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10188200000042

第42章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19)

第二件事,有一次曾国藩到朋友家吃饭,看到朋友的小妾非常漂亮,不由得多看了几眼。回家后,他就觉得自己的妻子有点不顺眼。为此,他在日记中对自己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说自己简直就是一个禽兽。

第三件事,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了好处,他很羡慕。于是他就批判自己,每天讲要按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灵魂深处却那么羡慕金钱,这很卑鄙。下午他到朋友家去,知道这个朋友得了一笔别敬,心里又很羡慕。他回家后又写日记,说上午刚刚进行了自我批评,下午又犯这个毛病,真可谓下流。

曾国藩写给自己的十二项修炼要求中第十项说:“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也就是说没有什么不可以对别人说的事情。“君子坦荡荡。”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完全可以暴露在众人面前。从以上这些事可以看出曾国藩严于解剖自己、促进自身修炼的决心。试想,这样的人别人怎么会不信服呢?这样的人怎么会没有好命运呢?这样的人有什么理由不流芳百世呢?

我庆幸自己读了两本好书,也庆幸自己跨时空找到了两位良师益友。我下决心要像袁了凡、曾国藩两位先贤一样,花大工夫、下大力气,让自己的心灵接受洗礼,完全彻底告别旧我、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当我潜心思考家庭教育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知识是那么匮乏,智慧是那样枯竭,沟通技巧是那么不高明,对人性的理解是那么不到位。以前,我盲目认为自己是比较成功的人,各方面都还可以。在孩子身上一经验证,才发现自己的生命链条竟然有那么多薄弱环节,所以在和孩子共度生命历程中才会不断掉链、脱节。

我心里非常清楚:做好孩子的榜样要的是真功夫,玩不得半点虚假。我知道改变一个人比较难,尤其是世界观已经形成、各种习惯已经养成的成年人,改变起来就更难。但是难归难,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我必须这样做,而且一定要做好。

我知道只有知行合一的人才有人格魅力,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孩子之所以对家长不尊重、不信服,主要原因是不少家长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孩子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孩子不会尊重口是心非的人。

我这个人缺点错误比较多,但是我敢于下决心接受挑战,从根本上提高修养、改变自我。我确定了努力方向:深刻剖析反省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按较高的标准修炼人格,提升道德水平;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认真感悟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

我知道我距一个合格父亲、距孩子的期望还相差甚远。但我不和别人比,而只和自己比,我要求今天的我一定要比昨天的我有所进步,哪怕是只进步千分之一。我向自己提出了“每天八问”:读书学习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思考问题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对待孩子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耐心?和孩子交流是不是比昨天更加诚恳?是不是又积累了一定的智慧?和老师交流是不是有新内容?是不是进一步远离了功利?是不是比昨天更有定力?

为了逐渐强化自己的正面素质、弱化自身的负面素质,培养良好习惯、改掉不良习惯,我设计了一个“一日考评功课表”,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考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二十一天基本能养成一个好习惯,或者基本改掉一个坏习惯;九十天能完全养成一个好习惯或者完全改掉一个坏习惯。按照心理学的理念,我把自己要改变的习惯和要培养的习惯列成了一个表。

我每天晚上临睡前要花数分钟时间,把自己当天的所作所为“过电影”,对自己要改掉的、要培养的项目逐项对照、认真反思。哪一项做得比较好,我在后面的空格里填上;哪一项做得不太满意,在空格里填上;哪一项做得比较差,在空格里填上。

填表的过程是总结的过程,更是反思的过程,发现今天某项做得不好,往往会引起重视,明天会刻意把它做好。刚开始我不太习惯,一些项目做得也不尽人意,表格中的是少数,占大多数,也不断出现;十多天后,就比较习惯了,表格中的在增多,在减少;等到三周后,表格中大多成了和,鲜见有出现,心理上也习惯了。说复杂也简单,用心做了二十一天,好习惯基本就养成了,坏习惯也基本改掉了。

初战告捷,我的信心更足了。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就,我在二十一天的基础上坚持了三个月。这样,项目上的内容在我脑海中不断得到强化,在我的潜意识里扎了根,想忘也忘不了了。

这个方法确实帮了我不少忙,比如容易发怒、听不进不同意见、喜欢议论人、浪费小块儿时间等一些不良习惯就是这样改掉的;我的一些好习惯、好品质,比如坚持锻炼身体、喜欢做家务、东西随手放回原来的地方、善于赏识家人、迅速化解负面情绪、凡事光明思维、善于释放积极情绪、寻找原因原谅别人、让感恩成为自觉行动等,也是这样养成的。

这张考评表,让我一天一天修正自己的缺点和顽疾,一步一步向着一个合格父亲、家教专家迈进;同时,儿子也在一天一天、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可喜的改变。

六、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

教育自始至终都应该是一种伴随着情感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缺少了同感共情,教育和被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对抗关系。一块板结的土地,你浇再多的水,它都会拒绝吸收。

