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10188200000040

第40章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17)

和老鹰的困境相似,每一个年已不惑的家长都将面临着家庭教育的挑战。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以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还是重塑自我,跟上孩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己子成长的脚步,让自己接受历练,像凤凰涅檗一样获得崭新的人生呢?我选择了后者。

选择就意味着牺牲。我清醒地知道,要做好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要征服一座高山,肯定是要历尽艰辛的,但只要义无反顾地往上攀登,终有一天会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有一句话说得好:“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我是在修炼自己、拯救儿子、重构家庭大厦,这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事业,又是一项铸造灵魂的工程,会有那么容易吗?

怎样能扎扎实实进行自我修炼,彻底改变自己?怎样能走进孩子内心,为孩子的成长加油?自我修炼这件事,离不开学习,更离不开思考。民营企业大多是靠辛苦加班赚几个钱,如果按八小时工作制,法定节假日全部休息,很多企业都无法生存。如果我的厂子还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运作,我就会不由自主掉进事务堆里。也就是说,如果不脱离原来的工作、生活环境,自我修炼就是一句空话,至少会大打折扣。

人生智慧某种意义上是舍得的智慧。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人说,孩子的事情大如天,我认为孩子的事情比天大。日本的父母对孩子教育相当重视,孩子出生后,很多母亲辞去工作,当起“全职太太”,全力培养孩子,我怎么就不能做一个“全职爸爸”呢?

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权衡,我脑海里非常清晰地跳出了四个大字:“丢卒保帅”。思路理清后,我义无反顾地关闭了辛苦打拼建立起来的企业,在儿子的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成为一名专职陪读父亲。

这在当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我脑子有毛病,有人说我钱赚够了。早在世纪年代,我就是当地工商联(总商会)的副会长,可以说在事业上小有成就。我的商界同仁,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数位成了当地民营经济举足轻重的人物,而我却选择了急流勇退,的确让人不理解。

面对流言蜚语,我不作任何解释。我自己脑子清醒得很:拿厂子和孩子相比,后者要重要得多。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而孩子的成长不会等我们。

陪读生活是枯燥的。每天一日三餐给孩子做饭,上街购买柴、米、油、盐、菜,到书店看书、选书、买书,到学校和老师交流,其他的时间大多都用于读书、学习、思考。

说实话,过惯了热闹的生活,习惯了别人围着自己转的日子,猛的一下待在简陋的房间里过着这样枯燥的生活,我一开始还真不习惯。没有电视机、没有人交流,真是一种精神折磨。和以前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已经让人无法接受;精神的失落和孤独、生活的单调和乏味更让人寂寞难耐。这种苦行僧股的日子是局外人很难想象的,没有强烈的信念、没有坚强的意志是支撑不下去的。我自己,也曾经动摇过。

有一天,听说昔日的一位商界朋友事业上了台阶、发了大财,在羡慕之余,我开始不疑自己弃商从事家教是否选择错了。这位企业家原来和我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如今人家捷足先登,而我却在守着孩子做饭、洗衣服。那一天我心烦意乱、杂念丛生。我想,如果我当初不关闭厂子,我的事业定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甚至会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我的身价就会更高、分量就会更重。晚上,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思绪后,我为自己的心猿意马羞愧难当,并在日记上对自己庸俗、狭隘、短视的思想进行了无情批判:

你经常对别人讲:“积业不如积子。家业万贯,不如教子成才。要给孩子留下精神宝藏,不要给孩子留下大量物质财富。”

难道这不是你的心里话吗?你为什么还要羡慕别人发财呢?这不是口是心非吗?这不是言不由衷吗?这不是里外两张皮吗?你怎么这样经不起诱惑呢?你忘了“修身如执玉,种德胜遗金”的古训了吗?

你那么崇尚林则徐,总是说林则徐是大家,有远见、有智慧,难道你不记得林则徐说过的两句话了吗?林则徐说:“我儿不如我,要钱做什么?愚而多财,易增其过;我儿胜似我,要钱做什么?贤而多财,易损其志。”

你自认为对金钱有一定认识,你也知道“富翁易得,贵族难求”

的道理,你曾发誓要成为精神上的富人,为什么面对诱惑却乱了方寸呢?难道你是在欺骗自己吗?你忘了恺撒大帝的故事了吗?恺撒大帝在临终前交代仆人,安葬自己时一定要把自己的双手放到棺材外,他说:“我要让世人看看,像我恺撒这样伟大的人物,死后也是两手空空,你们何必还要那么在意财富呢?”

