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惊天谋杀案背后的秘密:代价
10183600000016

第16章

“你找个理由,请几天假,去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干好了,本司令奖励你,完不成任务老子撤你职。”许世友未等尤太忠落座就交待任务。

尤太忠接受的“重要任务”是,组织一批军粮送往许世友家乡。至于从哪儿搞粮食、如何运送,由尤太忠自己想办法。

这绝非一项轻松的差事,时下到处闹粮荒,部队的粮食供应也不宽松,尤太忠对此非常清楚。尤其是私自调用军粮非同小可,搞少了不顶事,搞多了目标大,风险极大。所以面对这项“重要任务”,尤太忠暗暗叫苦。但他也明白,如果任务不重要,过程不艰巨,许司令也用不着找他去干,这就叫信任。

没说的,“军令如山”,尤太忠决不含糊。

许世友拿出一瓶茅台酒,对尤太忠说:“喝几口,先给你壮下胆。万一出了事,本司令兜着,你不要怕。其实也没啥大不了,为救老百姓嘛。”

尤太忠说:“笑话,这点事我能怕?您就放心吧,保证弄得利利索索。”

尤太忠回到军事学院请好假,直奔豫皖两省交界处一个部队农场。这个农场属尤太忠所在军管辖,距离信阳地区只有几十公里。到了农场,尤太忠对场长说:“准备三辆卡车,每辆都装满粮食,盖上伪装网,待命出发。不要问为什么,不要问到哪儿去,只管执行命令。”

对于军首长的命令,场长从不置疑,更何况大名鼎鼎的尤太忠当面授命。当晚,装车、伪装全部就绪。

夜幕下,尤太忠亲带车队出发。选择夜间行进,是为了避免途中暴露目标,也是为了争取时间。

运粮车队行至金寨,过境就是信阳地区的固始县。车队突然停下,正在打盹的尤太忠睁开眼睛,看到路中央站着一个少年伸开双臂拦车。尤太忠急忙下车走近少年,发现路边还躺着一位老人。原来,这是爷孙俩外出讨饭回家,途中爷爷饿昏在地,孙子搬弄不动爷爷,一直哭喊着守到半夜才遇到车队,便不顾一切拦车求救。

爷孙俩好运气,遇到了救星,否则已经奄奄一息的爷爷定会在天寒地冻的夜晚死去。尤太忠命令士兵把爷孙俩抱上车,顺路送到他们的村口,并留下半袋粮食。

行至固始县境一段狭窄的山路,又遇险情,第一辆卡车侧翻。尤太忠在若干年后回忆起处理这一险情的经过时,仍感慨万千地说,他当时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点是信阳的老百姓太好了;另一点是,真正的“险情”不是翻车,而是他联想得到的比损失千万辆车都更严重的问题。

当时的情景是,加上尤太忠在内的总共七名官兵无法抬起车辆,只好到附近的村庄找人帮忙。二十多名村民提着工具赶来,尤太忠看到有几个人头上裹着孝布,简单询问方知对方家里饿死了老人,白天刚刚掩埋入土。尤太忠突然担心起来,心想:来的是饥饿的群众,见到车上的粮食会不会为求生而犯险?村民们若都闻讯赶来,该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尤太忠很快发现自己的担心实属多余,因为村民们把车上的粮食一袋一袋卸下来,抬正车辆后又把粮食全部装上车,任何“险情”都未发生。当村民们收拾起工具就要离开时,尤太忠对他们说:深更半夜请乡亲们来帮忙,我得有所表示。我知道大家都没粮吃,对你们说一车感谢的话,不如给把米。这是军粮,给多了不行,每人带点回去熬几顿稀饭总不成问题。

闻听此言,村民们纷纷对着尤太忠和几个士兵鞠躬作揖。尤太忠从村民的动作看得出,群众太需要粮食了,眼前的每一粒粮食都与生命紧紧相连。

一位村民哽咽道:听说是帮解放军的忙,老少爷们儿都乐意,没想到遇到拉粮车。说心里话,要搁解放前遇到国民党的运粮车,就眼下这情况,豁出命都会抢。解放军的粮,看着眼馋,心里却生不出邪念,尽管离饿死不远了。遇到好心首长,也算俺这些人有福分啊,给多给少都是解放军的情意,俺老百姓几辈子都不会忘记。

就凭这番话,就凭尤太忠的性格,若不是念及“许世友”这个名字,他或许会把所有的粮食都分给这些虽然饥饿却顾及与解放军情谊的人们。尤太忠对几个士兵说,不要每人几把几把分了,抬下两袋给他们吧。

