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惊天谋杀案背后的秘密:代价
10183600000033

第33章

生命尊严覆盖“贞节牌坊”

——寡妇凤嫂的故事

大炼钢铁那年,凤嫂的丈夫上山伐木,被一棵大树砸死。丈夫离去,留给凤嫂三个孩子,大儿子8岁,一个女儿3岁,另一个女儿尚在怀中。

家庭折柱,抚养三个孩子的艰辛靠凤嫂独自承担。一年间,凤嫂添了白发,也瘦了许多,失去丈夫的痛苦,与生活的艰辛,都在折磨着这位美貌的少妇。

凤嫂并不惧怕艰辛,却惧怕夜晚降临。那个鬼魂似的身影常常在夜晚降临后叩门而入,令她惶恐不宁。她明知此人不怀好意,却不敢逐客,唯一的防护便是把孩子紧紧抱在怀中,不冷不热地坐着,直熬到来人离去。

那人是村支书。

这天夜里,村支书提着一兜馒头又来凤嫂家中,说:“谁不帮,也要帮你,孤儿寡母多难呀。”

凤嫂不冷不热地说:“不要。寡妇门前是非多,俺听不起闲话。”

村支书说:“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和我好,你没亏吃。”

村支书说着便上前抱住凤嫂,凤嫂挣扎许久,终于抽出一只手,狠狠地扇了村支书一耳光,怒叫道:“你死了这个心,姑奶奶的身子一尘不染!”

从此,村支书再不来了,但村食堂每天多给凤嫂家的三个馒头也取消了。那三个馒头是丈夫因公牺牲后凤嫂得到的“抚恤”,是村支书的恩赐。村支书有权多给,就有权收回。

凤嫂不在乎这几个馒头,她觉得少几个馒头饿不死人,若保不住自己的清白倒真要丢死人。

凤嫂终于摆脱了村支书的纠缠,顿觉轻松起来。

孩子们每天少吃一个馒头,总叫嚷着肚子饿。凤嫂对孩子们说,再坚持几天就好了,到时候顿顿吃个肚子圆。

那时候,许多人都这么认为,因为上上下下都说“困难是暂时的”,凤嫂当然也相信这一点。

然而凤嫂没有料到,日子越来越糟,大食堂的伙食标准天天下降,最终断了烟火。

凤嫂和孩子们也经历了吃野菜、吃草根、吃树皮的时期。进入冬季,野菜、草根、树皮也找不到了,一家人陷入绝境。

凤嫂拖儿带女外出讨饭,却到处遇到路卡——政府不允许外出讨饭。

直到这时候,凤嫂才恐惧起来,她觉得除了等死,再无别的出路了。

这天,凤嫂突然发现村外不远处冒起炊烟,打探后方知,那里是个水利工地,眼下也只有工地上的人有口饭吃。凤嫂不顾夜黑天寒,跑到水利工地,想给孩子们讨口吃的。好不容易摸到伙房,炊事员老根对她说:“大妹子,工地上的人每天也只能吃个半饱,还想着给家里省出几口,哪有吃的给你?”

凤嫂怏怏而回,却不死心,心想只要工地有吃的,就有办法给孩子们讨来几口。

第二天晚上,凤嫂带上一只金戒指又奔工地,这枚戒指是外婆传给母亲的,她结婚时母亲又送给了她。为了孩子们能有口吃的,她决定把它舍了。

凤嫂终于又找到了那位老根大哥,拿出戒指说:“大哥,权当行好,换几个馍吧,孩子们饿得睁不开眼了。”

炊事员老根无奈地说:“大妹子,你看这蒸笼,空的,每顿都是按人头做饭,实在没有。再说这种年景,金银财宝没人稀罕,稀罕的是粮食。”

凤嫂跪下了,含着眼泪央求道:“大哥,孩子他爹不在了,俺一个女人家实在是难,求您帮帮忙吧。”

炊事员老根叹口气,扶起凤嫂,说:“也怪可怜的。我还放着两个馒头,是给工地领导留的,给你一个,快回吧。往后每到晚上,你到那棵大柳树下,我每天放个馒头。”

每天有个馒头对三个孩子太重要了,至少饿不死人。凤嫂欣喜若狂,急忙跪下,给炊事员老根磕头致谢。

连着三个夜晚,凤嫂到工地附近一片坟地上的那棵大柳树下,果然拿到了馒头。可第四天夜里再去,却找不到馒头了。她忍着寒风等到半夜,也不见炊事员老根前来,无奈空手而回。

第二天上午,村支书带着两个陌生人来到凤嫂家中,说是水利工地领导调查核实情况。凤嫂终于知道,炊事员老根给她送馒头的事被工地领导发现,定性为“偷窃”,老根被开除回家了。

凤嫂当场承认了此事,对工地领导说:“您看俺这三个孩子,哪个不是饿得只剩半条命?那位大哥可怜俺孤儿寡母,就为这也开除?”

