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天舒在这部中篇小说的[作者附言]中写道:“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我是满人。那些与粟面小窝头一样精致的古玩、服饰、礼仪像年深日久的醇香的黄米酒。我祖母的雪白的发髻挽得又高又漂亮,夏夜坐在凉台上,说起我们胡图礼家族,说起我的一位镶蓝旗先祖……那许多传奇把天空都照亮了。”
显然,这不是一般人们所指的那种带有编造性、刺激性的通俗意义上的所谓“传奇”。这是一部包溶了满族的神话、宗教、传说和史迹,包溶了满族的风俗礼仪、生活样式和文化精神,包溶了一位满族后裔的历史血脉和当代情思以及诗学眼光的,富于历史的、文学的、审美的意蕴与创造价值的“传奇”。这样的传奇,不仅照亮了庞天舒童年的夏夜的天空,而且也照亮了庞天舒今天的创作的天空。
有不少人都知道,庞天舒是一位文学创作上罕见的幸运儿,她少年成名,十五六岁开始发表作品并出版小说集。多年以来,舆论对她的评价更多地是持一种鼓励的因而也就是比较宽容的尺度。人们与其说关注于庞天舒创作,还不如说热衷于“庞天舒现象”。事实上,在庞天舒为时不短的创作历程中和为数不少的作品里,也并未能提供出经得住严格意义上的批评研究和品味咂摸的代表性作品。于是,在更大的范围内,人们只知其有作家庞天舒,而不知其有代表作。随着1985年以后小说的急剧变革与繁荣和庞天舒的相对沉寂所形成的鲜明反差,人们还往往容易联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现在,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说,《蓝旗兵巴图鲁》是庞天舒当之无愧的小说代表作,而且,它还可以为庞天舒证明——小时了了,大未必不佳。
毫无疑问,《蓝旗兵巴图鲁》对庞天舒是重要的。它差不多是庞天舒迄今为止真正比较接近了成熟的一部小说,它有力地帮助人们告别了“少女作家庞天舒”的过往影像。——尽管在前此阶段,庞天舒的全部创作给人们留下了或清纯、或优美、或委婉、或细腻、或温柔的种种记忆,但终因作家涉世未深和阅历不够,而总让入党着多少有些纯而薄,美丽浮、清而浅——也即有欠深刻和成熟的缺憾,《蓝旗兵巴图鲁》开始走向成熟与深刻。
《蓝旗兵巴图鲁》一反作者往昔清、纯、美的小说作风,给人的印象恰恰是雄强。粗犷、凝重和悲怆。这部作品以两条线索交织推进。一条线以公元1619年春发生在辽东大地的那场关系到大明与后金(大清)国运的著名的萨尔浒之战为宏大历史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和明山海关总兵杜松等为陪衬,于铁骑滚滚旌旗蔽日尸横漫野的古战场中,强劲地推出蓝旗兵巴图鲁剽悍而又蛮勇的战神形象。是的,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战神,从他在死人堆里奇迹般地活过来开始,他就有如神助,先是收服一匹明军的瘸马,继而闻马嘶而思搏杀,以伤躯残马把堂堂的总兵丈人杜松老将军杀得拖刀落荒而走。他永远地追赶着后金大汗的战鼓,永不停息地寻找战斗,狂热忠诚和超凡的勇力帮助他俘虏一个满族女人和毙杀五个汉兵之后,再次从那个汉女人的匕首下死里逃生,最终汇入八旗大军欢呼胜利的疯狂庆典之中,以他满身疮痍的伤躯、如火如汤的舞蹈、精湛绝伦的武艺,赢得了全体后金将士的喝采和努尔哈赤大汗的最高封赏:巴图鲁(勇士,亦为满族神话中的英雄神)。
这个英雄神无疑是四百年后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那个能征惯战的满民族的一个缩影,他将“岩石的坚定,冰雪的冷酷,大森林勃发的生命力,和仙药人参的奇功汇于一股”,焉能不把颟顸昏庸的大明皇朝打个落花流水,焉能不驰骋于马上而得天下,最终入主中国。那个英雄已经成为了历史,可英雄的精神却像太阳一样,照亮了庞天舒心灵的天空。她今天来重塑与再现英雄的形象,不啻是对一种雄强健迈剽悍的民族精神的怀想与呼唤。而英雄的梦想和祖先的血脉又似乎在一夜之间为庞天舒的笔灌注了阳刚之气和雄悍之风,她前所未有地使用凝重刚猛刀劈斧斫般的油画笔触来描绘她笔下的英雄和古战场——“他攥住马腿上的箭用力拔出,每拔一支,那畜牲就哑吼一声,马腔上的冰柱也噼叭炸裂,纷纷散落。……薄雾被畜牲卷起的一股风带走了,天空出现了。天一出现,地就阔了,荒漠无边无际。空气开始流窜,酣畅淋漓地传播着透骨的冷意。北国荒原从大战的昏迷中醒了,开始恢复坦然直率的呼吸,并暗示着一种涅盘之后的新的生机。……远远传来几声鹿鸣,悠悠凫凫地飘忽于天壤。不久,大块大块的云被日光染得绯红。生命又走进一天最灿丽的时刻。”——如此浩然大气的开篇,使我们对“巴图鲁”和庞天舒本人都不得不刮目柑看。