你为什么总是鼠目寸光呢?几十岁了,还摆脱不了世俗的干扰。你为什么那么向往金钱?你想留给孩子巨额财富,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吗?你想剥夺孩子奋斗的权利,让孩子成为平庸的人吗?你想让孩子坐享其成,品尝不到生活的真滋味吗?你不知道“富不过三代”的哲理吗?你想让孩子成为寄生虫吗?你想让孩子成为被人嗤之以鼻的“富二代”吗?你忘了郑板桥留给儿子的遗训了吗——“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都不算好汉!”

你的想法是那么庸俗不堪,你想把主要精力用在追求物质上,而忽略精神追求吗?你十分清楚人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若在建设物质家园方面投了过多精力,自然会对构筑精神家园潦草马虎,自然无暇进行内心修炼。你没有看到生命的旅途上无数疲惫、倦怠的旅人吗?你没有看到那么多庸庸碌碌、糊里糊涂疲于奔命的人吗?难道你羡慕那些终生追求物质财富,却在精神上穷困潦倒、一贫如洗的人吗?难道你羡慕那些物质富有而精神在流浪、心灵在漂泊的人吗?

经过对自己的严厉批判、无情解剖,澄清了是非观念,我内心平静了,信心更坚定了,决定按自己规划的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我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孤独;抗拒世俗纷扰,战胜诸多诱惑;加强修炼,每日三省吾身。

偶尔,我会这样想:我这是在干什么?有必要这样为难自己吗?有必要活得这么累吗?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当思想走岔道时,我会马上提醒自己: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你身上怎么有这么多劣根性呢?难道你就是这样给孩子做榜样的吗?你也太令人失望了!这是你自己选择的路,没有人强加给你啊!你以为追求进步那么容易吗?你以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提高自己吗?通过对自己狠批猛斗,我的思想又被拉正道。

无数次的反思和自我拷问之后,我越来越坚定了信念,也越来越安心于做一个陪读父亲了。

最后,关于陪读,我想给家长朋友讲几句话。

从根本上讲,我是不提倡陪读的。按常规来说,陪读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弊端。

其一,专职陪读的父母,难免要承包孩子的大部分生活,父母把孩子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了,不利于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

其二,长期处在父母“监督”之下,孩子会认为父母不信任自己,亲子关系往往比较紧张。

其三,父母天天和孩子在一起,最容易事无巨细过问孩子的事情,侵占了本该属于孩子的空间,孩子最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其四,陪读会影响整个家庭生活。孩子是父母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父母生命的全部。父母还有自己的事业,还有自己的生活,还要为生计而奔波。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是没有条件陪读的。

世界上的事情都有两面性,利和弊永远是一对孪生兄弟。我的陪读是特殊情况下的产物,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我介绍我的经历,本意绝不是引导家长跟风,而是提醒家长朋友,家庭教育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要实实在在把教育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要等到孩子出现问题了,再亡羊补牢。

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情况,家长朋友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案。只要你全身心投进去,只要你孜孜不倦地追求,只要你掌握了家庭教育的大理念、大原则,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家庭教育之路。

三、走近阅读,做智慧型家长

改变人生,从阅读开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思想高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阅读水平。没有阅读的学校,是没有品位的学校;没有阅读的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没有阅读的家庭教育,是残缺的家庭教育;不重视孩子阅读的父母,是不称职的父母。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真正大量读书、系统读书,是从做陪读开始的。

我的人生之所以遭遇危机,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我读书少,精神营养里缺少必要的东西。因此,加大读书力度、获取足量优质心灵养分、优化知识构架,成为我做“专职父亲”的当务之急。

思路理清后,从开始陪读,我就把读书学习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每天除了买菜、做饭、遛书店之外,我大部分时间都趴在房东家那张极其简陋的书桌上。

虽然有美好的动机,也有强烈的愿望,但我的读书活动并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也是经历了一番曲折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凌乱到系统、从热情到理智,我也经历了读书的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由于我缺乏经验,具有一定的功利思想,故而走了一段弯路。回忆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教训。

一是内容太单一。

那时我的主导思想是,陪读的目的是搞好家庭教育,和孩子共同成长。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多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因此,我到书店浏览最多的是家庭教育专柜,买的也大多是教育孩子方面的书。那一阶段,我读的都是成功家长的教子感悟和家庭教育的理论专着等。

实践证明,我读的书品种单一、内容单调、知识面窄、局限“生大。假如一个人只吃一种食物,营养必定会失衡。这就好比一个想成为作家的人,只读怎样写文章的书;一个急欲成功的人,单读如何成功的书一样,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二是选书不仔细。

刚开始到书店买书,我大致翻一翻,有点感觉的就急欲买回来。拿回家认真看时,往往会有几分失望:一来读不下去,有味同嚼蜡的感觉;二来不能产生情感共鸣,更谈不上引发心灵震撼,即便是硬着头皮读完,却感觉对自己帮助并不大,因而培养不起读书兴趣。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后来发现,近年来家教类书籍泛滥成灾,东拼西凑的、粗制滥造的、质量不高的书籍充斥着书店的书架,要选一本好书还真不太容易呢!

