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对——当然是反对那些不宜或不该“下海”的人——“下海”。这就要设立一个前提:哪些是不宜或不该“下海”的人?或者反过来说,在当前整个社会急速而踉踉跄跄地卷入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在一种以大众传媒为主导的工商文化大潮的挟持下,在物欲澎涨到赤裸裸地宣称、表现而可以不必遮掩或感到害羞的欲海滔滔之中,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人”或曰当代的作家——再宽泛一点说,今天整个的人文知识分子,究竟应该干什么?
毫无疑问,我反对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下海”。我这里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自然就不包括那些原本就以“从文”作为寻找“敲门砖”或“终南捷径”的(为文人,一种本质意义上的商人。——对他们的所谓“下海”,可以换一个更为准确的说法,叫做“商人归队”。不足道哉亦不足惜也。而对于那些有质量、有品位、有操守的真正的人文知识分子来说,今天的价值的失落不是从“赶海”、“下海”中去寻找,恰恰相反,而是应该与这个“商海”、“欲海”、“物海”拉开距离,保持一种批判的眼光和权力,作为社会的良知和民族的清醒的头脑,对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情感负责,从而坚持发出理性的正义的呼喊,为市场经济提供维护良心与正义的道德前提条件,并给今天工商社会的全部生活提供终极意义的人文阐释。一这才是工商时代中人文知识分子独立尊严和自身价值的命脉所在。
历史使命和现实需要同样指明这一点。二十世纪末,随着时空环境的转换和拓展,我国传统的包括主导意识形态在内的整个价值系统,都在发生急遽的松溃和瓦解。重建一个新的架构的任务已经是迫在眉睫。以此观之,当代人文知识分子正是任重道远或大有可为。但是且慢,从自身素质检讨的角度看,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代文人是否堪当此任?
仅以人文科学的学科建设或学术研究而言,自本世纪初叶以返,先后有章太炎、王国维、熊十力、胡适、陈寅恪、钱锺书等一批大师级人物,或立足于深厚的国学根据,或脱胎于中西学融会贯通之后,都在各自的领域中或继承传统文化或开创现代学科,独有其煌煌建树。但是,再往后随着内乱频仍和政治动荡不居,不仅侵蚀了一种正常的学术环境,而且从根本上釜底抽薪,使如今的中青年整整两代学入学无扎实根基与训练,虽然很多人亡羊补牢学有所成,但终难望前人之项背。认真检索一下当代荦荦大观的所谓学术成果,究竟有多少能真正对前人有所超越,或者说能经受得住较长时间考验的呢?大可质疑。
如此宏观视之,当代文人真可谓任重而力薄,面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挑战,如果再不能专心致学而总是觊觎或有“鸿鹊”将至,或面对“商海”心旌飘摇,或干脆纵身一跳万事不管,那岂不是又要将一段精神建设的空白去留与后人评说?
1993年6月9日京西黑白斋
载《武汉晚报》1993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