工地领导说:“他偷东西,就得开除。也好,伙房缺个人,你顶他,有你一份吃的,也能省几口给孩子们。”

村支书说:“一个妇女干得了?村里会做饭的人不少,好好选个。”

工地领导说:“就她吧,下午就去。”

这对凤嫂又是个意外的惊喜,她心中充满感激之情,庆幸在关键时刻总会遇到好心人。

可是凤嫂去工地伙房仅三天,就再也不去了,她觉察到工地领导对她没安好心,再待下去定会受辱。

凤嫂守住了自己的清白,却苦了孩子们。孩子们断了吃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可怕的事情似乎随时就会发生。

凤嫂终于挺不住了,这天傍晚,她来到丈夫坟前,哭泣道:“为了孩子们,俺可能守不住清白,他爹呀,原谅俺吧。”

凤嫂夜赴工地,来到一座民工居住的工棚前转来转去,最终鼓足勇气走进去,说:“各位兄弟,有洗的衣服吗?俺只图得个馒头,孩子们快不行了。”

却没人应声。可以想象,一口食物连着一条命,这样的年景谁愿舍出一个馒头来?

绝望的泪水奔涌而出,凤嫂失望地离开工棚,迈着沉重的步伐朝家走去。

途中,背后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凤嫂扭头回望,一壮汉已到跟前,说:“嫂子,俺只剩半个馒头了,拿去吧。”

凤嫂接过半个馒头,用感激的目光注视着壮汉,而后又环视四周,说:“那边有个废砖窑,就去那儿吧。”

壮汉犹豫片刻,说:“嫂子,俺不能落井下石,快回家喂孩子吧。”

凤嫂更为感激,说:“好兄弟,俺不白要,就凭您这副好心肠,没这块馒头俺也情愿,走吧。”

这天晚上,凤嫂终于用自己的清白为孩子们换回半个馒头。

好几个夜晚,凤嫂都在那座废砖窑与壮汉见面。壮汉每次都带来一个馒头。当凤嫂得知壮汉也有家后,又觉得于心不忍了,说道:“每回给半个就中,给自己家里人也留点吧。”

凤嫂又说:“好兄弟,您一个人救不了嫂子一家,有别人愿来也中。别觉嫂子下贱,嫂子不忍心孩子们饿死呀。”

此后每天夜晚,废砖窑成了凤嫂非去不可的地方,这地方是她一家人的再生之地。生面孔不断出现,在凤嫂眼里,他们都是救命恩人。

然而此事最终被发觉,这天夜里,工地领导带人围住了废砖窑,当场“捉奸”。

凤嫂被扭送回村,工地领导找到村支书,两人给凤嫂“定罪”:腐蚀民工,破坏水利建设。

第二天下午,村里召开批斗大会,凤嫂脖子上被挂上一只破鞋,低着头站在乡亲们面前。

村支书对村民们宣布了凤嫂的“罪行”,要求大家狠狠批判这个“败坏村风、破坏水利建设”的女人。

人群中突然有人大声叫道:“支书呀,你要有本事,给村里弄车粮食回来,就没这事了!”

村支书大怒道:“谁在放屁?站出来!”

没人站出来,却听到一位老者喊道:“老少爷们儿,这大冷的天,站这地方弄啥哩?挨饿没法,挨冻可是自找,回家烤火吧。”

村民们应声散去,批斗会场只剩下村支书、工地领导,几名应差的民兵和披头散发的凤嫂。

批斗会冷场说明乡亲们对凤嫂抱有同情,都明白凤嫂这样作践自己完全是为了孩子们。村支书和工地领导自然也明白这一点,但他们怀有私愤,也就没了同情之心。

村支书和工地领导受到乡亲们的冷淡后并不甘心,决定把凤嫂押到水利工地批斗,可那里出现了几乎同样的情形,民工们对批斗凤嫂没有丝毫的热情。一位工段长对工地领导说:算了吧,一家孤儿寡母,还不够可怜?不是为了活命,谁愿这样作践自己?

工地领导对工段长的提醒全然不顾,第二天又押着凤嫂到其他工段继续批斗。他自然没有料到,自己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县长带人检查水利工地进展情况,正巧碰到工地领导在组织民工批斗凤嫂。县长粗略过问下情况,对工地领导说:“有错说错,你把一只破鞋挂在人家脖子上算咋回事?赶快摘掉!”

工地领导急忙上前摘掉凤嫂脖子上的那只破鞋,恶狠狠地说:“算你走运。”

凤嫂突然意识到眼前来了大官,紧跑几步来到县长跟前,嗵地跪下,哭叫道:“青天大老爷,俺犯错是为救孩子,说俺破坏水利建设太冤枉啊!”

县长感到这件事有问题,便吩咐随从的县团委书记把凤嫂带去细问端详。县团委书记是个年轻的姑娘,女人之间言语无忌,凤嫂哭诉出事情原委。县团委书记听罢凤嫂的哭诉,已是泪水沾衣,安慰道:“嫂子,没事了,没事了。”

县长终于明白了事情真相,强压怒火,对工地领导说:“批斗会一个工段一个工段搞,你不嫌耽误事?今晚你把所有民工都召集起来,咱搞个大规模批斗会,我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