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惊天谋杀案背后的秘密:代价
10183600000018

第18章

这时公社书记把干警推到一边,对老党员说:老人家,我爹娘都七十多岁了,也在挨饿,我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照眼前这状况,您说应该咋办?

老党员说:俺就知道一条——几头牛救不了全村人的命,饿死也不能杀牛吃!群众跟共产党走,办法靠你们这些共产党的干部想,不然要你们干什么?

几天后,病牛死了,埋掉的当天晚上,就被饥饿的人们扒出来吃掉了……

张树藩示意潢川县县长停下,总结出自己的几点看法:第一,群众是有觉悟的,问题往往出在我们这些掌握权力的人身上;第二,群众是相信共产党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对群众负责;第三点更重要,务必记住百姓也是我们共产党的“命根子”,失去百姓我们共产党将一无所有。

张树藩言犹未尽,拍着自己的胸口说:“的确,目前保护群众困难很多,但我们共产党人的心不能冷。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心中有‘泉’,就能保护‘命根’,这眼泉就是对百姓的爱,这眼泉任何时候都不能枯竭!总之,我们的任务是带领群众渡过难关,是保护群众免遭祸殃,绝不是用过激的手段对待群众。”

这次会议,大家围绕“两防”——防止杀牛事件继续发生、防止出现饿死牛的现象——献计献策,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县领导包公社、公社领导包村,不能损失一头牛;增加牛饲料,地区统拨一部分,各自解决一部分。

张树藩当晚赶回地委,急忙找到地委第一书记路宪文汇报情况。他向路宪文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保护群众,尽快向省委申请粮食;二是保护耕牛,定量供应粗粮饲料。

路宪文对保护耕牛的事非常重视,对张树藩说,要大张旗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把“饿死不杀牛”的口号叫响全区!粗粮饲料,全区统一标准,统一供应。哪个地方再出现杀牛、饿死牛的事,立刻法办责任人!

但路宪文对向省委申请粮食的事没有表态。他当然知道人比牛更重要,就在张树藩进门前半个小时他还在打电话对省委领导谈粮食问题,省委领导批评他道:是你们对省委说,今年的收成比去年还好,省委对中央也是这么说的。粮食已经交给国家了,回头又说群众口粮成问题了,还把问题说得很严重,伸手向国家要粮,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你们对省委好说,可是省委对中央怎么交待!考虑问题要讲政治。面对省委领导如此严厉的态度,路宪文还敢再提此事吗?自己种下的苦果只能自己咽,别无他法。

还有个情况他不忍心刺激张树藩,张树藩擅自放粮的事省委已经知道,省委领导明确说,对这种“胆大妄为”的行为决不迁就。路宪文担心这一次张树藩在劫难逃,自己想保也保不了。

张树藩当然能料到书记对向省委申请粮食的事不会赞同,他能理解,处在书记的位置,做事的确太难。于是他建议,粗粮饲料供应量尽量宽余些。

路宪文明白“尽量宽余”的目的是让人跟着耕牛沾些光,也算是个应急之法,便对张树藩会意一笑,点头说道:“牛饲料扯不到政治上去,你就尽量办吧。”

张树藩觉得路书记突然变了个人似的,真难得。机不可失,他急忙回到自己办公室,吩咐秘书起草宣传稿,题目就叫《饿死不杀牛》,争取第二天一早就让各县广播。他忙着安排牛饲料的事。两人整整熬了一个通宵。

不久,一句带有戏谑性的顺口溜广传开来:人比牲口长得高,牲口比人待遇高。

在大饥饿的年代,信阳地区“牲口比人待遇高”的确是个奇特的现象,不知情者对此大惑不解甚至觉得荒唐透顶,而知情者则对张树藩和路宪文大加赞许。毕竟,牛饲料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使饥饿的百姓能喝上几口稀汤稀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死亡逼近的速度,救了一部分人的命。

后来张树藩每当谈起这件事,总说路宪文书记所起的作用更关键,因为“终审权”在他手里,没有他的默契配合与果断支持,办不成事。张树藩还说,在处理牛饲料的事情上,他看出了路宪文的变化——由对上唯命是从到暗中变通。正是这种变化启发了张树藩和一些县领导,使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以变通的方法弥补了不少过失,减少了损失。

安排完牛饲料之事的第三天,张树藩再赴山区。光山县一位公社书记告诉他,各级对保护耕牛很上心,各村每天一报,公社两天一查,估计近期耕牛饿死的情况不会再出现。

公社书记还感慨道:“牛有饲料,为什么人就不能有粮?专员啊,更重要的是救人!上面不动作,光靠我们在下面搞些小聪明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张树藩急忙问:搞了什么小聪明?

