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10188200000025

第25章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2)

强权型教育方式还可能培养出逆反心极强的孩子。面对父母的强权教育和高压政策,孩子心里不服气,不愿意就范,就像一个皮球,被拍打得越用力,就蹦得越高。“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受到了精神虐待,他们就要反抗、就要抗争。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父母,有的顶撞父母,有的离家出走,有的沉溺网络,有的伤害父母,有的结帮拉派、违法犯罪、危害社会。

强权式教育方式弊端很多,它把孩子推向了父母的对立面。对立情绪一旦形成,孩子对父母的教育就会全盘反对、全部拒绝。这样,无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合理与否,孩子都不再乐意接受,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排斥和反抗心理。比如,父母敦促孩子好好学习,应该是合理的要求,可结果往往令家长大失所望。这是因为,家长的教导、告诫加进了强制的成分,包含了“任务”的因素。孩子们把学习当做为父母完成的“任务”,产生了一定的“苦役感”,学习起来就没有那么心甘情愿了。看看我们周围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哪一个是在父母的高压下成为优等生的?难怪有的孩子说:“叫我努力学习,没门!我才不上你的当呢!反正是给你们学的。”

实践表明:大多数孩子的厌学情绪都是父母逼迫的产物。那些看似大大咧咧、对孩子学习过问不多的父母,孩子学习成绩往往比较优秀。这样的父母,不一定能给孩子以有效指导和正确引导,但起码不会强制孩子做事,不会给孩子拉倒车,这样的家庭有一定的民主型教养元素。

“不管是最好的管。”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不管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对孩子进行人性化管理,给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给孩子一个民主、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既胸有志向,又自由自在;既蓬勃向上,又心灵舒展;既有所追求,又健康快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放飞自己的理想,活出自己的风采。

培养优秀的孩子,必须避免强权教育。

为人父母者,要确定这样的观念:对孩子而言,我们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们主宰不了孩子。孩子不是我们的个人财产,更不是我们的附属物。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受宪法保护的社会人。孩子有权利获得应有的尊严,孩子的人格和我们一样需要尊重。

父母要认识到,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主观因素,不应强迫别人接受。一个人不可能改变另一个人,包括自己的配偶和孩子。

我们只能用自己的知识、修养、智慧、人格来影响孩子、薰陶孩子、感染孩子、感动孩子。我们只能给孩子提醒、暗示和启发,而不能用强行、强制和压迫的手段。

平等待人的父母,不会有不听话的孩子。如果你的家庭教育已呈现出不和谐,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定的对抗情绪,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你自己因教育孩子而心力交瘁,那就请先反思一下自己,然后再向孩子找原因。如果父母的话语里没有了强制和强迫,也没有了支配和监督,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和开明、信任和认可,是协商和征询、理解和尊重,是关心和爱护、帮助和支持,那么,我们的孩子还会抗拒吗?

要影响,不要灌输;要引导,不要教导;要推荐,不要推销;要唤醒,不要征服。摒弃专制型教育方式,采用民主型教育手段。我们不要总想在孩子心灵阵地上插上自己的旗帜,而应该播种自己的思想。旗帜是可以拔掉的,思想的种子却会在孩子心灵中生根、发芽,孩子会在合适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方式蓬勃生长。

三、暴力教育的悲剧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打孩子”是一件正常、必要、理直气壮的事情。

据调查,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家长对孩子施加过或者经常施加暴力。在拳头和巴掌下长大的孩子只能成长为两种人:

的懦夫,一种是心理阴暗、性格偏执、生的悲剧,成为后者是社会的悲剧。

一种是唯唯诺诺、言听计从、没棱角人格残缺的莽汉。孩子成为前者是人)(、年,我对家庭教育中的体罚现象作了调查,被调查的一百二十八名未成年人中,八十六人遭遇过家庭暴力。也就是说,的中国父母动手打过孩子。

和我的调查结果相印证的,是)(、年中国政法大学作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二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至于媒体频频曝光的因家庭暴力使儿童致死致残的报道,更是令人震晾和痛惜。

在世纪的中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儿童的生存现状仍然存在如此触目晾心的事实,这的确是一种悲哀。

为什么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能在如此广泛的范围,如此长久地存在?

