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10188200000024

第24章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1)

一、培养优秀孩子的“秘密”

培养优秀孩子的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吸引力法则”的核心内容是:你关注什么、关心什么,就能把什么吸引到你的周围;你在乎什么、聚焦什么,就最有可能得到什么。对于孩子,你寄予他的希望和信心越美好越坚定,孩子就越容易成才。

西方哲学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吸引力法则”,这个法则揭示了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秘密”。凡是掌握并能得心应手运用这个“秘密”的人,无一例外地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柏拉图、莎士比亚、牛顿、雨果、贝多芬、林肯、富兰克林、洛克菲勒、爱因斯坦等。

“吸引力法则”的核心内容是:你关注什么、关心什么,就能把什么吸引到你的周围;你在乎什么、聚焦什么,就最有可能得到什么。也就是说,你关注的事物最有可能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你关注美好事物,美好事物格外愿意眷顾你;你关注阴暗的东西,阴暗的东西也会聚集到你的周围。你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人,必定会越来越幸运;你认为自己不幸,你真的会越来越倒霉。你想拥有健康,首先要有健康的信念;你想拥有财富,首先要有致富的信念;你想培养一个优秀、杰出的孩子,首先要有孩子一定能成人、成才、成功的信念。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

二十年前,我并不知道这个秘密,却歪打正着遵循了这个“秘密”。

当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我就立下宏愿,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才。我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创造最好的条件,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要对得起孩子,不留下任何遗憾,让孩子生到我家不失望、不后悔。

我坚信孩子一定能成才,这个信念伴随我走过二十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即使后来孩子出了问题,学校屡屡请家长、提出让孩子退学时,我的信念仍然十分坚定。我坚信孩子本质是好的,孩子定能走出网络虚拟世界,定能考理想的大学,定能坚定地在社会上立足,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信念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正是这份执着的信念,给我信心、给我力量、给我勇气、催我奋发。

正是这份信念,让我竭尽全力为教育孩子创造硬件保障;正是这份信念,让我成为去学校最多的家长;正是这份信念,让我成为和老师交流最多、骨子里尊重老师的家长;正是这份信念,让我全身心投到家庭教育实践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型家长;正是这份信念,让我下大工夫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做孩子的榜样,无愧于“父亲”这个伟大称号;正是这份信念,让我沉下心来,仔细研读孩子这本“天书”,努力做好孩子的人生导师,为孩子的生命领航;正是这份信念,让我把一双儿女双双送进全国重点大学;正是这份信念,让我成为孩子心中的“优秀父亲”、妻子眼中的“模范丈夫”;正是这份信念,让我成为专业的家教工作者。

女儿贾蕾,)(、年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外企任商务经理。女儿阳光、豁达、进取心强且善解人意。她习惯替人着想,因而人缘特好。女儿所在公司是全英语办公,她的英语水平比较高。

儿子贾语凡也于)(、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儿子正直、善良、思维敏捷且有思想。他认识问题比较有深度,有一定的洞察力和穿透力。他能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儿子喜欢哲学、心理学,尤其喜欢西方哲学。他对人的心理现象情有独钟,特别爱琢磨人的心理活动。他说:“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因此,他最喜欢与人打交道。儿子现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对于我这样一个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父亲来说,能够挽救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并最终把一双儿女送进全国重点大学,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充满希望的人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无意识地对“吸引力法则”的应用。

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的。既然所有人都有这样美好的愿望,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庭培养孩子失败呢?一句话——他们只是“希望”孩子成才,而不是“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才。也就是说,他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缺乏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们希望孩子有出息、有作为,只是一种模糊不清的概念,他们对这件事的关注远远没有达到痴迷的程度,没有把这件事当做一件事业来追求。

“关注什么,就能吸引什么。…在乎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并不纯粹是唯心的东西,它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一些“问题孩子”“网瘾少年”

的家长找到我,希望我给他们指点迷津。我提出建议后,大多数家长会说:

“你的建议很好,我回家试试看。”这时,我会态度严肃地纠正他们:“不是试试看,而是一定要做好,而且也一定能做好!”有时我还会加上一句话:

“你这么远带孩子来见我,说明你很有诚心,非常希望挽救你的孩子。但你是真正喜欢龙,或只是叶公好龙,关键就看你怎么做了。”

如果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这件事情注定做不好。按照“吸引力法则”,你对这件事情关注程度不够,在乎的力度也不够,从而导致吸引力不够,这件事情就不易成功。你要试试看,表明你对孩子持怀疑态度,也把自己的能力打了折扣。这样,你的信心严重不足,主观能动性调动不起来,你身上巨大的潜力也开发不出来。如此下去,孩子的问题不会解决,甚至会越来越严重。那时,你抱怨孩子、抱怨学校、抱怨社会,唯独不抱怨自己。你并不知道孩子的问题是父母原因所致、是父母信心不足所致,自己才是孩子问题的根源。

教育孩子是家庭中的头等大事,是头等大事就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就应该倾尽全力来关注。关注到什么程度呢?要把“让孩子成才”这个愿望一想再想,不断地去想,朝思暮想,无时无刻不记挂在心。把这个愿望变成几近疯狂的渴求,直到融自己的潜意识、融全身血液之中。从头顶到脚趾,全身上下都充满这个愿望。打个比方,假如哪天你身体受了伤,伤口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这个愿望。你的想法专注到此种程度,你的愿望强烈到如此地步,它就能转化成强大的原动力。数年之后,你的孩子成为优秀甚至杰出的人才是必然的事情。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不是能力不够导致事情办不好,而是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才碌碌无为、抱憾终生。人最大的悲哀是认识不到自己内心强大的力量。

有这样一位妈妈,当儿子被一辆汽车压住脚时,体重只有五十公斤的她,用柔弱的肩膀推动了数吨重的汽车,儿子得救了。后来再让这位妈妈去推汽车,她怎么也推不动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潜在力量是巨大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潜能只用了到。也就是说,人的大部分潜能都在沉睡、都在闲置、都被浪费了。如果我们把自己拥有的资源利用起来,充分发挥潜能的巨大作用,世界上就没有办不到的事。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令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共同疯狂的秘密。

在本篇最后,我给朋友们讲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相信大家能从故事中悟到些什么。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第一次参加家长会时,幼儿园的老师说:

“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三十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吃:“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人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五十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四十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眼泪。然而,她回到家里,却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二十一名。”说这话时,他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儿子去得比平时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她都没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发现儿子在等她。她扶着儿子的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儿子到学校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儿子可能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她转身跑到自己房间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是啊!这位母亲用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晾人的奇迹,试问世界上还有比信念更强大的力量吗?

二、“乖孩子”的隐患

强权型教育手段能够培养出百依百顺、亦步亦趋、“听话”的孩子,但这个“听话”的代价太大了,“乖孩子”的背后埋下了“失败的隐患”。强权教育方式还可能培养出逆反心极强的孩子,它把孩子推向了父母的对立面,使他们对父母的教育全盘反对、全部拒绝。

茱迪丝布朗在《都是为了你好》这本书中说:“父母自欺欺人的通病就是,他们为孩子做的一切,无论如何满足了他们自己,都说成是为了孩子。这种说法表面有理,其实荒谬。我们下定决心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那一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现实中,许多家长从孩子出生就给孩子设计好了成长方案,他们按照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塑造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孩子。他们自以为是为孩子好、是对孩子负责任,殊不知这样做严重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背离了人类自然的成长天性。

这些家长确实没少为孩子操心、受累,他们喋喋不休、不厌其烦地规劝孩子、告诫孩子,甚至训斥孩子、辱骂孩子,孩子却照样我行我素,甚至和家长对着干。

“好心”为什么没有好报?孩子为什么不听家长的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本能的反应首先就是反抗。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和烦恼:“这孩子真不懂事,明摆着的道理,就是听不进去,大人还会害他呀?”“任你操碎心,任你磨破嘴皮子,就是不往心里去,你叫他往东,他偏往西,真费劲!”