公社书记犹豫片刻,说:“都这节骨眼上了,不瞒您说,我们打牛饲料的主意,牛有草吃就饿不死,省下粗粮饲料给人吃。”

张树藩没有说什么,却微微笑起来。他的表情似乎在告诉公社书记:想到啥招用啥招吧,眼下只能这样。

张树藩马不停蹄,六天转了六个县二十多个村庄,发现牛饲料都变成了人的口粮,于是觉得轻松许多,因为这正合他的初衷。“牛饲料变口粮”给张树藩带来的更大兴奋点在于,大家终于知道怎样变通了,这种变通所体现的不仅仅只是一种方法,更说明众多党的干部心中仍装着群众利益。张树藩想,只要广大干部在行动上不脱离群众,群众在感情上不疏远干部,干群之间不出现对立情绪,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只是,张树藩仍心存忧虑,因为他粗略计算下,“牛饲料变口粮”这种局面最多能维持十天,十天以后怎么办?路书记会不会继续变通?这些都是未知数。

回到地委,张树藩立刻去见路宪文,详细汇报了几个县“保护耕牛”的情况,并适当暗示了牛饲料对人的作用。

路宪文听后很高兴,说:“好,很好!一块石头总算落地啦。树藩呀,有你冲锋陷阵,我这个书记就好当,这就证明咱俩之间分歧越少越好啊。”

张树藩也显得非常高兴地说:“路书记,我这人您也了解,性子直,话也直,这脾气可没少惹您不高兴啊。这些天我也总在想,上有省委不能不顾,下有百姓不能不管,哪头出问题都不行,您这把交椅不好坐啊。信阳这只船您是掌舵人,如何乘风避浪您比我有经验,以后您多提醒,多批评,我用力摇橹。”

张树藩这番话自然是心里话,当然,其中也不乏有吹捧之意,因为张树藩已经体会到与这位“家长”搞好关系的重要性。但张树藩更深的用意是提醒路宪文:“对上负责”不能不顾群众利益,群众这头真要出了问题,你这位“掌舵人”难辞其咎。

看来路宪文心情不错,他对张树藩笑道:“什么掌舵、经验的,还不都是责任嘛。其实,我也常想,你树藩同志有些建议不是不对啊,可是许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因为标准不在我们手里。就说粮食,我岂能不知今年大灾,可省委硬说大丰收,要‘反瞒产’,谁敢不反?眼下群众生活极度困难,我也是亲眼所见,可省委不认账,谁敢较真?唉,难啊。”

张树藩听了这番话连连点头,暗想,以后遇事该体谅书记的时候还是要体谅为上。他本想再问问路宪文向省委申请粮食的事,却不好开口了,只是简单提下追加牛饲料的建议。

路宪文有些迟疑不决,对张树藩说,再追加牛饲料动静太大,也不是长远之计。需要提醒各县,不要事事都靠地委,哪块云都有雨,自己也要想点办法嘛。

张树藩立刻意识到,书记希望各县“自己也要想点办法”,意味着部分权力下放,给各县更大的变通空间。饥饿的百姓又有一次绝地逢生的机会啊。他兴冲冲赶到自己办公室,抓起电话,把这个重要信息挨个透露给各县负责人。

百姓也是“命根子”

拉套负犁空悬鞭,大力大汗少空闲,吃草挤奶无怨悔,死后仍做盘中餐——这是牛。

汗水浇灌万顷田,口无佳肴三餐淡;育棉抽丝堆如山,不享锦衣岁月寒;筑建广厦千万间,身居陋室对愁眠——这是中国百姓。

付出甚多得之甚微,中国百姓与牛有着太多的相似。

信阳百姓懂得牛是自己的“命根子”,故而“饿死不杀牛”。的确,命系于根,根之不保命何存焉?

百姓何尝不是共产党的“命根子”?党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对百姓的困难视若无睹。“党命”系于民,其要尽人皆知;强干须护根,其理不言自明。关键在于真切而又有效的行动,“真切”是流淌的“心泉”,“有效”是通畅的“渠道”,二者将使“命根子”不竭于滋润,给我们带来根深叶茂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