行为是观念的产物,根深蒂固的中国式传统思想是滋生家庭暴力的土壤。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对其享有绝对的支配权;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孩子是社会的独立的人,父母只是受政府的委托履行养育的责任。这是东西方在教育理念上的本质差别。正因为觉得孩子是私有的,中国人普遍认为“打人犯法,打自家孩子不犯法”。所谓“棍棒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从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头禅,就足以看出“打孩子”是一件多么正常、多么必要、多么理直气壮的事情。

在旧中国的宗法时代,父为子纲,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更有甚者,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孩子、体罚孩子。孩子身体致残甚至致死,不会有人告官,官府也不会受理此类案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陈腐的教条已经被摒弃,但是,其遗留的观念仍然颇有市场,父母对孩子的支配欲丝毫没有减弱。

进世纪,保护人权的呼声越来越高,以人为本的理念深人心。孩子们接触的是多元文化,接受的是民主式教育,维权意识也强了,父母再用散发着霉变气味的陈旧理念对待孩子,就显得与时代极不合拍了。难怪有的家长对孩子动粗时,孩子会说:“爸,你这样做是家庭暴力,我要起诉你!”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质问打他的父亲:“因为你是父亲,就可以随便打人吗?

谁给你的这种权力?怎么没见你在外面打人呢?就知道在家行凶!”

这个孩子的话,其实正中许多家暴父亲的死穴。静下来想一想,你理直气壮打孩子,就因为他是你的孩子吗?就因为你生了他、养了他吗?为人父母,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除了观念,家庭暴力往往是由一个为人父母者的修养和性情决定的。在存在暴力教育的家庭中,有文化程度低、法律民主意识淡薄的父母,但也不乏学历层次高、社会地位优越的父母。这些成功人士之所以也采用暴力教育,不是不懂得教育原则,而是做不到控制自己的情绪,缺少良好的修养、缺少耐心和爱心。

对待弱者的态度,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情。一次,我被邀请到某地作报告,接待我的一位先生西装革履,举手投足谦逊文雅,让我对他不免高看一眼,也对这家公司印象颇佳。接下来却出现了很不和谐的一幕,这位先生对餐厅服务员颐指气使、吆三喝四、命令训斥,服务员稍有辩解,这位先生就大发雷霆。我替服务员解了围,也对这位先生有了另一种看法——恃强凌弱,地道的“两面人。”很多人在外边和家里是两副面孔,他们在领导和同事面前彬彬有礼,显得极有教养;回家后是另外一个人,暴露在孩子面前的更多是野蛮和粗俗。有一位父亲,在外人、同事面前唯唯诺诺,在领导跟前大气不敢出一声,回到家对待孩子却凶神恶煞一股,动辄吹胡子瞪眼、挥拳动脚。这样的父亲其实是心理有残疾,在外面比较压抑,在家就要彰显“父亲”的权威、展示自己高大的一面。

一个习惯用武力征服孩子的人,无论地位有多高、学问有多深、打孩子的理由有多么充分,都是素质低下、教养不够的表现,都是缺乏智慧的表现。在孩子面前,你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你口口声声爱孩子、对孩子负责,在爱的名义下,堂而皇之地对孩子施暴,你在对孩子施暴的那一刻,怒气得到了宣泄,征服欲得到了满足。但这样做相当于对大家宣布:我是缺乏智慧、缺乏教养的人,我是不称职的父母,没有能力教育孩子。我拿孩子没有一点办法了,只有对孩子动粗了。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过:“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却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却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在拳头和巴掌下长大的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往往有两种人:一种是扶不起的懦夫,一种是打不垮的莽汉。打骂教育也会出现两种结果,也就是说能造就两种人。一是会使孩子成为唯唯诺诺、言听计从、没棱角、任人宰割的小绵羊,二是会成为心理阴暗、性格偏执、充满仇恨、人格残缺的精神畸形儿。试想一下,一个缺少主见、不能独立的孩子,对父母百依百顺,甚至逆来顺受,肯定不是好事。一个人习惯看别人脸色行事,怎么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一个人连自己的正当权益都不能维护,不管受到怎样不公正的待遇都不敢抗争,你还指望他能在社会上坚定地立足?

你还指望他会有多大作为?

我接触过一个初二男孩,他和我一见面就习惯性后退两步,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交谈中,他一直低着头,不敢正视我,明显可以看出他有严重的自卑感和一定的心理障碍。我推荐他参加“中学生英语沙龙”,他说要问爸爸才能决定;我送给他两本书,他说妈妈不让随便接受别人东西。从这个孩子的诸多反常行为看出,他的家教环境一定不理想。经过调查,果然不出所料,他爸爸脾气不好,从小经常打他;他妈妈没有口德,骂他是家常便饭。

他是在爸爸的身体暴力和妈妈的语言暴力下长大的,人格和性格均不健全。

我还认识一个高二男孩,厌学、沉溺网络游戏、抽烟、酗酒,经常惹是生非。一次他和女友闹矛盾,盛怒之下,一拳把女友门牙打掉了四颗。女友父母告到学校,他被开除。刚开始,我以为这孩子从游戏中接触了暴力,经过了解,原来他是受家庭影响。他家先辈三代都有打老婆、打孩子的传统。