当然,这部作品如果仅仅有上述一条线,写得再壮阔沉雄,它也庶几要等同于一部通俗意义上的“传奇”丁。然而,它还有与之对应的同样重要的另一条线——如果说前一条线是歌赞满民族辉煌的创业史,那么,这后一条线则是惋叹满民族沉沦的悼亡曲。巴图鲁家族近三百年后那个不足月的阿哥巴布阿,一岁时还瘦弱的像只小灰鼠,先祖的遗风在他身上除了一个鹰勾鼻子而外已荡然无存。他不仅自己三岁时就离不开大烟,到了十四岁上竟连他心爱的宠物——一只名唤“狮子派”的小洋狗也已抽烟成癖了,它“有了自个儿的一套烟具,一日不吸,便尾巴下垂,泪眼汪汪,精神萎糜。”这只玲珑而又有灵性的“神狗”,真是显赫而又庞大的满族王府彻底败亡的征兆。当它在肃穆的阅兵场上跳上统大人的肩背扯其披风拽其胡须的时候,不仅让它的主人、那个用钱买了个甲喇章京职衔和“一等射手”美誉的巴布阿出尽了洋相——“巴布阿只得拉弓,挤出全身力气,那该死的皮弦只是弹了弹,箭划了一个小弧就栽到脚边。巴布阿连发数矢,箭在面前五步处乱舞,铺了一地。如此,皮弦还绷得手指滴血。”而且确实让我们从中读出了大清帝国气数已尽的最后消息。写“狮子派”,其实也就是写巴布阿。写整个满清。从玩“狮子派”那层出不穷的新鲜花样中,我们分明听到了帝国大厦墙倾柱折的一声声叹息。“狮子派”是精致的,作者描绘“狮子派”的笔触更是精细的,从它的梳头洗脸到抽烟进食,不厌其详,不胜其繁琐。显而易见,在前一条线中写巴图鲁,作者运用的是洗练概括粗犷沉雄极富力度与色彩的油画风格;而在这后一条线中写“狮子派”(巴布阿),却使用的是工笔手法,一种“罗可可”式的精缕细刻与臃赘琐屑。这就是作者所追求的效果;两条线索之间从内容到形式的鲜明的反差,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张力。
调和这种反差与对比,和支持这种张力的,是后一条线索中的那两个“萨满”(巫师)。他们集神话、传说、宗教礼仪和民族精神于一身,他们活动于“现在时”(即第二时空),却又随时可以进入“过去时”(即第一时空),“鬼神附体”与先祖巴图鲁同在。他们是宏大强劲的历史活力对贫弱现实的一种遗传,一种灌注,一种拯救,和一种期待。但是,通过他们最后葬身于焚烧洋人教堂的熊熊大火的画面,作者也意味深长地提醒人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光靠勇气和蛮力是远远不够的(差不多与他们殉身火葬的同时,僧格林沁王爷骁勇精锐的满蒙铁骑不是在洋枪洋炮面前,顷刻之间灰飞烟灭了吗)。他们作为先祖的魂魄,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如风般的穿走,使作品中截然对立的两条线得以中和、得以谐调,浑然完整而又充满弹性,构成了一个雄浑而悲怆的乐章。此外,作者对于他们的那些极富满族文化风情的诸多描写,又给作品增添了一层关于满民族的历史、风俗、宗教伦理等方面的学术色彩。
作为一个满族后裔,庞天舒第一次对自己民族几百年的兴衰史作出了独具艺术个性的肢解与整合。她坚信满民族从辉煌到沉沦这个严肃而又浪漫的过程完结之后,必定还能再生出一股道劲的精神活力。她渴望将这股活力汇入到今天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之中。她决心用自己的笔来为此作出努力。这充分表现了一个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并给她的创作带来了新的转机,实在是值得我们为之庆幸的事。我曾经撰文分析女性军旅文学赢弱的现实,认为她们优越的家庭、平淡而单纯的个人经历并且津津乐道于其中,是造成她们艺术视野局促、小器的重要原因之一(庞天舒就十分典型:出身军人家庭,少年从军当舞蹈演员)。今天庞天舒创作题材的转换所带来的艺术气象的开阔,亦可看作是对我的观点的新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蓝旗兵巴图鲁》不仅照亮了庞天舒今天的创作的天空,而且照亮了她明天的创作的天空。换言之,《蓝旗兵巴图鲁》是庞天舒今后漫长创作途程中的一抹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