想教育一个孩子,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在感情上认可你、接受你。缺少这一环,再好的教育,也都是失败的教育。在做陪读父亲的日子里,我和儿子的关系从对抗、冷漠到理解、亲近,经过一个漫长的修复和磨合的过程。这期间,同感典情,成了我走进儿子情感世界的“金钥匙”。

“同感共情”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何谓同感共情?简言之,就是体验和感悟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就是和别人产生情感共鸣。在家庭教育中,同感共情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

父母和孩子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对同一件事会有各自不同的真实感受,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

以前,由于我不懂得同感共情,在教育中给孩子造成了不应有的伤害,我自己也吃了不少苦头。我把自己常犯的一些错误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我的那些口头语,可能大多数家长都不陌生。通过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分析,家长朋友会对“同感共情”这个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案例一:

儿子:我一点不喜欢英语,上英语课我总是犯困。

爸爸:英语是主科,学不好怎么能行呢?

儿子:老师讲课我好多听不懂。

爸爸:人家能听懂,你为什么听不懂?多从自身找找原因。

儿子:反正我不喜欢学英语。

爸爸:不管你喜不喜欢,你必须把英语学好。

儿子:我感觉我学不好。

爸爸:你没有一点自信心,肯定学不好。

儿子:又不是我一个人讨厌英语,不少同学都不喜欢这门课。

爸爸:你不要再狡辩了!下次考试,英语成绩再不提高,看我怎么跟你算账!

分析:

儿子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向父亲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十分正常的心理诉求。儿子本想从父亲那里寻求理解、得到帮助,而我却让孩子极度失望。我既没有接纳儿子的情绪,也没有认同儿子的感受,更没有认真分析儿子抵触英语这门课的深层次原因,就轻率否定了儿子的感受,还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儿子。在不能说服儿子的情况下,又粗暴地压制了儿子。由于我没有和儿子共情,结果造成儿子不但憎恨父亲,也更憎恨英语这门课程。

案例二:

儿子:这本书真无聊。

爸爸:不会吧?我看过的,很有意思。

儿子:作者真傻,写的是什么?!

爸爸:你说什么?这本书很有教育意义的。

儿子:谁说的?!这本书太烂了!

爸爸:不好好读书,还废话那么多!再胡说,我就对你不客气了!

分析:

我们和孩子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社会人,又有着年龄和阅历的巨大差异。

对一件事物的看法怎么会完全一致呢?对一本书的认识又怎么能完全相同呢?现实中的家长,经常犯主观主义错误,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当成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好恶当成孩子的好恶。在家长眼里,自己喜欢吃面条,孩子就不应该喜欢米饭;自己胃酸,孩子就不应该吃醋。这样做,实际上是在不厌其烦告诉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体验,而要相信父母的判断;自己的感受靠不住,父母的感受才是正确的。长此以往,要么孩子对父母不信任,亲子之间的感情鸿沟越来越深;要么孩子变成一个缺乏主见、奴性十足的人,从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到失去自我。试想,这样的人怎么能活出生命的精彩呢?

案例三:

儿子放学回到家就发脾气。

儿子:老师也太可恶了,竟然说我得了健忘症!我没背会课文,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还说要告诉家长。

爸爸:我看老师批评得有道理,谁让你不用心呢?人家都能背会,就你背不会!看你以后还不长记性?

儿子:我又不是故意的,好几个同学都不会背,他为什么偏偏批评我?

既然他不给我面子,我以后就不交作业了,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爸爸:你敢!看我不敲扁你的头!

儿子赌气离家,好几天待在网吧。

分析:

儿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希望从父亲这里寻求情感支持,这是符合情理的事情。我不但没有给儿子以精神安慰,反而火上浇油,这样做破坏性极大。

儿子受到不公正待遇,以离家出走进行抗争,不仅耽误了学习,亲子关系也出现了裂痕。儿子本想寻求认同,由于父亲和老师站在同一个立场,反而使儿子更加孤立无援。这样做的结果,无形中助长了儿子和老师的对立情绪。

假如说原来儿子营恨老师六分,加上父亲缺乏智慧的搅和,儿子对老师的憎恨就加深到了八分。和老师关系的不和谐,自然而然会延伸到学习上,学习必然受到一定影响。

孩子的问题日益严重,我自己也苦不堪言,这给我上了重要一课。我刻骨铭心地认识到:同感共情是给孩子情感支持的不二法宝,是促进亲子和谐的最有效手段,是开启孩子心锁的万能钥匙,是实施家庭教育的最基本保证。认识提高后,我就刻意在和儿子典情方面下工夫。

通过学习、思考、练习,我学会了接纳儿子的所有情绪、认同儿子的任何感受,包括接纳儿子的痛苦、烦恼、沮丧、愤怒等情绪,也认同儿子和自己截然不同的感受。我在语言艺术方面也有了质的提高。以前,我和孩子说话,总是企图纠正孩子,因而不断否定孩子的观点,总是说:“你讲的不对!”“不是这样!…你说的没有道理!…不要再辩解了,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呢!”现在,我习惯这样说:“是的!…是这样!”“有道理!”“你这样想完全在情理之中!…我也有这样的感受!”