我并不是说读质量不高的书对自己没有一点帮助,我只是说收效不大。

那个阶段我也读了一些好书,比如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等书,这些对我帮助非常大。读一本三流的书和读一本一流的书占用的时间、耗费的精力都差不多,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读好书呢?

选择一本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选择了这本书,等于把自己非常宝贵的时间、难以复制的一段生命交给了作者,能那么草率吗?接受了这一教训,后来我买书时,总要浏览一下章节、目录、前言、后记,内容也要看上十页八页。确信是本好书,至少也要保证是本不错的书后,我才把它买回来。

攻坚阶段。

接下来,我把自己的读书范围限定在文史哲、经典以及优秀家教类书籍,这类书理论性强、比较枯燥、缺少情趣,不像小说一样有故事情节,能紧扣读者心弦。读这类书,比较难进状态,时不时还会感到头昏脑涨,有时还会产生厌倦情绪,随着厌倦情绪不断滋生,我甚至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最初的一个多星期,这些负面情绪不断侵袭着我,尤其是我读《教育心理学》时,厌倦情绪简直要把我淹没。由于是国外翻译过来的大学教材,枯涩的专业词汇、别扭的语言风格,让我一点也提不起精神,毫无半点兴趣可言,简直是活受罪。

有一天,我停止了读书。我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收回拳头是为了强有力的出击”:我知道,自己的思维该认真梳理了。

怎么办?我又一次对自己进行拷问:“老贾呀,你就这样选择退却吗?

这真不是你的风格啊!这是你自己选择的路,没有哪个人逼你,不读书怎么能提高呢?不读书怎么能完成既定任务呢?你总是说你是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人,难道这小小困难就能把你击垮吗?肯定不能!”

经过扪心自问,更强化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为了切实把读书学习落到实处,我决定调整自己的读书计划:纯理论性、专业性强的书籍暂时放一放,待条件成熟后再读;近期以读语言流畅、可读性强的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那一阶段,我读了解思忠的《素质与命运》、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卢勤的《写给世纪父母》、李善耀的《让孩子健全人格》、王文良的《北大毕业等于零》、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拿破仑希尔的《人人都能成功》及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数十本书籍。这些书文笔优美、思想性强、境界也高,读后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后来,我读理论生、专业性较强的书籍时,用了两个绝招。

第一,强化自己的使命感意识。我每天告诫自己:我是带着伟大的使命感来陪读的。通过陪读,我要让自己成为有教养、高素质的人,让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有用人才。我肩负着振兴家族、服务社会的重任。这是改变命运的工程,是收获未来的事业。这么好的书,我怎么能读不进去呢?

第二,把自己设想成理论工作者、专业人才。我假设自己非常喜欢阅读此类书籍,每天坚持强化这方面的信念。心理学研究表明,潜意识不辨真假,只要你不断向它发出指令,它就会全力帮你,让你成为你设想甚至假装的那种人。

以上两招是绝招,也是真经,它帮了我不少亡。由被动到主动,由不喜欢到喜欢。念着这两句真经,我读完了《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学》《心理学基础》《西方的智慧》等十多本理论性较强的书籍,又读完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夏山学校》《童年的秘密》《爱弥尔》《了凡四训》《曾国藩家书》《家庭学校》《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及《鲁迅全集》等优秀的教育、社科类书籍。

如饥似渴阶段。

再往后,读书学习完全成了我的自觉行动,甚至成了我生活的必需。每天大部分时间,我都扎进书籍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

我三天两头往书店跑,附近的书店家教专柜的书目,我几乎能背下来,书店里来了什么新书、作者是谁、哪个出版社出版的,我基本都了如指掌。

我走路想着书中的内容,睡觉想着书中的观点,可以说我对书籍的痴迷已经达到了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地步。

有一次,我正在煮粥,突然想到正在读的一本书中的一个观点不错,需要做笔记。本来想着到书房写几句话就回来,谁知来了灵感,一发不可收拾,早已把煮粥的事忘得一千二净。等我写完,粥已溢满了锅台,剩下的全糊在锅底。

还有一次,我在书中读了一篇文章《人生的意义》,我感到特别好,就要求自己背诵。看书累了,我到公园散步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背书。刚开始是小声背,背到最精彩的地方,就会情不自禁大声背出来:

重要的不是你买到的,而是你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