此事到此结束,村民们的举动让人不难理解尤太忠“信阳的老百姓太好了”那声感慨。而尤太忠所指的“比损失千万辆车都更严重”的“险情”在哪里?在他心里。他联想到的是:眼下遍及全国的困难局面,说明大政方针出问题了,有脱离百姓之嫌。脱离百姓是共产党最大的“险情”,因为百姓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金寨救爷孙,固始施军粮,尤太忠始终不知道他们任何一个人的名字,但他知道这些人都是“百姓”,这就足够了。那些百姓肯定至今也不清楚他们遇到的是一代战将、后来成为七大军区司令员之一的尤太忠,他们把自己的幸运记在“解放军”头上,这也够了。

彻夜颠簸,拂晓,尤太忠终于把粮食送到许世友的家乡。县人武部部长被招来,尤太忠吩咐:重点保证军烈属、老人和孩子,干部家庭不考虑;只管分粮,不许打听来路。记住,这是一位老军人定下的原则,也是他想要表达的心意,不能走样。

县人武部部长连眼前给自己交待任务的人是谁都不敢打听,只判断是“大首长”,赶忙组织当地民兵执行分粮任务。

尤太忠的司机知道自己的首长是附近光山县人,来时还路过那里。司机小声问:“首长,回去时正好路过老家,是不是留几袋给家里人?光景都不好呵。”

尤太忠何尝不想留几袋粮食给老家的亲属,他知道自己的亲属们也都处在地狱门前。但这些粮食是司令员送给父老乡亲的,自己只能尽心完成任务,岂能“顺手牵羊”?他对司机摆下手,说:算了,相信当地党组织和政府吧。你搬一袋放咱车上,咱去看许大娘。

尤太忠来到许世友家看望许母,进门就说:“我是首长的老战友、老部下,亲兄弟一样,自然也是您的儿。儿子来看看您,送袋米。”

许母拉着尤太忠的手说,“三伢子”才走没几天,还有吃的。倒是乡亲们可怜呀,有这袋米,正好家家分几把,每天能喝几口稀汤稀水,就饿不死。

许母还挂念着儿子要向毛主席汇报饿死人这件事,问尤太忠汇报过没有,若是还没汇报,得催紧点,人命是大事。

初见许母,尤太忠立刻感受到了这位老人的仁厚和善良。他对许母说:“您老放心,咱共产党不能活活饿死老百姓,不然就和国民党反动派没区别了。眼下国家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群众没粮吃也是暂时的。”

尤太忠不敢逗留太久,告别许母急忙返程,他要尽快赶回南京向许世友复命。

尤太忠返回途中经过光山县时,车停路边,为是否回家看望一下亲友而犹豫不决。最终自语道:不看也知道都在挨饿,两手空空回家何用?

车出河南境界,司机对尤太忠诡秘一笑,说,首长不要担心老家亲友,他们一两天就能收到粮食。原来,司机见尤太忠不同意给自家留几袋粮食,便悄悄交待新县人武部部长留三袋,尽快送到光山尤太忠家。

尤太忠听后批评司机道:“我不是说过不要留吗,咋还偷着干?”

司机说:“首长,许司令能千里送粮救乡亲,您就不能留几袋救自家亲人?许司令的乡亲和您的亲人都是人民群众,谁的命都是命,谁活都是活,性质都一样呀。俺觉得这事没大错,就替您干了。”

尤太忠沉默片刻,又说:“该给新县人武部部长留袋粮,人家辛苦一大阵子,亲手分掉几车粮,要是自己得不到粮食接济家人,说不过去呀。我大意了。”

司机说:“俺想到了,给了他一袋。其实,咱不说,他也会自己留点,他也是本地人,家里肯定一样糟糕,这年景谁见了粮食不动心?”

尤太忠突然想起司机是西平县人,西平也属信阳地区,便问他家里情况咋样?亲人有没有生命危险?