运用了“同感典情”,和儿子的沟通交流有了可喜的变化。以下几件事,让我认识到了“同感典膺”的神奇魅力。

案例四:

有一次,儿子回家后,情绪低落。

儿子:老师太讨厌了!我仅仅迟到了一小会儿,老师竟让我在教室外站了一节课。

我说:出现这样的事情,你心里一定很难受。

儿子:确实是这样。

我说:在同学面前让你那么难堪,你一定很没面子。

儿子:那一刻我恨不得钻到地下去。

我说:站在教室外面,你一定非常憎恨老师,甚至希望老师倒霉。

儿子:老爸,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就是这样想的。

我说:有人伤了我的自尊心,我也会这么想。

儿子:老爸,你能理解我,我感觉轻松多了。

儿子情绪稳定后,我拉着儿子的手说:老师的做法是有些过分,但你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早上起床后,你若能再抓紧点,也许就不会迟到。

儿子:我想是这样。

我说:其实老师也不想批评你,如果大家都能按时到教室,老师高兴还来不及呢!依我看,你们老师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他对你严格要求,实际上是对你的重视和关爱。“响鼓要用重槌敲”嘛!儿子,遵守纪律是一个学生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严于律己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也是对自己负责任啊!

如此同感共情的开导,既尊重了儿子的情感,又让儿子明白了自己的过错,同时还对儿子提出了要求。这样做,不着痕迹地实施了教育。结果是儿子和我增进了感情,澄清了是非观念,同时也更加理解老师。

案例五:

鱼缸里的金鱼死了,儿子一整天闷闷不乐。

儿子:爸爸,我的大金鱼死了。

我说:是吗?怪可惜的!

儿子:我每天都喂它,它给我带来不少欢乐。看不见金鱼落的。

我说:是啊!养了那么长时间,已经有了感情。

儿子:一整天我都在想着金鱼。

我说:你那么有同情心,真是难能可贵。金鱼如果有知的。爸爸再给你买几条最好看的金鱼,你最配拥有它们。

儿子:(面露喜色)爸爸,你明天就去买,好吗?

我说:没问题!我明天一早就去买。

我心里空落

定会感激你

由于我认同了儿子的感受,儿子很快从痛苦中解脱了出来,同时也更加信任爸爸。

案例六:

儿子回到家,情绪非常激动。

儿子:同桌太烦人了,他借书不还,还恶语伤人,我再也不理他了!

我说:儿子,你的同桌肯定伤了你的心,要不你不会那么难过。你把心里的不快说出来,老爸替你分担些。

儿子:他借我书一个多月了,迟迟不还,我向他要,他说:“小气鬼,一本破书也值得那么在意,该还的时候就还给你了!”

我说:同学说这话确实欠妥当,难怪你那么生气,这事换了谁心里也不好受。

儿子:我对他那么好,他竟然这样对我!

我说:正因为你对他好,所以才接受不了他说的话。

儿子:简直不可理喻!

我说:这件事确实让人感到遗憾,但我们应该寻找原因替别人开脱,也许同桌遇到了烦心事,心里正纠结呢。多想想同桌的好处,内心就会好受一些。

儿子:要说同桌也不能算坏,他说的话太难听!

我说:这件事情主要责任在同桌,你没有什么错。但爸爸希望你继续保持宽容心,同桌的问题让他自己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桌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也不愿失去你这个朋友。宽容是美德。合适的时候你是不是主动与同桌和好呢?两个人天天并肩坐着,你绷着脸,他撅着嘴,该有多不舒服?放下面子才能保全最大的面子。

儿子:你说的有道理,但我一时转不过这个弯。

我说:我相信你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由于我的共情,儿子情绪趋于缓和,对同桌的怨恨也在减弱。

仅仅一个同感共情,孩子就得到了体贴、呵护;仅仅是接纳了孩子的情绪,竟然带来了孩子对父母的巨大信任;仅仅是认同了孩子的感受,父母竟然有如此大的收获,一切都朝着建设性的方向发展。这样好的事情,打着灯笼也难找到,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同感共情竟有如此大的魔力!它是实施家庭教育的看家功夫,它应该成为每位家长的基本素养。这么重要的教育秘笈,我们怎样才能运用得法呢?我认为要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当孩子行为失当或者做错事时,家长一定要沉着、冷静,切忌急躁、焦虑。家长要认识到,无论孩子的言行多么荒谬、错误犯得多么离谱,孩子都有自己的理由。只是我们没有读懂孩子、不知其中原因而已。确立这样的观念,我们就能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感受;我们就能从孩子的视角观察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样,我们就多了一分理智、少了一分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