一步提升与发展的可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感受到教师的希望,从而更加投入到学习,更加努力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看到打倒的7只瓶,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思想。我们的教育本质是发展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学生的学习结果其实远不如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要,教师的教育过程亦比教育结果更重要。如果说打球是一种教育的话,那么打倒几只瓶子其实并不十分重要,关键要看学生在打球中学到了什么,让学生从打球中获得自信,不仅是打球必备的技巧,而且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更是成长与进步的秘密武器。教师教学中传授了这样的品质比任何知识都重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打倒的七只瓶,因为7只瓶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那是学生努力的结果,更是学生自信的力量。
看到打倒的7只瓶,期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育需要严格要求,但是更需要方式方法,需要给予学生以激励、以自信、以积极进取的念头。
(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