司机良久无语,突然把车停在路边,哽咽不止。尤太忠立刻意识到,司机家里肯定情况极糟,话到伤心处,硬汉泪湿襟。果然如此,半个月前,司机的爷爷、父母和一个妹妹都饿死了,是探家归来的战友带给了他这个不幸的消息。司机泣道:“死了四口人,连封信也没收到。听战友说,所有寄给北京方向和党政军单位的信件都被扣留,全河南都这样。”

尤太忠暗想,怪不得许司令大骂河南这帮地方官,这帮家伙做了错事,惹了大祸,不想着救人,只想着封锁消息遮丑。他叹口气,拍拍司机的肩膀,安慰道:“死去的,活不过来,不要多想了。剩下的亲人,要好好照顾,有困难找我。记住呀,以后要是当官了,可千万不能做愧对百姓的事。”

尤太忠夜半敲开许世友宅门,见面便要求喝酒。他对许世友说,粮食送到了,却高兴不起来,老百姓太惨了,一路上心里都不痛快,想喝醉。

许世友当然能够理解这位手下爱将的心情,因为自己回乡探母期间的心情也是如此。

两位将军推杯问盏,愁绪满怀。尤太忠带着几分醉意问许世友,老百姓出人出力拼着命支持咱们打天下,等来的难道就是当“饿死鬼”?种地人收了粮食贡献给国家,回头自己挨饿性命不保,天下哪有这种道理?地方官明知饿死群众也不放粮,却百般掩盖问题,这是咱们共产党的作风吗?局面这样糟糕,难道毛主席、党中央毫不知情吗?

许世友告诉尤太忠,他给毛主席打过电话,说到一些官兵不安心,因为老家饿死亲人了,河南、山东、安徽、四川最严重。毛主席说已有所闻,很难过,还说战胜了蒋介石,却败给了阎王爷,共产党再吃败仗,老百姓就会找李自成去,他也去。

毛泽东的言语中流露出他对业已形成的糟糕局面极为不满,且有几分无奈。诚然,是他点燃了“大跃进”这把火,而众多人“添柴加油”疯狂无度,眼见局面日渐混乱还大唱赞歌,最终酿成如此巨大的悲剧也出乎他意料。无疑,事态的发展远远背离了毛泽东的初衷,他的不满和无奈也符合逻辑。

许世友和尤太忠都认为,只要毛泽东知道了实情,问题很快就会解决,悲剧很快就会结束,老百姓将再无性命之忧。既然如此,何须多虑,两人畅怀豪饮,愁绪顿消。

只是,毛泽东扭转败局的进程并没有人们期盼的那样快,饿死人的局面数月后才得到完全控制。这期间,全国三千多万人被饿死,信阳地区占百万之众。所幸,许世友送给家乡的那批军粮救活了不少乡亲,新县饿死人的比例在全区最小。

许世友一直被家乡人视为“救星”,而许世友一直对家乡人说,真正的“救星”还是毛主席,是毛主席让他当了大官,不然他就没这个权,没这个胆。许世友属于性格极为特殊的人物,自然有自己的特殊逻辑。当然,许世友也告诉家乡人不能忘记尤太忠,粮食能送到,尤太忠是功臣。

许世友与尤太忠的特殊关系、特殊感情众人皆知,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美谈。许世友去世后,丧事处理曾遇到不小的麻烦,主要问题是能否土葬。家人坚持土葬,依据是,“土葬侍母”是许世友生前的愿望,曾得到毛泽东的应允;反对者认为,除了毛泽东,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物死后无一土葬,这是党的规定,许世友岂能例外?最终邓小平拍板,以“特殊人物、特殊性格、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为由批准土葬许世友。但附加条件是: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发讣告。许世友这位功勋卓著的传奇将军,死后没有享受到共产党的“最高待遇”,这是他得以土葬的代价。

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尤太忠早已为自己的老首长、老战友、老朋友许世友置买了最好的楠木棺材,当然是用自己的积蓄,不然不足以表达对许世友的感情和敬意。

民不富则国不强

“大河无水小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道出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遗憾的是,执政者过于热衷“大河蓄水”,竟然不顾“小河断流”,结果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河有水小河干”,是50年代留给历史的一个沉重话题,一个深刻教训。

国家贫弱不堪外辱,思强而囤不计其余,权且理解为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因此而蒙受磨难的百姓也显示了支援国家牺牲自己的觉悟。令人不解的是,时至今日,国家经济实力已远非昔比,而面对巨大的财富积累,百姓所享受的成果依然微不足道,似乎付出与获取永远不成正比,似乎永远摘不掉“贫困阶层”的铁帽子,这种现象正常吗?

“大河充盈而小河孱弱”,这种局面该改变了。

百姓应该获取更多的利益,因为他们是国家财富的创造者;百姓理应享受更加幸福的生活,因为国家的财富积累具备这个条件。我们渴望“大河”与“小河”相互贯通畅流无阻,而不是利益集团的“池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肆意截流;我们希望把“群众利益第一”的口号真正落实到实处,让百姓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且不打折扣,让百姓分享到更多的财富而无生计之忧。

民不富则国不强,富民与富国双腿齐健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强大的体现,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道理。