曾祖父打曾祖母、打祖父;祖父打祖母、打父亲;父亲打母亲,他也不能幸免。他还没有成立家庭,就开始打女友了。可以预料,他将来打孩子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孩子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是一张白纸,你给予他爱,他传承爱,也会爱别人;你给予他恨,对他施加暴力,他也会恨别人,给别人施加暴力。不难看出,打人的恶习也会成为传统往下传承的,也会成为一个家庭不用申请的专利。

孩子有过挨打的经历,有过刻骨铭心的屈辱体验,从主观上讲,他肯定不希望他的孩子再挨打。可事实是怎样呢?家长的粗鲁行为潜移默化影响了孩子,在孩子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孩子有意无意就接过了父母递过来的暴力接力棒。经常挨打的孩子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他们遇事不会理性思考,不善于摆事实讲道理,而习惯于用拳头解决问题。再者,这类孩子都有一定心灵创伤,心灵创伤造成性格缺陷,比如焦虑、急躁、易怒等。他们把握不了自己的情绪,自觉不自觉就会对他的孩子动武。

教育的目标,首先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其次才是拥有一定技能的人。和技能相比,人格更重要。但是现在许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急功近利,为了让孩子有出息,步步紧逼、层层施压,一旦和愿望稍有距离,就隍恐不安,甚至自觉不自觉就动用家庭暴力。殊不知,在精神暴力和拳脚暴力下成长的孩子,会丧失自尊、自信。人格的残缺,不但不会造就家长愿望中的“功成名就”,而且往往会事与愿违,让孩子误歧途。当然也有成功的,考了名校,为父母争了光,但是,这种孩子往往会离成功很近,但离幸福很远,一生都找不到心灵的安适感。

有一件事,时隔多年还让我内心隐隐作痛。

大约是年,我遇到一件烦心事,心境特别不好,想一个人静一会儿。儿子和女儿在家里玩,说话声音很高,还弄出了不小的声响。我制止他们未果,就顺手在他俩身上各拍了一巴掌:“出去玩吧,没看到大人心烦吗?”虽然手劲较轻,但孩子一整天都情绪低落。

数年后的一天,我和孩子们拉家常。我开玩笑说:“爸爸整体素质也不算高,但有一条我认为做得还可以。爸爸心情再不好,也没打骂过你俩,比起那些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你们算幸运了。”女儿一本正经地说:“话不能说那么绝对,那年你打过我们一巴掌。”我顿时愣住了。我虽然强作欢颜,但内心很不是滋味。

这么善解人意的孩子,竟然还记得来自父亲的不算重的一巴掌。如果不是给她心灵留下一定伤痕,她怎么会记这么多年?她怎么到现在还耿耿于怀?连时间老人都无法磨平她脑海中的印记,足以说明当年那一巴掌对孩子的伤害程度。

由此我想,那些被父母经常打骂的孩子心灵创伤该有多么严重?他们对父母的怨恨该有多深?他们的心灵会扭曲到什么程度?家庭暴力对孩子的人生将会有多么大的负面影响?

打骂孩子,孩子肉体的疼痛容易消退,伤痕也容易恢复;但孩子心灵的创伤就没有那么容易愈合了,甚至一生也愈合不了。即便是经常对孩子施暴的家长,你让他把孩子身体致残,他也不答应。但他们天天用错误的家教方式摧残孩子的心灵,他们却习以为常、视而不见。殊不知,孩子的心理早被他们弄残了,他们还以为非常爱孩子。他们哪里知道,一个人心理残疾远比生理残疾更糟糕、更可怕。

有谁见过用拳脚真正解决问题的父母?又有谁见过遭遇打骂对父母心悦诚服的孩子?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太阳和风比试能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外衣脱下来。风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把行人的衣服刮下来,结果是风刮得越大,行人把衣服囊得越紧。太阳露出了云层,微笑着把温暖送给行人,行人高兴地脱下了衣服。

用极端手段解决孩子问题的家长就像风,他们用肆虐、摧残的方法对待孩子,导致孩子和家长越来越对立;以理解、尊重对待孩子的家长就像太阳,他们源源不断给孩子温暖和关爱,孩子就会越来越听话、越来越配合。

暴力教育是缺乏自信、缺乏智慧的表现。凡是通过打骂孩子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温和友善、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都能解决。前者带给孩子的是自卑和屈辱,留给家长的是心痛和悔恨;后者带给孩子的是快乐和自信,回馈家长的是亲情和欣慰。

暴力教育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毁灭性的。一个国家,如果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生活在暴力教育的阴影下,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该是怎样一个未来?如果我们对孩子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对民族有责任心,就应该从自身做起,杜绝暴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