孩子不听话,究其原因是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且不懂得说话的艺术,甚至简单粗暴。

当恶言恶语充斥孩子的耳膜时,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此种状态下,家长几乎是在对孩子发号施令,在严密地监督孩子。孩子接到家长的一个个指令,感到处处被严管着、支配着,没有宽松的氛围,没有愉悦的心情,何谈教育?

大家想一想,发号施令和监督是教育吗?这里边有教育的元素吗?有教育的艺术和智慧吗?有理解和尊重的成分吗?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话,其实是扮演了一个权威的角色。不管是什么人,没有人喜欢自己面前天天站着一个威严的“权威”,也不会有人愿意天天被别人控制着,更不会有人心甘情愿接受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事情。孩子更是如此。孩子自己决定的事,他做起来就会心甘情愿、劲头十足;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孩子就会感到被奴役,就会本能地抵触、反抗。对抗情绪如此强烈,又怎能遂父母所愿呢?

“都是为了你好!”是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孩子最不乐意听的一句话。

大家一定对下面的场景不陌生。

孩子在前边跑,家长端着饭碗在后面追:“我的小祖宗,再吃两口,多增加些营养,对你身体好!”

父母给孩子报了钢琴、英语、舞蹈、美术、奥数等特长班,每天马不停蹄地接送孩子,陪孩子考各种证书。孩子偶尔流露出不满情绪,妈妈不耐烦地说:“你还抱怨呢,爸妈这么累,花掉这么多钱,到底为了啥?还不是为你的前途着想,为了你好,你反而不领情!”

高中分科时,孩子本来喜欢文科,妈妈却瞒着儿子报了理科。儿子要求改过来,妈妈据理力争:“学文科有啥出息,学理科就业面宽。妈妈关键时候帮你把关,还不是为了你好!”

星期天,孩子在看《三国演义》,妈妈一把夺过书:“看这种闲书有啥用?学习任务这么重,有空多做些数理化练习题!”孩子刚要辩解,妈妈不容分说:“我不管你谁管你,这不都是为了你好!”

孩子的所有活动,父母事无巨细都要干预:“听我的,没有错,都是为了你好,我要不是你爸(妈),才赖得管你呢!”

让我们静下心来,拷问自己的良心——我们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答案是否定的。

请看孩子们的控诉。

“我妈天天逼着我吃东西,从来不管我有没有胃口、喜不喜欢吃。她总是打着补充营养的幌子强迫我,看到她送东西我就没有了食欲,我真受不一"“我爸硬逼我练钢琴,从来不考虑我的兴趣。坐在练琴房如同坐牢房,有时我简直想把手指剁掉,那样就再不用弹琴了。他口口声声说为了我的前途,实际上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

“我妈不征求我意见,就给我报了奥数班。我还没说不去,她就抹眼泪。

有时我想,她这样强迫我,到底是为了谁好,我真怀疑她的动机。”

“我爸爸非常强势,常常是说一不二,从来不管我愿不愿意。我内心长期压抑,说不定哪天就崩溃了。有时我都质疑他是不是我的亲生父亲,要不怎么一点也不理解我,只顾他自己的感受呢?”

要求孩子听话是一种强权式教育手段。很多父母高高凌驾于孩子之上,把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强加给孩子,把自己的好恶当成孩子的好恶,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在这些父母眼里,他们的话是金玉良言、是圣旨,无论孩子理解与否、愿不愿意,都要无条件执行。父母要你干什么,你就必须干什么,如若不服从或者打折扣,父母就有权打骂、斥责、惩罚,逼迫孩子屈服、就范。

强权型教育手段的确能培养出百依百顺、亦步亦趋的孩子。按照父母的标准,他们是“听话”的孩子,是“乖孩子”。但这个“听话”的代价太大了,“乖孩子”的背后埋下了“失败的隐患”。他们被父母培养成了“牵线木偶”,任意由父母操纵、摆布。他们唯唯诺诺,处处看父母脸色行事,事事等父母替自己做决定。这样的孩子缺乏主见、不会独立思考,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不能独当一面,自然也谈不上开拓创新,大多不会有太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